书城励志养生贵在养心:常给情绪排排毒
13386000000016

第16章 克制七情益健康(3)

《素问·五运行大论》:“其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根据五行生克的理论,恐由肾主,属水;喜由心主,属火。水克火,故恐能克制过喜的情志症状,此为精神治疗的法则之一。有一个人因为喜乐过度生病了,请名医昔庄治疗。昔庄认为他的病不是药物能够治疗的,必须要让他害怕才行。于是名医昔庄假装认认真真地给他切脉,然后,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最后终究没有说什么,而是告诉病人他要回去取些药物,回头再来。见昔庄的表现,病人本就开始心中怀疑,结果又见昔庄一去不回,派人去请,也总是推三阻四不愿前来为他治疗。这一来病人心中疑虑更甚,数日后终于心中产生绝望情绪,以为自己即将死去,因此惊恐不已,放声痛哭。结果这一痛哭,他的病竟然立即减轻了很多。这边病情刚觉缓解,昔庄也立即出现,对病人一番详细说明,于是病人才知道原来让他痛哭,就是名医给出的治疗方法,于是,自然疑虑顿消,而因为喜乐过度引起的疾病也顺利痊愈。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过分激动,我们不但要防“气死人”,还要防“乐死人”。当大喜临门时,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要过分激动,不要放声大笑,还可以从相反的角度想想,“可能搞错了吧”、“没有什么了不起”,以此来缓冲自己因惊喜而产生的急剧的情绪变化。

对于大喜过度的治疗,一种方法就是运用“恐胜喜”,消除过于喜悦的后患;另一种方法也可以按摩两侧神门穴。神门穴是手少阴心经的原穴,有促进涣散的心气回归的功能。

思伤脾

在中医理论里,思伤脾。脾是人体重要的淋巴器官,具有造血、滤血、清除衰老血细胞及参与免疫反应等功能。因其含血量丰富,能够紧急向其他器官补充血液,所以有“人体血库”之称。

1.脾主运化食物

思虑伤脾,如果伤到脾的这个功能,那么,不免就要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了。如果影响的时间长了,人体长期没有足够的营养摄入,那么,必然会导致气血亏虚,以至于出现倦怠、消瘦、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等等。

2.脾主运化水液

中医认为,脾具有吸收、转输水液,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倘若过度思虑,伤到脾的这个功能,会导致水液停聚,产生湿气、痰涎、水肿等等疾病的。

3.脾主升清

这升清是指脾能够使人体的清气上升。倘若思虑过度伤到脾的这个功能,会导致头目眩晕、精神疲惫。

4.脾主统血

在中医里,脾具有维持血液在血管里正常运行的功能。假如思虑过度,伤到这个功能,那么不免要出现出血性的疾病了,如崩漏、便血、尿血、衄血等。

因为思虑伤脾,所以随个人体质不同,会导致更多的疾病。中医上讲,思为脾之志。思考本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动,倘若思虑太过,甚至空怀妄想,谋虑过甚,皆可导致气结不行,积聚于中,正所谓“思伤脾”,《素问·举痛论》上说“思则气结”,也就是此意。气结中焦,水谷不化,始则食少倦怠,胃纳呆滞,气血日损,肌肉日削等脾胃之虚;久则导致胸腹胀满,痞结疼痛,小便不利等脾气壅滞之实。故《灵枢·本神》说:“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一个年轻的女子初到异地他乡,为了工作,为了生活,不免多思多虑,以至于常常失眠。这一失眠,就是七、八年,仍没有好转的迹象,虽然一切早已走上正轨,人生也安定下来。

七、八年的时间,无数个夜晚,怎么着都不能睡着,就是勉强睡着,睡得也很轻浅,稍微有点响声立即醒来,再难入睡。夜里睡得不好,早起疲惫不堪。美好的青春年华,竟然因这失眠而变得不堪回首。这是因为“思则气结”,思虑过度,本来在经络中正常循行的经气会郁结在一起,就像一根绳子被打了结,如果后来没有人把这结重新解开,那么它是不会自己解开的。人体的经气常常也是如此,虽然生活已经安定,不再多思多虑,然而,先前形成的结仍然存在,所以,这样的情况不经治疗,很难自动恢复。

