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血管年轻人长寿:心脑血管疾病的防与治
13384900000040

第40章 脑血管疾病(2)

(5)行动异常:脑动脉硬化中后期可出现走路及转身不稳,表现为步态僵硬、缓慢或行走不稳。

(6)癫痉挛发作:局限性癫是脑动脉硬化后期的常见症状,主要表现为身体某部位发生阵发性、痉挛性抽搐。有的患者可出现不自主的运动。

严重者可因脑动脉硬化出血、血栓形成而出现昏迷瘫痪等。

担心自己患有动脉硬化者,应及时去医院检查眼底,以发现眼底视网膜动脉硬化表现,达到早期诊断、治疗的目的。

为什么出现脑梗死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

尽管脑梗死发病急、无典型症状,但也不是无迹可查。如果出现眩晕、共济失调、走路不稳、口唇周围麻木、复视及两侧或对侧肢体轻瘫等症状时,就应及时就医。

血栓的形成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当血栓的体积微小堵塞某一脑血管时,会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时会持续出现2~15分钟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眩晕、共济失调、口唇周围麻木、复视(或是一过性黑)、两侧或对侧肢体轻瘫等症状,一般在24小时内恢复,无任何后遗症。这是脑卒中的重要先驱警兆,因为微小栓子在首次发作后第1年内脑卒中的可能性很大,特别是前两个月。故出现上述症状时,千万不能因为暂时性病因而忽视,而应及时就医,从而避免发生脑梗死,导致出现脑组织伤害。

由于脑梗死疾病对人体器官的伤害是不可逆的,而且致残率和致死率都比较高,故应积极做好对该病的防治,特别是易发人群更应重视做好自身健康的防控工作。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或高血脂病史患者应遵医嘱长期服用降压药物控制病情,对已有小脑卒中发作的患者更应积极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应多吃蔬菜,多饮水,忌食含胆固醇丰富的食品(如动物内脏、动物脂肪、蛋黄等)。

什么是脑动脉硬化症?

当脑动脉硬化程度加重并且广泛时,造成普遍的脑血管流量减少,广泛影响脑功能并出现特有的临床症状时,才称为脑动脉硬化症。

脑动脉硬化症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

(1)神经衰弱症候群:头晕、头痛、失眠、多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特别是近期记忆)思维能力缓慢、活动能力下降。

(2)脑动脉硬化性痴呆:主要表现为精神情感障碍。不能准确计算和说出时间、地点、人物,出现明显性格改变,如情感淡漠、思维迟缓、行为幼稚、不拘小节,有时其举动像平常所说的“老顽童”,严重者还可出现妄想、猜疑、幻觉等各种精神障碍。

(3)假性球麻痹(“球”指脑干的延髓):表现为四肢肌张力增高,出现难以自我控制的强哭强笑,哭笑相似分不清、吞咽困难伴呛咳及流涎等。

研究表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脑动脉硬化逐渐缓慢起病。脂质代谢障碍是已被公认的形成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因此,预防此病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结构要合理,坚持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对预防此病有作用。

什么是脑卒中治疗的时间窗?

对脑缺血性损伤的病理生理研究显示:缺血性损伤的结局与血流减少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相关。正常成人脑血流量为50~55毫升/[100克(脑组织)·分钟],完全阻断血流,5分钟后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开始死亡;大脑半球血流量减少到25~30毫升/(100克·分钟)时,可发生精神错乱、意识障碍。一般认为神经功能衰减的临界血流是18毫升/(100克·分钟),脑血流减少到正常的10%以下时,组织损伤不可逆转;如果血流虽明显减少却仍在临界水平之上时,不加干预任其发展,不可逆的组织损伤在所难免。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缺血核心部位的脑血流严重减少,在60~90分钟后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损伤。但是,在缺血核心的周围环绕着一个区域——缺血半暗带,这是一个血流相对减少、代谢异常增高的区域。在缺血发生后的数小时内,缺血区域内的异常电活动和代谢失调形成一个链式反应,称之“缺血瀑布”,瀑布效应的结局是缺血核心不断扩展、半暗带逐渐消失,这个过程是脑卒中治疗的时间窗,而缺血半暗带正是我们治疗脑卒中的突破点。研究证明此期内给予溶栓治疗及神经保护药物治疗将会明显地改善预后。尽管因个体差异、脑缺血程度、代偿能力不同,时间窗不可能千篇一律,但目前多数研究提示:人类的脑卒中治疗时间窗在6小时内。

