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世界上最简单的哲理书
13378900000053

第53章 大家的风范(3)

人生的事业开始得有早有晚。事业开始得早,青少年时代就起步,早早地学业有成,这固然可喜;但是,在中老年时才开始起步,也同样珍贵。学习语言,在37岁的年龄可能是比较晚了,尤其是异邦人士学习艰难的古汉语。但是,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却证明,这并不算晚。李约瑟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在生物化学领域有重要成就。在他37岁那年,3个中国研究生跟他学习生物化学时告诉他,中国古代有巨大的科学成就,舍此则一切科学史都将是不完整的。李约瑟沉思良久,开始了人生新的长征。学写汉字,学说汉语,一字一字地啃古汉语。终于,他成为一个中国通。他54岁那年,出版了中国科技史第一卷,到他90岁时已出了15卷。如果没有37岁的那个不早的开始,他就不可能在这个领域独领风骚。老来失偶的李约瑟于1989年与在共同研究中国科技史中结下了深厚情谊的鲁桂珍在教堂里结婚,这一年他90岁。他说:“两个80开外的老人站在一起,或许看上去有点滑稽。但是我的座右铭是‘就是迟了,也比不做强。’”身患绝症,来日无多,似乎一切都已经晚了。延续生命、与疾病抗争,已经是比较积极的心态了。但是,日本哲学家中江兆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却是在得悉身患癌症之后开始的。1900年在他53岁的那年,医生发现他患了喉头癌,只能活1年半。时间不多了,他没有时间担忧,他开始动笔写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一年有半》,完成后又紧接着写另一部著作《续一年有半》。这两部著作也是日本明治维新年代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书成之日,他长吁了一口气,对朋友们说:“1年半,诸君说是短促,实则极为悠长。若须说短,10年亦短,50年亦短,百年亦短。”如果没有1年半前的勇敢的开始,就不会有这种光辉的结束。

然而,不少人总是对自己说,现在晚了,这辈子只能算了。他们总是不肯开始。许多本来能够实现的理想,都是在“算了算了”的自我叹息中烟消云散。

点滴哲理

西方有一句谚语说:“人的生活在40岁才开始。”是否学有成就,年龄不是决定因素,而是要取决于事业心和志气。活到老,学到老,不断进取,才能书写辉煌的人生。如果你真的开始了,即使晚了,再晚的开始也比“算了”强。迟开的小花也能结果,而且常常结出更加珍贵的果实。

充分利用空闲时间

那时我大约只有14岁,年幼疏忽,对于卡尔·华尔德先生那天告诉我的一个真理,未加注意,但后来回想起来真是至理名言,之后我就得到了不可限量的益处。

卡尔·华尔德是我的钢琴教师。有一天,他给我教课的时候,忽然问我:每天要练习多少时间钢琴?我说大约每天三四小时。

“你每次练习,时间都很长吗?是不是有个把钟头的时间?”

“我想这样才好。”

“不,不要这样!”他说,“你将来长大以后,每天不会有长时间的空闲的。你可以养成习惯,一有空闲就几分钟几分钟地练习。比如在你上学以前,或在午饭以后,或在工作的休息余闲,5分、10分钟地去练习。把小的练习时间分散在一天里面,如此则弹钢琴就成了你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当我在哥伦比亚大学教书的时候,我想兼搞创作。可是上课、看卷子、开会等事情把我白天晚上的时间完全占满了。差不多有两年我不曾动笔写过一字,借口是没有时间。后来才想起了卡尔·华尔德先生告诉我的话。

到了下一个星期,我就照他的话实验起来。只要有5分钟左右的空闲时间,我就坐下来写作一百字或短短的几行。

出乎意料之外,在那个星期的终了,我竟积有相当的稿子准备做修改。后来我用同样积少成多的方法创作长篇小说。我的教授工作虽一天比一天繁重,但是每天仍有许多可以利用的短短余闲。我同时还练习钢琴,发现每天小小的间歇时间,足够我从事创作与弹琴。利用短时间,其中有一个诀窍:你要把工作进行得迅速,如果只有5分钟的时间给你写作,你切不可把4分钟消磨在咬你的铅笔尾巴上。思想上事前要有所准备,到工作时间届临的时候,立刻把心神集中在工作上。迅速集中脑力,幸而不像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样困难。