中医上讲“怒胜思”。怒属木,思属土,木克土,故愤怒能抑制忧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思伤脾,怒胜思。”一个人思虑太过的话,激怒他就可以了,《华佗传》记载了这样一个病例:有一个郡守因为思虑过度,造成了身体有於血。华佗收了他很多礼,但不给他治病,还写了一封长信来骂他,说他不仁不义,其实这就是华佗的治疗方法,一下子把郡守激怒了,怒则气上,把他胃中淤血一下子全壅上来了,吐了几口血病就痊愈了,这就是怒胜思。现实生活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除思虑过度。

调整自己的生活,消除让自己多思多虑的因素。

在两侧太白穴和两侧公孙穴针灸或按摩。太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原穴,公孙穴是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具有调整足太阴脾经经气的功能,能够消除思虑造成的气结。

针灸或按摩两侧三阴交。三阴交也位于足太阴脾经之上,也有消除气结的功效,尤其是治疗思虑过度造成的头晕等,有良好效果。

相思病也属于思的一种。因为多思多虑造成的疾病尤其多,在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仔细揣摩有待解决的疾病是否与它有关联。

悲伤肺

中医讲“悲伤肺”。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五脏之华盖。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

1.肺主气,司呼吸

呼吸功能当然是肺负责完成的,所以,如果悲伤过度伤了肺,会让人觉得呼吸不顺、胸闷等。

2.肺主宣发和肃降

肺主宣发有三层的含义。其一,指肺与鼻子相通,肺能通过鼻子排出体内的浊气。其二,指肺能够将脾转运来的津液、食物消化吸收后的营养物质向上、向外布散到全身各处,上至头面,外达皮毛。其三,指肺能把肺气送到皮毛去,帮助皮毛完成它的散热和防御外邪入侵的功能。

肺主肃降也有三层的含义。其一,指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并使它下到肾那里去。其二,指肺将脾转运来的津液和食物的营养物质向下送到其他各脏腑组织去。第三,指它能将各脏腑组织工作时产生的浊液下注到肾脏去,并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3.肺主行水

肺为水的上游源头,对于人体水液的正常代谢具有重要作用,一旦悲伤过度伤到肺的这个功能,那么出现水肿、痰多等症状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4.肺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就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流经过肺,通过肺的呼吸作用,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布到全身去。肺气亏虚,常会出现关节痛的情况。

中医上认为“悲伤肺”。悲为肺之志。悲,即忧,也就是颓丧懊侬,沉闷不乐的表现。人当忧愁不解引起情志郁闷,精神不振,必然导致肺气不利而发生病变。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在志为忧,忧伤肺”。忧能导致肺气闭塞,故常有胸膈满闷,长吁短叹,乃至咳唾脓血,音低气微等症。正如《灵枢·本神篇》所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这都说明忧愁太过会影响气机不利,亦即是忧则气郁的一种病理表现。

中医上讲“喜胜悲”。喜是火,悲是金,五行的说法是火克金,火是可以把金融化开的。火是散,而悲是气结凝聚,所以悲要用散法。比如说我们白天工作非常辛苦,又受到了领导的训斥,心里就会憋闷。有的人就会选择下班后去喝酒,以此来化解心中的郁闷,其实喝酒只是能让你暂时把烦恼忘记而已。有句古话“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所以古人并不提倡用这样的方法去化解忧愁,他们会去听戏听相声,或者亲自去唱听东北二人转,以此来调节心情。古代有个人听说自己的父亲被贼人杀害了,顿时悲伤痛哭。刚哭了后,立即觉得心痛,而且,一天比一天痛,过了个把月,竟然在痛的地方出现积块,形状像杯子覆盖在那里一样,剧痛不已,用药都没有效果。有医生建议用艾灸的方法试试,病人不喜欢艾灸,于是请了名医来诊治。先生到的时候,刚好有一个搞巫术的人在场,于是,他就学那搞巫术的人的样子,并且杂以戏谑的语言,结果逗得病人大笑不止。结果不出一两日,病人心中的积块就全部散去。

