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养生贵在养心:常给情绪排排毒
13386000000015

第15章 克制七情益健康(2)

1.气机郁滞

情绪的异常变化首先是扰乱气机,导致机体气机郁滞,形成具有郁结特征的病理现象。《医经溯洄集·五郁论》说:“凡病之起,多由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意。”

2.损伤脏腑

情绪活动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而各种不同性质的情绪刺激,又常常作用于有关的内脏。中医学将各种情绪活动分属于不同的脏腑,认为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而另一方面又认为“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就说明,不同的情绪变化是各有关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但是当这些情绪活动过激,一旦成为致病因素时,则首先多伤及所属之脏,即所谓“反伤本脏”。然而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情绪并不局限于只伤所属之脏,而是可以伤及多脏。也就是说,一情可以伤及多脏,一脏可被多情多伤。这就决定了情绪病症的复杂多样性。

3.忧伤心神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人的情绪活动是心神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应,因而任何一种情绪失调,都可扰乱、损伤心神。《灵枢·口问篇》说:“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说明情绪致病,虽可伤本脏,但均起源于心。张景岳在《类经·疾病类》中说:“情志之所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说明心对任何情绪刺激都最先感应,心神操作则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

情志伤人,虽然都能扰乱气机的运行,导致气机的升降失常,但是,不同的情绪刺激对气机的影响又不尽相同。《素问·举痛论》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者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正是由于七情伤人的情况各具特点,致使临床上情绪病变千变万化。也就是说,情志致病与个体反应的差异相关。由于每个人的人格体质、意志勇怯、思想修养的差异,以及性别、年龄的不同,个体对情绪致病的易发性、耐受性、敏感性等均有一定差异。现代西方学者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1.个人体质的差异

由于人格体质不同,对于不同性质的情绪刺激,致病的易发性不同。如《灵枢·行针篇》说:“多阳者多喜,多阴着多怒。”意思是说,气质偏阳者,精神多乐观,常喜笑颜开;气质偏阴者,精神多抑郁,常心情恼怒不快,好发脾气。易发性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个人的人格体质。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所指出的,火形之人,其性格具有心境开朗明快、怡然自乐,喜悦乐观的特点,但情绪波动较大,阳气有余,躁动不安,易于激动,故对“怒”致病具有明显的易发性。又如,木形之人,其性格多沉默、悲观、多忧、多愁,而木形之人,感情更为阴沉曲折、内向郁闷,所以易于“忧思”和“悲哀”,且持续不易解,具有郁证易发性倾向。

耐受性的差异,与人意志的勇怯密切相关。勇者临难不恐,临危不惧,不管在什么场合,均能控制、调节好自己的情感,使之免于过激,表现出较强的耐受能力,故不易发病;而意志怯弱者,常畏缩惧怕,惊恐不安,懦弱无能,受到惊恐的袭击易发病。

2.个人背景的差异

由于每个人所处的家庭生活、社会环境不同,以及经历、文化素质、思想意识的差异,对外界刺激则有不同反应,即对刺激的敏感程度不一。不同的事物刺激对不同个体来说,具有不同的敏感性,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例如,失去荣誉的打击,对那些面子观念较强的人,所导致的伤心尤为强烈;在精神上有“隐痛”的人,对于那些具有揭短性质的情绪刺激,就显得特别敏感。从致病角度而言,一般有隐曲者,则极易为悲痛、忧伤所诱发而致病;有宿怨、深仇者,多为愤怒而致病;有内疚者,多为思虑所致病;有思恋者,多为忧郁所致病等。即某种情绪的刺激,对不同个体具有较明显的敏感性。有时看来情绪刺激的性质程度似乎并不特别严重,然而却引起机体强烈而持久的反应,这就是因为这些刺激对特定的个体具有特殊的敏感性。

3.个人的其他差异

其他个体因素,如性别、年龄不同,对各种不同情绪刺激的反应亦有差别。男性属阳,女性属阴。男以气为主,其性多刚悍;女以血为主,其性多柔弱。女性感情较脆弱、敏感,情绪易于波动,故易为忧郁、悲哀、思虑致病;男性感情粗犷、性格豪放,易为大怒狂喜致病。儿童易为惊、恐致病,老年人则易为悲伤、孤独感等致病。

怒伤肝

在中医理论里,怒伤肝。肝在人体中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实质性脏器,是以代谢功能为主的器官,并在身体里面扮演着去氧化,储存肝糖,分泌性蛋白质的合成,制造消化系统之中的胆汁等。

1.肝主疏泄

肝的疏泄功能,可使全身各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畅达、有序、协调,因此使得经络通利、气血和调、脏腑功能活动正常。倘若这个功能出错,一方面,有可能造成肝气郁结,出现胸胁、两乳或少腹等足厥阴肝经循行部位的胀痛不适;另一方面,有可能造成肝气上逆,出现头胀头痛、面红目赤、吐血、咯血,甚至昏迷、暴死等情况。

