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向魏书生学什么
13383100000030

第30章 学习魏书生:改变自我,超越自我(2)

我面对现实,千方百计改变教育教学方法。不长时间,我的班级,班风有了明显的变化,那个全是男生组成的班级的学生也和我成了朋友,他们帮着我搞教学改革,帮我设计公开课。他们的学习热情出人意料地高。

教书不到半年,组织安排我做教导处副主任,这样,我就边负责1500多名学生的思想教育,边兼班主任教语文课。1986年3月14日,市委组织部任命我做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学校被特殊批准为辽宁省省重点中学,并更名为盘锦市实验中学。这几年,在国家教委及省市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新建了教学楼、实验楼和办公美育楼等三座楼房。不仅有了标准的理化实验室,还有了体音美专用教室,设备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操作室,语音实验室;有了四通打字机、摄像机、复印机等设备。校园内还建了假山、喷泉、植物园……昔日简陋的办学条件已成为历史的回忆。

人总要面对一个不尽如人意的环境,总要从改变自己做起,才能适应环境,进而使环境朝着如人意的方向改变一丝,改变一毫。

面对同样的环境,同样的问题,由于一念之差,而导致天壤之别,生活中并不少见。无数事实告诉世人:一个人的成败,关键在于他的心态,的确,“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魏书生说的没错。

世界上的许多事你都无法改变!

能够改变的只有你自己!

如果你一直在努力地改变自己,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世界因你的改变而突然全变了样——这才是大智慧的美丽人生。

时刻在心中记住这句话吧:“生活是自己创造的”。如果改变不了世界,不要生气,请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思想与行动吧,你的生活、世界、你的教育人生也会不一样。

“看多家之言,融会贯通”——善于学习,精于教书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两江总督端方在南京创建了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江南图书馆。这一年刚从欧洲考察回国的端方给清廷呈递的奏折里开头就说:“窃维强国利民,莫先于教育,而图书实为教育之母。”

图书是教育之母,读书乃教育之父。

教书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读书的人。教师很可能一辈子平庸,但若能努力追求,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或教学专家,甚至是出色的教育家。成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难。魏书生初中毕业,但成就了很大的事业。培养魏书生的便是书籍。魏书生有位朋友曾这样说过:“我和魏书生有过很多交往。我很佩服他那种融会贯通、左右逢源的境界,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人,肯定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1999年我代张家港教育局请魏书生来作讲座,两天时间我一直陪着他。有一次我问他,你早先在农村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与辉煌。魏书生很认真地回答我:‘应该是想到的。’从回答中我感觉到了一种强大的自信,而这种自信便源于阅读。”

是的,阅读,一刻不停地阅读。一个人要想如魏书生那般精于教书甚至“成名成家”,你就必须善于学习,善于读书,“看多家之言,融会贯通”。

魏书生曾经说过:

我总觉得,教书的人自己要多看书,要看多家之言,才能融会贯通,才能领会到理论的精神实质。我刚教书的时候,便听说有个叫凯洛夫的苏联人,提倡“三段”、“五环”式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很多老师说,只有符合凯洛夫“五六环节”要求的课才是好课。后来又看了赞科夫“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看了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再看了美国教育家杜威“儿童中心”的理论,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再看了捷克、法国、英国、瑞士等国教育家的主张和咱们中国自己的教育家孔子、墨子、孟子、朱熹、梁启超、陶行知、叶圣陶的教育理论,才明白凯洛夫只是诸多国家中的一个国家——苏联诸多教育家中的一位教育理论家。这样想来,就明确了我们根本没有必要使上千万中小学教师都非以凯洛夫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不可。看得多了,就理解了各家各派的理论都有自己的长处,同时又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我们的责任在于结合自己的实际去吸收各家理论的长处,同时又要防止沿着这个长处走得太远,从而越出了真理的范围而导致失误。

