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五千年历史之谜
13379300000009

第9章 政界野史(1)

法国圣女贞德是从刑场上逃走的吗

法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女英雄贞德于15世纪被教会以“女巫”和“异端信徒”的罪名处以火刑。不久有传闻圣女贞德并没有死,难道她真的从戒备森严的火刑场上逃走了吗?

1431年5月的一个早上,贞德被烧死在卢昂一个公众广场上,这个形体纤小、被宣判为异端信徒和女巫的少女在一万多人的注视之下,很快被熊熊烈焰吞噬。很多围观者都听到她高喊耶稣的名字以及那些激励她率领义军把英军逐出法国的圣徒名字。烈火烧了很长时间,她仍旧没有断气,最后她在低吟一声“耶稣”后,便辞别了人世。围观者亲眼看到行刑者扒开火堆后,一具烧焦的尸体露出来。行刑人向周围观者展示贞德烧焦的尸体之后,又一次点燃烈火,将尸体烧成灰烬,之后把这些灰烬撒入塞纳河。不过,当时观看行刑的人,此后曾说起焚烧贞德尸体那时的神奇的景象,一名英国士兵说他亲眼看到在贞德的灵魂离开肉身时,一只白色鸽子从火堆里缓缓向高空飞去,嘴里还有着动听的鸣叫声。一些人说看到火焰中有“耶酥”的字样出现,那分明是贞德灵魂没有散去。不久,有传说说贞德的肠脏和心没有给烧掉,仍然保持完整。又过了不久,又有人说贞德仍然活在人间,火焰根本没有伤及她。不过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个传闻言之凿凿,大多人都很相信这一说法:贞德并没有被烧死在火刑台上,那被烧死在火刑台上的,并不是贞德本人。

贞德的两个兄弟就抓住了法国人乐于相信这位女英雄仍活在世间的心理,从中牟利,精心布置了一个令人心寒的骗局,并因贞德的声望而尽享富裕生活。在贞德死后5年,即1436年,两人又一次渲染了贞德仍在人间的传闻。兄弟俩人带着一个披甲策马的年轻女子突然在奥尔良的街头出现。他们宣称此女子就是贞德,被施以火刑的不是贞德,而是另一个女子顶替的。实际上,那披上盔甲的女子名叫安梅丝,是个女骗子。在假冒贞德之前,她曾在意大利教皇的军队中服过役,有过一段军旅生涯,当时,她的娴熟的马术和威武的外型,深受群众喜爱,使见到她的人理所当然地相信她就是贞德。法国人既然失去了民族英雄,这也属人之常情。

对贞德两位兄弟的说法,奥尔良市民深信不疑;甚至把自贞德牺牲后一直为她举行的纪念仪式也废止了。贞德的两兄弟以及女骗子的骗局最初是无往不利,处处得逞。在奥尔良及其他法国城市广受尊敬,并享尽美酒盛筵,但好景不长,他们的骗局在4年后终于被揭穿了。安梅丝于1440年在巴黎原原本本供认出由她参与的骗局。不过,假冒贞德的事件已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关于贞德在卢昂一个公众广场逃出的谣传,已被确认为无稽之谈,但是部分法国人仍旧相信这种说法,这种传闻以后又在法国民间流传了数百年之久。

后来,法国国王查理七世在15世纪中叶基本完成了统一大业。贞德的两名兄弟及其母亲为洗脱贞德的罪名而积极奔走,最后终于使贞德的名声得到了恢复。

但尽管如此,贞德到底有没有死的问题仍没有确切的答案,四五百年后的今天,人们更是无从知晓贞德的命运到底是怎样的了。终归为贞德洗刷冤屈,恢复正义之名,还是值得欣慰的。

列宁下令杀了尼古拉二世吗

作为皇帝,沙皇尼古拉二世可谓是“生不逢时”,他成了俄国的末代沙皇,而且最后还惨遭枪杀,那么到底是谁下令枪杀了沙皇尼古拉二世呢?