肝的疏泄功能异常,还会导致妇女经行不畅,痛经、闭经或形成卵巢囊肿、子宫肌瘤、梅核气、肝腹水等;倘若肝气失常时影响脾胃的功能,导致肝气犯脾或肝气犯胃,那么,有可能导致眩晕、腹泻、腹胀疼痛、嗳气呕吐、食欲不振、口苦、黄疸等。

2.肝藏血

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假如这个功能出错,会导致头晕、眼花、肢体麻木、月经量少或闭经等等。

“怒伤肝”,大怒导致肝气上逆,血随气而上溢,故伤肝。症见面赤、气逆,头痛、眩晕,甚则吐血或昏厥卒倒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悲胜怒。”以悲胜怒法是中医情志相胜的治疗方法之一。中医认为,怒为肝志,悲为肺志,因金能克木,而肝属木,肺属金,所以可用“悲”来治疗各种由“怒”引起的疾患。

1.大怒导致头晕目眩

从中医的理论上说,“怒伤肝”,“肝藏血”,突然的生气与大量喝酒一样,能够使得原本在肝脏中储存的气血一涌而出,涌向足厥阴肝经。沿着肝经的渠道,上达于头顶,导致头晕;上达于眼睛,造成眼胀;沿着络脉的渠道,逆流入足少阳胆经,影响光明穴的功能,会导致眼花。当然,气血上涌,上达于面部,还会导致脸红脖子粗,同时脚底却因为缺血导致脚底麻。

生气导致的头晕、眼胀、眼花、脚底麻,治疗的方法是:

首先,努力让心情平复下来,持续的生气,任何人都无法医治。

其次,情况平复后,在两侧太冲穴下针或按摩。两侧太冲是足厥阴肝经的原穴,主管肝脏气血,能够促进肝气肝血的回归潜藏,从而解除头晕症状。

然后,按摩右侧阴包穴,解除眼胀、脚底麻的症状。

最后,按摩两侧光明穴,以解除眼花的症状。

2.大怒导致胃痛

“怒伤肝”,“肝藏血”,大怒使得本该在肝脏储存的气血突然大量涌向经络。足厥阴肝经“挟胃”而行,从胃底经过,在生气之时,倘若偏巧有胃气亏虚的情形,那么这大量涌出的气血便直走胃了,轻者导致胃部胀满,不思饮食;稍重些则导致胃部剧痛;再重些则导致大量呕血。

生气已经导致胃痛,处理的方法是:

首先,努力不要生气。

其次,在两侧太冲穴下针或按摩,道理同上。

最后,在右侧足三里穴下针或按摩。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能够增强胃气,以迫使来犯的肝气回头。

3.生气导致闭经

生气突然间使得本该储存在肝脏中的气血突然间涌向足厥阴肝经的缘故。足厥阴肝经有一个络脉的分支直通向子宫,用以调节月经的来临与停止。这个分支中的经气倘若受到生气后突然涌出的肝气的干扰,就会导致闭经。

生气导致的闭经的处理方法:

首先,当然是不能停留在生气的状态或再生气。

其次,按摩两侧太冲穴。道理同上。

然后,按摩右侧曲泉穴。曲泉是足厥阴肝经的合穴,能够促进更多的肝气的储存。

4.发怒还导致的其他疾病

生气不仅仅只导致上述的疾病,轻者还能导致腹泻、腹胀、恶心、呕吐、失眠等;重者则还能导致中风、癌症等等。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和宽容,这样便能够抑制生气和发怒。

喜伤心

中医上讲“喜伤心”,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心脏负责为人体血液循环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心脏推动血液流动,向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应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

1.心主血脉。

心脏具有推动血液在血脉中正常运行的作用。这个功能正常,人的面色红润光泽;若出现异常,则可能面色萎黄、心慌气短、心痛、胸闷等。

2.心主神志

心具有管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和情志活动的作用。这个功能正常,人则精神焕发、思维敏捷、记忆力强;若出现异常,则可能精神萎靡、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心悸、失眠、多梦、谵语、昏迷等。

3.心协调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

心为五脏六腑之统帅,负责协调五脏六腑,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这功能若出错,人的生命就危险了。

中医上讲“喜伤心”,指喜乐过极则损伤心神,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前人认为心藏神,正常的喜乐,使精神愉快,心气舒畅。若狂喜极乐,会使心气弛缓,精神涣散,而产生喜笑不休、心悸、失眠等症。《灵枢·本神》:“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喜悦本来能使人气血调和,精神振奋,对人有益。但暴喜,即突如其来的惊喜或过分的大喜,也是一种强刺激。大脑受到这种刺激后,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肾上腺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促,体温上升,如果超过了人的适应能力,就会造成体内紊乱。特别是对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病人,更是一种严重威胁。严重者可能会造成血管破裂甚至心脏骤停而死亡,也可能造成思维紊乱,乃至精神失常。《儒林外史》中之范进,因过喜而精神失常;《岳书传》中之牛皋因过喜而丧生;程咬金在九十大寿的筵席上,满朝文武,满堂儿孙齐来拜寿,连皇帝也前来祝贺,他想起瓦岗三十六英雄都已不在人世,唯独他还活着,并享受这种殊荣,过喜大笑,三声殒命。这些虽然都是小说中描写,却是合符科学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