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我的长处,一定要注意以我为主,以我的教学风格、教学个性、教学特长为主;要用各家各派理论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长,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个性,这样学理论才有用途。如果为了学理论而学理论,忘记了结合自己的实际而学理论,泯灭了自己的风格、个性、特长而躺在某一派理论的书本上,这样的学习就成为无用甚至是有害的学习了。

我常想,教师学理论有点像蜜蜂采花粉,叮在一朵花上绝不会酿出蜜来,需要在成千上万朵花上采集花粉,再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才能酿出蜜来。教师呢,学了几家几派,甚至几十家几十派理论中合理的部分,并将之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实践,应用于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个性与特长,那就一定能提高教学效率,一定能酿出甜甜的教学之蜜。

魏书生的经历启示我们,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只要你对教育工作感兴趣,只要你能够坚持读书学习,勤奋实践,成功的大门一定会向你敞开。

魏书生的经历同样启示我们,光知道学习,光知道读书是不够的,你还要学会读书,善于读书。

第一,要广览群书。

首先,要多读教育名著。教育名著是经过实践检验并得到世人公认的优秀或知名的教育著作,理论水准和思想境界高,传达着科学性较强的育人精神,蕴含着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育人观念,对人们具有较强的启示作用。因此,教师应当研读一些教育名著,以拥有更多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

此外,不一定只看与本学科知识有关的书籍,还应该看看其他学科的书籍,可能的话要尽量看一点教育以外的书籍。比如,魏书生这些年尽管忙,但他仍努力坚持看《外国教育动态》、《国外科技动态》、《人民教育》、《教育研究》、《辽宁教育》、《普教研究》等杂志。除了看《教育学》、《心理学》、《外国教育史》、《中国教育思想史》等教育书籍,也挤时间看弗洛伊德、荣格、卡耐基、尼克松、戈尔巴乔夫等人的著作,还看《周易》、《论语》、《道德经》等书籍。

第二,读书要勤于思,敢于想。

勤于思,敢于想是读书的延续。教师通过系统地、原汁原味地品读名著,感悟理论中的真谛,反思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得与失,以求得甚解。读书要与文本作者心灵对话,通过双方观点的沟通、交流、碰撞,使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使自己的教学经验得以梳理和提升,从而转换成一种新的力量。

第三,读书要有辩证思维。

教师应该学习教育哲学,掌握辩证地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意识方法。我们的一些教师对专家的不同观点不知所措,思维混乱、迷惘;还有一些教师简单地把一些专家、学者的经验套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结果事与愿违,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缺乏辩证思维所致,这种不科学、盲目跟风的学习观使教师的读书学习出现了异化。

像魏书生那样的善于读书者,一般说来是有“思想”的。这个“思想”便是读书后经过反思所形成的。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两个字是“学习”,可是又有多少人对学习有深刻的认识呢?不少人片面地认为书本知识与创造价值之间一定有直接的关系,他们只注重“学”而忽视“习”,一味地读死书,强调大面积读书,大运动量地练习,使大脑成为“存储器”,满脑子是那些从书本上移植、复印过来的“知识”,没有消化、再生的知识的空间。

应当注意“学”与“习”的平衡,应该给头脑留下思考的空间,通过“习”,把书由厚读到“薄”,把书本知识融化为自己的东西,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

总之,作为教师,要想精于教书,就一定要多学习,看多家之言,虽然这会占去一部分时间,从形式上看影响工作。但实际上如魏书生所言:“正因为看书,才看清了日常工作中有哪些是无效劳动,从而去掉它;正因为看书,才学习了更科学、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正因为看书,才使教学管理更制度化、系统化、科学化,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只有看多家之言,才能使自己有可能掌握必要的进行教学研究的理论,才能使自己的教学研究少走弯路。”

