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向魏书生学什么
13383100000031

第31章 学习魏书生:改变自我,超越自我(3)

推辞不过,只好上台。这次发言,我只讲了发展长处的问题,就课堂教学的形式而言,我衷心希望大家千方百计发展自己的长处,千万不要都来模仿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有的老师擅长讲授,他讲历史课,好中差学生都非常愿听,兴趣浓,注意力好,边听边理解边记忆。老师讲的知识入耳入心,在大脑皮层上留下较深的痕迹,学生考试成绩好,那就证明这位老师的“讲”是成功的,他还应该讲下去,还应该发展“讲”的长处,讲得更生动、形象、科学、系统,讲得更有趣,更吸引人,更迷人。他不应该看了魏书生上课,很少自己讲授,于是也不讲授了,也去组织学生讨论。那样丢了自己的长处,再学一种方法,即使成功,也多用许多时间。

有的老师擅长写,字写得漂亮,还会绘画,板书设计极吸引人,学生像欣赏艺术品一样,欣赏研究他的板书,在欣赏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便理解了历史事件复杂的起因,记住了历史人物,大事年表等知识。学生学历史兴趣浓、成绩好,显然老师“写”的长处起作用了。这样,老师当然应该继续发展写的长处,写得更科学、更艺术、更迷人,而无须看魏书生一堂课有时只有十几个字的板书,于是自己回去也很少板书了。

也有这样的老师,不善讲,有人听课就脸红;不善写,练了十几年字,字还是写得歪歪扭扭。但他不自卑,因为他有一个长处,善于个别辅导。无论教什么班级,好、中、差学生一经他辅导,都学有动力,学有目标,学有方法,学有兴趣。他教不长时间,各类学生都有明显进步,这就说明他的“辅导”功夫过得硬,他努力发展辅导这方面的长处,写出论文,写出专著,那么,尽管他讲得不好,写得也不漂亮,但他也完全可能成为辅导方面的专家,成为特级教师。

我不是主张不向别人学习,而是主张坚持自己的长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而不是抑制自己的长处。一个人有很多长处,当然好。长处不多,只有一点儿,只要努力发展,同样能取得突出成绩。

魏书生的话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由于教养、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审美情趣、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教师的教学也会各有千秋,而不是千人一面。为了发展自身的教学个性,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去挖掘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特长,并最大限度地将其发挥出来。如从教学特点上看,有的教师逻辑思维能力强,就可能在教法组织的严谨、知识传授的严密上有特点。而有的教师情感丰富,活泼开朗、充满激情,就可能在语文教学的以情感人上有特点。另外,有的教师在个人特长上有自己的“绝活”,如记忆优势、表达优势、朗读优势、人际优势、表演优势、书法优势、绘画优势、音乐优势等等,关键要能解剖自己,找到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如果把这些优势“绝活”运用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就可能爆出“冷门”,演出“拿手戏”。只要注意精心打造,时间长了就可能成为自己的优势和风格。

(三)总结教学模式或风格

众所周知,教无定法,但教学需得法。从一定意义上说,模式是方法的概括,是经验的提炼,是理论指导下教学策略的生成和凝聚。正如特级教师张思明所说:“一种教学理论只有建构起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才能转化为有效教学实践。”我们在实施新课程中不能只破不立,应是破中有立,使教学方式有相对的依据和稳定性。

像魏书生那样成熟的名师都是有教学模式的,他们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先得“一法”后兼及“他法”,先学“一家”后师法“百家”,然后融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就像练书法一样,先“入格”后“出格”。

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和框架。任何模式都不是僵死的教条,一方面,一种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师资、学生、教学资源等教学背景下形成的,它既有普遍意义,也有个性差异;另一方面,一个好的模式应是开放的、发展的、进化的,它需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所以学习者不可僵化地教条地学习,应结合本人本校和学生实际借鉴、移植、嫁接、吸纳。

一个真正有发展前途的教师,不会机械盲目地照搬某一权威的教学模式,而是博采众家之长,在广泛吸纳先进教学经验基础上,发挥个人优势,大胆创新,从而形成具有个性的教学风格。

许多教师把教学模式看得很神秘。其实,教学模式并不神秘,一般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只要认真总结,并吸纳一定的教学理论,加之取得校领导和教学研究人员的帮助,再经多次反复修改升华就可以建构自己的模式。通常的做法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找特点(找到自己特长优势所在)——学理论(上升到理论认识)——定模式(用文字将教学步骤环节归纳概括)——再认识(将模式回到课堂实践检验修改)。

总之,魏书生的成功并不是天生注定的,而是后天努力的结果,只要我们也像他那样不断学习,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

种一颗育人为乐的心灵之树

如果你去问今天的教师快乐吗?

绝大多数人的回答可能是,“不”。

为什么不呢?

诚然,今天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较之数年前已有不小的提高,但较之其他行业,比如公务员等仍有较大的差距,“尊师重教”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未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上。

但客观条件不过是外因,真正让我们感到不快乐的主要还是内因。

钱穆说:“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有目的有意义的人生,我们称之为人文的人生,或文化的人生,以示别于自然的人生,即只以求生为唯一目的的人生。我想,教育的目的,便是让人从自然的人生提升到文化的人生的过程。这种人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我们倡导的职业认同,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创造自我。现在,许多教师‘身’在校园,‘心’不在校园;‘身’在讲坛,‘心’不在讲坛。看到有的同事调出本系统,出去当官了,又风光又实惠;有的同事下海干得不错,有车有别墅了;有的同事业余炒股赚大钱了,于是自己的‘心’便也离开自己的‘身’向外跑了。没有自我认同,没有精神追求,没有明确的目标方向,迷茫和痛苦便在所难免。”

那么,魏书生又如何呢?他的教书生涯是苦是乐呢?

魏书生曾这样说过:

我愿教书。读书的时候没想过将来要教书,教书以后,倒越教越爱教,越教越上瘾了。

……

粉笔生涯乐在何方呢?

首先,我觉得教师的劳动是有双倍收获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