革命胜利后,尼古拉二世及其全家被新成立的彼得格勒苏维埃和俄临时政府下令幽闭在彼得格勒郊外的皇村宫中。8月,临时政府将其全家弄到很远的额尔齐斯河畔的托博尔斯克。沙皇一家一直呆到十月革命胜利。1918年4月,苏维埃政权派全权代表到托博尔斯克,接受任务,随后沙皇一家又被转移到乌拉尔山脉东侧的叶卡捷琳堡。他们4月26日出发,30日才到达叶卡捷琳堡,尼古拉二世的儿子阿列克塞因生病的缘故直到5月20日才去叶卡捷琳堡。

1918年5月,苏维埃政权正准备把捷克军团遣返回去,谁知途中捷克军团与白卫分子勾结发动叛乱,从伏尔加河流域以西西伯利亚的大片土地被占领。叶卡捷琳堡也被围攻,在押的末代沙皇,几乎要被劫走。一切都处于紧急时刻。为防止不良后果的产生,7月16日深夜,尼古拉二世被乌拉尔州肃反委员会委员雅·米·尤罗夫斯基率领的行刑人员处决了。同末代沙皇一起死亡的共11人,这11具尸体被尤罗夫斯基连夜弄到郊外的树林中焚毁。7月25日,叶卡捷琳堡被叛军如期攻陷。

这种未经法庭审判就枪杀沙皇全家的所作所为遭到许多人的非议,何况他的儿子和仆人也被枪杀,殃及无辜,让人不得不产生疑问,谁会将沙皇全家枪杀呢?

许多苏联的书,包括权威性极高的大百科全书均有记载:白军已攻围了叶卡捷琳堡,危在旦夕,为使尼古拉二世不被劫走,只有将他们就地正法,乌拉尔州的苏维埃政权于是就下命令枪杀了沙皇及其全家。

可是也有人对此表示出巨大的疑问。乌拉尔州苏维埃真有枪杀俄国皇帝尼古拉二世的权力吗?这可是关系重大的事情。瑞士人皮埃尔·日里亚尔从1906年开始就担任俄国宫廷的法语教师,从尼古拉二世被关押就一直呆在沙皇左右,到皇子阿历克塞离开托博尔斯克为止。在叶卡捷琳堡攻陷后,他也非常关注沙皇安危,主动参加白卫当局的调查工作。1921年日里亚尔写了《尼古拉二世及其一家的悲惨命运》。他的观点是,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斯维尔德洛夫亲自下达枪杀沙皇一家的命令是乌拉尔地方苏维埃作出的。由于日里亚尔是内幕的参与者,因此其说法颇有说服力。

后来,更有人指出,尼古拉二世地位和身份非同一般。下令处决他命令的不是斯维尔德洛夫,而是列宁。此观点在西方国家极为流行。1991年3月,美国哈佛大学理查德派斯普教授在莫斯科举行的“列宁与20世纪”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就宣称,列宁下令枪杀了尼古拉二世。

西方国家是否出于攻击列宁的目的而提出这种说法呢?这一点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了。而末代沙皇的死,仍是一个未解之谜。我们也期待这个谜团能够早日浮出水面。

联合国秘书长加利为何未获得连任

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无论是才能还是在财富上都是无可挑剔的。然而准备充分的他在换届选举上为何未获得连任,这其中是否有何隐情呢?

在1996年6月20日,美国政府突然宣布,反对当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布特罗斯·加利竞选连任下届联合国秘书长,并扬言要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对加利的连任行使否决权。在美国政府作出上述宣布几小时后,加利得知了这一消息,正在德国访问的他立即作出针锋相对的回答:他决定竞选连任下届联合国秘书长。这时距联合国大会决定下届联合国秘书长人选还有半年时间,克林顿政府迫不及待地提前表态,这其中原因确实值得回味。

11月19日,联合国安理会就加利是否能够获得连任提名表决时,美国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其余14个安理会成员,尤其是中、俄、法、英4个常任理事国投票赞成的情况下,投了惟一而刺眼的反对票。究竟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结果呢?