我承认我并不是故意想使5分10分钟不要随便过去,但是人类的生命可以从这些短短的间歇闲余中获得一些成就的。卡尔·华尔德对于我的一生有极重大的影响。由于他,我发现了如果能毫不拖延地将极短的时间加以充分利用,就能积少成多地供给你所需要的时间。

点滴哲理

积沙成堆,集腋成裘。如果我们把每一分钟都利用起来,世上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

天道酬勤

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给予了天分,勤奋将天分变为天才。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大源的人。”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那贼的记忆力真好,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而且很勇敢,见别人不睡觉居然可以跳出来“大怒”,教训曾先生之后,还要背书,扬长而去。但是遗憾的是,他名不见经传,曾先生后来启用了一大批人才,按说这位贼人与曾先生有一面之交,大可去施展一二,可惜,他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变得不知所终。

点滴哲理

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剪发铭志

索尔·德拉克鲁斯是17世纪墨西哥著名的女诗人。她十几岁的时候,不但有轻盈灵巧的身段,美貌动人的仪容,而且长着一头秀美的长发。那时,周围的人无不希望她成为一名出色的演员,但是她矢志要做一个诗人,为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尽情讴歌。

她刚开始学习写诗的时候,有一天,一群男女伙伴跑到她家来,邀她出去游玩。她婉言推辞道:“我新作了几首诗,正请老师给看着呢!如果老师说我有进步那我就同你们一块儿玩去。”大家一听,只好坐在屋子里耐心地等着。不大一会儿,老师拿着诗稿来了。索尔·德拉克鲁斯接过来一看,上面不但修改了许多,而且还加了批语,说她长进不大。她一言不发,随手摸过一把剪刀,“咔嚓”一下,就把人人羡慕的长发剪了下来,狠狠地扔在地上。顿时,大伙都目瞪口呆,不知这是怎么回事。

索尔·德拉克鲁斯为什么要剪掉自己美丽的头发呢?原来,她给自己立下了一条规矩:如果没学会自己规定的课程,或者在学业上没有长进,就要把美发剪掉,作为惩罚。她对伙伴说:“一个没有知识和才能的空洞脑袋,就不应该有漂亮的头发作装饰!”

正因为索尔·德拉克鲁斯非常严格地要求自己,不断发奋努力,因此,她的诗越写越好终于成为墨西哥的有名诗人。

点滴哲理

拥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足够的勇气,才能战胜来自各个方面的恐惧或阻力,见人所不能见,学人所不能学。

不要让机遇悄悄溜走

美国作家霍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大卫·斯旺沿着大道,朝波士顿走去。他的叔父在波士顿。是个商人,要给他在自己店里找个工作。夏日里起早摸黑地赶路,实在太疲乏,大卫打算一见阴凉的地方就坐下来歇歇。不多会儿,他来到一口覆盖着浓荫的泉眼旁边。这儿幽静、凉快。他蹲下身子,饮了几口泉水。然后,把衣服裤子折起当枕头,躺在松软的草地上,很快就酣然入睡了。就在他呼呼大睡的当儿,大道上来了一辆由两匹骏马拉着的华丽马车,蓦地,由于马蹩痛了脚,车子“嘎”地停在泉眼边。车里走出一位年长绅士和他的妻子。他们一眼就瞧见大卫睡在那儿。

“他睡得多沉,呼吸那么顺畅,要是我也能那样睡会儿,该多幸福!”绅士说。

他的妻子也叹道:“像咱们这样的老人,再也睡不上那样的好觉了!看那孩子多像咱们爱的儿子呀,能叫醒他吗?

“哦,咱们还不知道他的品行呢。”

“看他脸孔,多天真无邪哟!”