日常生活中,悲伤过度导致的疾病,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处理。

努力调节自己的心情,不能够持续地悲伤下去。

按摩两侧太渊穴。太渊是手太阴肺经的原穴,能够调整肺的功能,有利于解除悲伤对肺造成的影响。

按摩左侧足窍阴穴。增强胆气,克制悲伤。

悲伤导致我们不幸的人生愈加不幸,悲伤能够伤害我们的体质,所以在平时生活中,应该学会克制悲伤,化悲伤为力量。

恐伤肾

中医上讲“恐伤肾”,肾在人体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肾就相当于人体的一部过滤器,负责过滤血液中的杂质,维持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

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夫精者,身之本也”。肾中所贮藏的精气是生命的根本,具有促进生长、发育和产生生育能力的作用。如果一个人肾的这个功能出错,恐怕他的麻烦就不是一般的大了。一是自己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若是未成年人,身高、体重等等,样样比不上同龄人;若是成年人,直接就是不孕不育,难以繁殖后代,同时还有过早衰老的迹象。

2.肾主水

肾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如果这个功能出错,一方面可能导致尿少、水肿等疾病;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小便清长、尿量增多等情况。

3.肾主纳气

虽然看上去,我们的呼吸是肺主持的,然而,肺所吸入的氧气,必须依赖肾的纳气作用,才能维持呼吸的均匀和调的。这个功能出错,很有可能导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等疾病。

肾的功能如此之大,如果让恐惧伤害到了肾,那么也就伤害到了整个人的身体健康。有这样一个实例:有一位中专的老师,自我感觉各方面都很健康。然而某日学校组织职工体检,竟然被查出癌症。这样的结果,对于医生来说,会觉得很好,因为早早地检查出来了,就可以早早地治疗,可以延长寿命。单纯地从治疗的角度看,也许确实是这样的。然而,人并非毫无生命的东西,人有着自己的思想,这思想,本身就影响着治疗的进程。结果这位被诊断出肾癌的患者在两个多月后就身亡了。本来自认为很健康的他竟然会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死亡,毫无疑问,这位患者并不是病死的而是被体检的结果活活地吓死的。“恐伤肾”,对于疾病的恐惧,导致了他的死亡。

中医上讲,“恐则气下”,肾在志为恐。过恐易伤肾,可致肾气耗损,精气下陷,升降失调,出现大小便失禁、遗精、滑泄、堕胎早产等。《灵枢·本神》说:“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而骨酸痿软,精时自下。”心为五脏六腑所主,为君主之官,故惊恐亦可损心,出现心悸怔忡,甚则精神错乱、惊厥等。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所以,恐惧过度所导致的人体疾病一般表现在人体下部,如大便、小便失禁、遗精、两腿无力等等。

“思胜恐”,中医认为,恐为肾志,思为脾志。因土能克水,而肾属水,脾属土,所以可用脾之志——“思”来治疗各种由肾之志——“恐”引起的疾患。金元时期有位叫张子和的名医,曾治一女病人。该妇人夜宿客栈时,遇盗贼抢劫而受惊过度,从床上摔下。此后,只要听见有一点响声,便会惊倒,不省人事。用各种药物治疗一年多而不见效。张予和认定其为惊恐所伤,叫来两个侍女。抓住病人的两手,按在高椅上,面前放置一小茶几,说句“请看这里”,便用木块猛击小茶几,病人大惊,张予慌忙解释:“我用木块击茶几,有什么可惊慌的呢?”待她稍平静后,又击,惊恐就轻缓些了。重复三五次以后又用木杖击门。进一步叫人在她背后敲击窗户,病人逐渐变得安定。晚上又叫人敲她的窗子,病人不再晕倒。几天之后,妇人即使听到打雷也不惊惧了。

因此,对于因为恐惧导致的疾病,可采取以下处理方法。

找到自己恐惧的缘由,然后逐渐训练自己克制恐惧。

按摩两侧神门穴和右侧足窍阴穴。神门穴是人体手少阴心经的原穴,有增强心气的功效;足窍阴穴是足少阳胆经的井穴,有增强胆气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