美国反对加利连任的理由是他“缺乏改革意识”,“不是把联合国引向21世纪的适当人选”,还指责他对联合国财政困难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人们不会忘记,正由于美国大量拖欠联合国会费和维和经费,才导致联合国财政困难。

对此,加利不顾美国人尖锐的叫骂声,坚决批评美国对联合国不负责任的态度和做法。

美国以“国际宪兵”自居,它在强调“国家利益至上”的基础上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在他看来,联合国应该是它实现独霸全球战略的运载卡车。而如今,这辆卡车的司机——加利竟敢与之对着干,还不时加以指责,这是美国所难以容忍的。于是,美国朝野上下难得一致地反对加利连任。

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国会上就联合国财政状况作证时说:“当我对人们讲我们将行使否决权,而且如果(布特罗斯·加利)获胜,我们将退出联合国时,我非常清醒。”美国甚至不惜以退出联合国作要挟,可以看出其险恶用心和丑恶嘴脸。

11月18日,联合国安理会15个成员国中有14个成员国赞成加利连任,1票反对;美国投了否决票。

12月12日,投票测验结果是14票赞成科菲·安南,1票反对;法国投了否决票。但随着事态的发展,法国总统希拉克不想再孤立,于是决定放弃与美国对抗。

12月13日,安理会和联大同时作出决议,对加利进行了赞扬,并对新任秘书长(安南)进行了正式任命。

奥尔布赖特曾说过一个经典名言,现出了其霸权主义者的嘴脸:“我将让加利相信我是他的朋友,然后我再打断他的双腿。”霸权的美国的软硬兼施手段真是让人不寒而栗呀!

古代日本人来唐朝留学的真正目的

今天,“出国留学”已成为国人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而距今1000多年前,“大唐朝”却常常要迎接大批的来自周边各国的“留学”人员,尤其是地理位置优越的日本使节和商人。

公元618年,唐朝取代隋朝。日本人凭借地理位置优势,络绎不绝地前往唐朝,天皇政府正式派出的“遣唐使”数目也大大增加,达到了空前频繁的程度。唐太宗李世民在公元630年刚刚即位那一年,以犬上御田秋为首的日本第一次遣唐使到达长安。从此,日本连续不断地派遣遣唐使。从公元630~894年的200余年间,日本政府共向唐朝派出19次遣唐使,其中有两次受阻而未成行,有1次是为了迎接前次遣唐使回国,有3次为护送唐朝使节回国,所以,实际算来日本正式委派并到达唐朝的遣唐使应为13次。即使这样,也可看出日本遣唐使的频繁,那么,日本为什么要向唐朝派遣这些人员呢?

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在唐朝发展到了空前鼎盛时期,南洋、中亚、波斯、印度、拜占廷、阿拉伯各地大小国家纷纷派遣使节和商人前往唐朝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经营中国的丝绸、瓷器及各种工艺产品。

相比之下更有地理优势和进取精神的日本人更不会落后,为了学习中国的治国经验和文化制度,天皇政府才派大批使臣、学者到中国参观学习,在日本史书上遣唐使又称“西海使”或“入唐使”。遣唐使团初期规模较小,通常每次仅有一两艘航船,每艘航船大约载120人左右,后来使团的规模逐渐扩大,每次使用4艘航船,团员多达500余人。因为遣唐使团通常都是4艘航船一起拔锚起航,又一起扬帆归来,所以日本的文学作品往往把遣唐使称为“四舶”。遣唐使团由政府使官、学习访问人员和航海工作人员组成。

日本政府对派遣遣唐使极为重视。所有使团人员均由精挑细选而出,凡入选使团者一概予以晋级,并赏赐衣物。政府还对留学生给予优厚待遇,一般的船员免除徭役,使团官员予以一定程度的资助,希望他们学有成就,回国效力。在使团起航前夕,要举行隆重的“拜朝”典礼谒拜天皇,天皇向正副使节赐予“使节刀”,接下来举行饯别宴会,甚至有时会专门准备唐朝筵席。

日本遣唐使极大地促进了中日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当时经济文化主要是唐朝流向日本。唐朝的工艺美术、生产技术、文史哲学、天文数学、建筑学、医药学、衣冠器物、典章制度等都陆续传到了日本,近几年来还曾在日本发现数万枚“开元通宝”。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至今,日本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中仍然保留着浓厚的中国古代文化痕迹。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遣唐使到中国的目的仅仅是为经济文化交流和“学习”吗?日本对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有人认为日本对中国窥探就是从遣唐使时开始的;还有人认为遣唐使与元、明时期的倭寇有联系,因为当时限于本国实力和惧怕唐朝国力而由“寇”转为“使”,冠冕堂皇地出入中国,也许这些人是无中生有,也许确有依据。总之,日本来唐朝“留学”的真正目的至今还是个谜,也许只有他们自己心知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