对于短暂脑缺血发作(习惯上称作小脑卒中),局部脑血流的减少可因颅内血管网的有效代偿而恢复。但反复发作或症状持续在1小时以上不缓解是一个危险的信息,需要及时进行干预。

对于出血性脑卒中,由于起病急、症状重,人们多视为急症,但部分患者或早期症状不典型,或出血量小、症状轻而被忽视,这些患者需及时与缺血性脑卒中鉴别,以得到正确的诊治。

为什么脑梗死患者需及时治疗?

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二者的比例为6∶1。而在缺血性脑卒中中,又包括短暂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和脑栓塞,后两者在临床上有时不易区分,故统称为脑梗死。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脑梗死的治疗也获得了飞速发展,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都认为,超早期溶栓治疗是本病治疗的关键。如果在发病后6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那么瘫痪的肢体就可能完全恢复正常;相反,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机,那么瘫痪肢体的恢复将十分困难,甚至遗留下终身瘫痪,这可真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如果在发病6小时内立即去医院就诊,医生及时给予溶栓治疗,那么必然会有以下效果:患者不能行走、不能站立的,2小时内即会站立行走;舌肌瘫痪不能讲话的,也能伸出舌头并慢慢地会讲话了。

何谓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是以病理诊断而命名的,系指直径在15~20毫米的新鲜或陈旧性脑深部小梗死的总称。这些小动脉闭塞后,可引起多个大小不同的脑软化灶,最后形成大大小小的腔隙。因梗死的血管不同,常表现不同的神经系统症状,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头痛、头晕、失眠、健忘、肢体麻木、动作失调、发音困难——笨手综合征,严重时可发生痴呆、偏瘫、失语等。

这种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疾病。过去单纯依靠神经系统检查以及脑电图、脑血管造影和脑脊液检查,临床无法确诊。近年来,随着CT和磁共振的广泛应用,使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率大大提高。

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原因是什么?

目前,大多认为是由于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所致。长期的高血压可引起小动脉硬化和透明性变,从而产生血管闭塞;加之中老年的机体发生变化,如血液黏度增高,血小板聚集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脂增高,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流速度缓慢,脑血流量减少,更易导致小动脉闭塞,而发生腔隙性脑梗死。

如何预防腔隙性脑梗死?

首先应积极防治高血压,对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要定期测量血压,及早发现高血压和合理治疗。同时,定期做血液流变学检查,以观察血液黏度的动态改变,对高脂血症和高黏滞血症要积极治疗。

其次,要高度重视脑血管病的前驱症状,有效地控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由于此病不通过特殊检查不易发现,所以,中老年人一旦出现原因不明的性格改变或头晕,记忆力减退,动作失调,说话含糊不清等症状,要高度重视,不可忽视。

除应注意安静休息外,还应请内科医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

为什么脑梗死发病和时间有关系?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现,脑梗死是导致老年人瘫痪最常见的病因。脑梗死的发病和时间有很密切的关系,早晨最容易得脑梗死。

在临床上发现许多脑梗死患者发病都在下半夜和早晨,特别是老年人更是如此。其内在的原因是人体的生物钟和脑血管病的发生有关。也就是说和人体的生物钟控制着脑血管病的发病诱因。

人体内有一个生物钟。生物钟就是在人体内的一个有自主节律的钟,这个钟的指针就是人的日常生理节律。比如,人白天就有精神,就要起床;晚上就要瞌睡,就要休息,如果想对着干,那就要头晕头痛,浑身不舒服。现在的医学研究已经证实,这个生物钟就位于人的大脑内一个叫视交叉上核的地方。它有一个自由的生物节律是25小时,这是通过把人放置在一个没有白天黑夜的地下室内观测到的。有意思的是它能够通过光照等外界环境的影响,主动的同步到外界环境的24小时昼夜时间周期上。由于视交叉上核属于自主神经中枢丘脑下部的一部分,因此它可以通过自主神经纤维调控着体内各种器官系统的功能状态,使它们具有昼夜周期节律性。

昼夜周期节律有点和自然的潮汐昼夜周期节律很相像。睡眠是最典型的例子,每个人到了晚上就要瞌睡,到了早晨就会醒来。生物钟不仅控制睡眠,人体的许多基本生理参数如血压,血黏度,体温,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都受到它的控制而具有24小时周期性。许多疾病的发生也和时间有很大关系,如消化道溃疡表现为午夜痛;原发性高血压的晨间高血压现象;冠心病心律失常容易发生于午夜和下午;尤其对老年人常见的脑梗死说来,下半夜发病的多见。

什么是短暂性完全遗忘性脑梗死?