大卫不知道,幸运之神正近在咫尺呢!年长绅士家里很富有。他惟一的儿子新近不幸死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做出奇怪的事来。比如说,认一个陌生小伙子为儿子,并让他继承自己的家产。可是,大卫却始终没醒来,睡得正甜。

“咱们叫醒他吧!”绅士妻子又说了一句。正在这时,马车夫嚷起来:“快走吧!马好了。”老夫妻俩依恋地对视一下,便快步走向马车。

过了不到5分钟,一个美丽的姑娘踏着欢快的步子,朝泉眼走来了。她停下来喝水,也瞧见了大卫。就像未经允许进入别人卧室,姑娘慌忙想离开。突然,她看见一只大马蜂正嗡嗡地在大卫头上飞来飞去,就不由得掏出手帕挥舞着,把马蜂赶走。

看着大卫,姑娘心头一颤,脱口而出:“他长得多俊啊!”可是大卫却丝毫未动,她只好怏怏地走了。要是大卫能醒来,也许能和她认识,甚至结亲。大卫永远也不会知道在他睡眠时发生的一切幸运。可是,仔细想想,世上谁人不如此呢?

点滴哲理

为什么有些人会常常抓不住机遇,而在事业上停滞不前以至一事无成呢?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许多人对把握机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缺乏对机遇的敏感性,不善于认识机遇。一个人要抓住机遇,首先要认识到机遇对于事业、人生的重要性,要研究机遇的特点和出现的方式,积极地追求机遇,争取机遇,决不应在机遇到来时行动迟缓,疏于决断,造成一时甚至一生的缺憾。

象棋学者

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曾发表过一篇题为《怪人》的报告文学,里面谈到一个乡村神父的养子,智力低下,什么事也学不会,只能在神父家里干些粗活。

晚上神父常与一位警官下棋消遣,傻子无处可去,总是站在一旁,似睡非睡地看着棋盘发呆。有一天晚上正在下棋的时候,神父被人叫去施行涂油礼,警官棋性正浓,看到傻子正注视着棋局,便信口开了一句玩笑:“你大概想下完这盘棋吧。”不料傻子居然怯生生地点了一下头。使人吃惊的是,这个从来没有下过象棋的傻子,居然轻而易举局局得胜。神父回来听说这一怪事,顾不得疲劳,连连拉着傻子对弈,结果神父也连战败北。这个具有独立下棋才能的傻子后来经名师指点,竟然成了当地名噪一时的象棋冠军,真是“傻”子何尝傻!

点滴哲理

人的智慧就像一面凹凸不平的镜子,它把自己的本性掺杂在事物的本性中,所以它反映的事物是真实的又是畸形的。人的脑袋里的智慧,就像打火石里的火花一样,不去打它是不肯迸发出来的。

焦耳的故事

19世纪初,一个早晨,英国一家酿酒厂的老板带着他的两个儿子,来到著名科学家道尔顿的家里,恳求道尔顿教这两个孩子学习科学知识。那个年龄较小、机智活泼的孩子,名叫詹姆斯·焦耳。

道尔顿是位严格的老师。开始,他并没有给孩子们讲授物理和化学的原理,而是讲了许多高深的数学知识。

“讲这些枯燥的数学有什么用?若能讲讲那些有趣的电学实验该多好!”焦耳有些不耐烦了。

好不容易盼到了放假,焦耳和哥哥一同去旅游。他找来一匹跛马,让哥哥牵着,自己却悄悄躲在后面,用伏打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要试验动物对电流的反应。结果,跛马受到电击狂跳起来,差一点出了事。

他们又划船来到青山环绕的湖上。焦耳决定试试这里的回声有多大。他在枪口里塞入大量的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枪声大作,“呼”地一声,喷出一股长长的火焰,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把哥哥吓得差点落进水里。

后来,他们又兴致勃勃地爬上一座高山。只见远处浓云低垂,隐约能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滚滚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焦耳用怀表认真记录下从闪电开始到听到雷声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把自己做的试验都告诉了老师。道尔顿笑了,说:“这些实验中,只有最后一次你做对了。”他谆谆告诫焦耳:人们只要掌握了光的速度和声的速度,就可以从看到闪电到听到雷声的时间,推断出闪电发生在相距多远的地方。

焦耳听了很惊异:“难道枯燥的数学中会藏着这么多学问?”道尔顿举了许多例子开导他,真正的科学实验是不能只观察现象的,它必须有精密的测量,并学会用数学知识从测量的数据中总结出规律。

焦耳顿开茅塞,从此,他开始注重理论学习和精密的测量了。经过这样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物理学家。

点滴哲理

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打好了这一基础,知识的大厦才会牢固。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兴趣,也要充分考虑每一门知识对自己未来的可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