提升自己的教学个性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教师1400万,但令人困惑的是,在众多的教师中,尤其是中小学教师中,能被公认为有个性的优秀教师却凤毛麟角。许多教师教了三十几年的书,上了几千节课,送走了几代人,要问他的教学模式是什么、教学有什么特色,说不清也道不明。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在社会中,人的个性是独具魅力的,人最精彩的东西在个性里边,人的风格在个性里边,人的创造性在个性里边,个性是人类最有价值的一部分。

无个性就无人才。大凡那些优秀教师,都有鲜明的教学个性。魏书生的民主,窦桂梅的激情,霍懋征的爱心……是他们的独特个性将他们造就成为名师。没有个性的教师,就没有个性的教学,没有个性的教学,就没有教学中的创新。

缘此,教师只有努力发展自己的个性,学会经营自己,有了自己的特点、特长,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才能逐步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学方式。

无个性教学与教师缺少个性意识有一定关系。许多教师来到了学校就把自己给了学校,领导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大家干什么自己就干什么,表面看这是尊重别人,无私地奉献了自己,但长此以往恰恰迷失了自己,丢掉了自己。自己的主见没了,自己的特长没了,自己的创造力也没了。

如在以往听课评课的教研活动中,学校领导或教学研究人员也不大注意去发现和总结执教者的教学个性,不善于发现或鼓励教师的创新精神,而习惯于用自己的意志(经验、创新)来包办代替。而我们的执教老师有时也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指导”,主动放弃了属于自身的特点和有价值的东西。

另外应试教育也是扼杀教师个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业如山,题海茫茫。我们许多青年教师刚走上讲台时都曾有过一番宏图大志,曾梦想成为有独特风格的教师,但是工作几年以后身不由己地就被卷入到应试教育的漩涡之中,他们中的大多数不得不全身心地去追求急功近利的学生考试成绩,创造力、个人才华被压抑、被扼杀,还谈什么有独特风格的个性发展?他们做了考试的奴隶,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那么,作为今天的教师,该怎样去发展自己的教学个性呢?

(一)认识自己

世界上有许多种发现,但归纳起来只有两类,一类是发现外部世界,一类是发现自己。人生最大的悲剧是不能发现自己,并充分利用自身潜能和特长去创造本可以出现的奇迹。原苏联心理学家索洛契克讲过这么一个故事:研究者从一批学生中挑出一个最笨、最不招人喜欢的姑娘,要求他的同学们改变以往对她的态度。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向她献殷勤,陪送她回家,大家以假作真地打心里认定她是位漂亮、聪慧的姑娘,结果怎样呢?不到一年,这位姑娘出落得妩媚娴娜、姿态动人,连她的举止也同以往判若两人,她高兴地对人说,她获得了新生。这个故事启迪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对自己有信心,很好地去认识自己,发现自身潜能,并使其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也应努力地去发现自己,认识自己,超越自己,完善自己,给自己交一份满意的人生答卷。

(二)打造长处

人靠特长吃饭,不是靠爱好吃饭。每个教师都具有一定的发展潜能,为什么有的教师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而有的教师却不行呢?大量的人才成长实践证明:能否成功与擅长不擅长开发自己、能否打造自己的长处有密切关系。

有的老师总说,“我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其实,这要看你怎么看。你与姚明比个头,与李连杰比武术,与宋祖英比唱歌,与刘翔比百米跨栏,与赵本山比演小品,你肯定比不过,但你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努力几辈子也不太可能成为爱因斯坦,但是你这辈子肯定有着至少在一个方面超过爱因斯坦的可能性,只要你在可能超过爱因斯坦的方面努力发掘自己,你便能在爱因斯坦坐不进的席位上得到你的位置。在这点上,魏书生的经历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魏书生曾多次做过这样一段演讲:

1990年,辽宁省中学历史教研会在我们盘锦市实验中学召开,会场内的横幅上写着:学习魏书生教改经验,深化历史教学改革。

会议总结的那一天,领导找我说:“魏校长,你给讲一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