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短暂的近记忆缺失,但即刻记忆和远记忆力正常,不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及无固定的神经功能缺失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大脑后动脉的分支暂时缺血所致,特别是与记忆有关的海马及边缘系统缺血有关。

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前,都会有一些症状。这些症状被叫做“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其包括一过性的肢体无力,偏身麻木,说话不清,头晕并伴有站立不稳。虽然这些症状很快会消失,但是它们很可能是下一次更大发作的预警。因此,尽早发现这些症状,尽快到医院就诊,可以有效控制脑梗死的发生。

为什么过度降压易致脑梗死?

有些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由于用药剂量过大、种类过多,或错误用药,造成在短期内血压降得过快过低,反而使头晕症状加重,严重者还可诱发脑梗死。

这是因为高血压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降压过快时,使脑组织血流灌注不足,而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因此,患者在降压治疗中,一定要注意避免血压大幅度急剧降低。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患者的收缩压控制在135毫米汞柱左右,舒张压在80~85毫米汞柱范围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最低。

引起老年患者过度降压的原因是什么?

(1)医源性因素: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系统疾病,重复就医机会多,通常一人有多份门诊病历卡,影响了医生对患者既往病史和用药情况的全面了解,导致患者重复、过量用药。

(2)老年人记忆力减退、认识分辨能力差:由于目前降压药品种繁多,一药多名现象普遍,且有些药物具有不同剂型。老年患者对药品的名称、剂量、服药时间和次数等记忆不清,易造成服药过量和服药时间不正确而导致降压过度。

(3)盲目、随意用药:部分老年患者对过度降压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不能按血压测量结果遵医嘱用药,当血压略有增高就擅自增加或调换药物,由于药物的协同作用造成过度降压。

脑梗死急性期如何治疗?

(1)一般治疗应卧床休息、头部放平,必要时给吸氧。除血压特高外一般不降压。勤翻身,注意呼吸道通畅,预防呼吸道及泌尿道感染,预防压疮。

(2)右旋糖酐-40每日500毫升静脉滴注,连用2周。

(3)血管扩张药:间断吸入混合气体(6%~7%的二氧化碳,50%~95%氧),5%碳酸氢钠25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1~2次,罂粟碱100毫克加入250毫升葡萄糖液内缓慢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2周。血管扩张药仅用于发病初1~2天或病后3周以后,否则可出现脑内盗血综合征,反而会加重脑组织缺氧损害。

哪些人易患脑梗死?

(1)有脑梗死家族史的人。

(2)高血压及某些低血压患者。

(3)糖尿病患者。

(4)脑动脉硬化病患者。

(5)肥胖患者。

(6)多血质人(指红细胞增高、红细胞比容增高的人)。

(7)高凝状态及血脂增高的患者。

(8)低纤溶状态(指自身溶解血栓的功能下降)。

(9)高黏血症(指纤维蛋白原、血脂、红细胞增高、高凝等原因造成的血液黏稠度增高的患者)。

(10)大量吸烟的人(每天10支以上,超过10年)。

(11)血栓前状态(泛指曾有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或心绞痛发作等)。

(12)高龄。

脑梗死后防复发的措施有哪些?

预防脑梗死复发首先要干预治疗脑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血压:可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降压药物,使患者血压尽可能缓慢降至<140/90毫米汞柱。降压治疗应于卒中急性期过后病情稳定时(一般为卒中后2~4周)开始。

(2)干预血小板聚集:①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的剂量为50~150毫克/日。 ②联合用药:小剂量阿司匹林(25毫克)及双嘧达莫(潘生丁)缓释剂(200毫克)的复方制剂,每日2次。

(3)脑梗死后血脂与血糖的控制:研究认为,血清总胆固醇>6.24毫摩尔/升时,卒中复发的危险性增加;空腹血糖>7.84毫摩尔/升时卒中再发的风险增加。因此应积极进行降脂、降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