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世界上最简单的哲理书
13378900000052

第52章 大家的风范(2)

成功的最佳方案

拉马克于1744年8月1日生于法国毕加底,他是兄弟姊妹11人中的最小一个;最受父母宠爱。拉马克的父亲希望他长大后当个牧师,送他到神学院读书,后来由于德法战争爆发,拉马克当了兵,他因病退伍后,爱上了气象学,想自学当个气象学家,他整天仰首望着多变的天空。后来,拉马克在银行里找到了工作,想当个金融家。很快的,拉马克又爱上了音乐,整天拉小提琴,想成为一个音乐家。这时,他的一位哥哥劝他当医生,拉马克学医四年,可是对医学没有多大兴趣。正在这时,24岁的拉马克在植物园散步时遇上了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卢梭,卢梭很喜欢拉马克,常带他到自己的研究室里去。在那里这位“南思北想”的青年深深地被科学迷住了。从此,拉马克花了整整11年的时间,系统地研究了植物学,写出了名著《法国植物志》。拉马克35岁时,当上了法国植物标本馆的管理员,又花了15年,研究植物学。当拉马克50岁的时候,开始研究动物学。此后,他为动物学费了35年时间。也就是说,拉马克从24岁起,用26年时间研究植物学,35年时间研究动物学,成了一位著名的博物学家。

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像拉马克后来一样,很注意把精力用在一个目标上,专心致志,集中突破,这是他们成功的最佳方案。

曾经有人问牛顿怎样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他回答说:“我一直在想着这件事。”在回答“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什么?”时,爱迪生答道:“能够将你身体与心智能量锲而不舍地运用在同一个问题上而不会厌倦的能力……你整天都在做事,不是吗?每个人都是。假如你早上7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你做事就做了整整16个小时。对大多数人而言,他们肯定是一直在做一些事,惟一的问题是,他们做很多很多事,而我只做一件。假如他们将这些时间运用在一个方向、一个目的上,他们就会成功。”高度专一与否,一天就有很大的差别,1月、1年、10年呢?那差异就更大了。因此,卡莱尔说:“最弱的人,集中其精力于单一目标,也能有所成就;反之,最强的人,分心于太多事务,可能一无所成。”

点滴哲理

历史上有不少人被埋没,除了社会原因之外,没有找到他们为之献身的具体事业目标,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今日点瓜,明日种豆,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成功者们始终将目光集中在他们的目标上,他们常常在向目标奋进的过程中运用想像提醒自己目标所在。

偷着学会的

瑞典化学家舍勒只上过小学,他从15岁起在一家药房里当学徒。用舍勒自己的话来说,他的许多化学知识和技能,都是那时“偷着学会的”呢!

有一天晚上,舍勒在钻研孔克尔的名著《实验室指南》时,对书中的一段论述产生了疑问。他多么想去药店老板的实验室验证一下啊!可是,刻薄的老板有规定,未经特殊许可,任何人不得进入他的私人实验室。

夜深了,窗外寂静极了,只有秋虫偶尔发出的叫声。舍勒实在憋不住了,就点上蜡烛,偷偷溜进了实验室。他正聚精会神地操作着,突然,耳边响起一个严厉的声音:“谁在这儿?”他吓了一跳,猛抬头,只见旁边站着自己的同事格伦贝格。顿时,他心中像一块石头落地似的,变得轻松起来。

因为,格伦贝格是他最要好的朋友啊!

“这么晚了,你来实验室干什么?”格伦贝格不解地问。

“我实在睡不着呀。”舍勒指着桌上的《实验室指南》和实验装置,感慨地说:“你看,孔克尔的书上说,盐精和黑苦土不能混合。我想验证一下,看书上写的对不对。”

“噢,原来如此!”格伦贝格关切地说,“不过,你可要注意身体呀,别熬得太晚啦!”“放心吧,我一定注意。另外,希望你替我保密,千万别让老板知道了。”

舍勒低声央求说。

格伦贝格默默地点了点头。

经过实验,舍勒证明了孔克尔的书中是把石墨和软锰矿混为一谈了。后来,他还用软锰矿制出了氯气。

舍勒就是这样,一有疑问就背着老板,偷偷地去实验室验证。天长日久,这位小药剂师终于跻身于著名化学家的行列。

点滴哲理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热爱学习的人,才能不断进步。

基辛格的暮年学业

政治与经济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一个当代政治家,即使不能同时成为经济专家,起码对经济也要很内行。否则,就难成大业。众所周知,基辛格,这位美国前国务卿,1971年成了第一个同毛泽东打交道的美国政治家。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的国务卿,对“金元大棒”这道拿手家常菜自是十分熟悉,理应也是把经济与政治巧妙结合的行家里手。但是,基辛格后来承认:“在我的早年,我总是放肆地反对经济学。”

1982年,基辛格成立了“基辛格联合咨询公司”,这是一个由外国政策专家组成的咨询团体,这个团体为其委托人提供对世界任何一个他们可能想做生意的地区的重大战略看法。基辛格对一个企业或某个个人所作的指点收费在十万到十五万美元的范围内。“我们给委托人作些指点,告诉他们在外国办事时会遇到的情况。”委托人必须自己在纯粹的经济问题上作出决定,因为“我们在经济上作出结论的能力极其有限,只足以对此作出政治判断。但是我们不兜售经济上的意见”。

从传统上说,企业对政治不甚敏感,它们考虑的只是投资的利润、劳动力来源等问题。现在,政治环境对企业能否成功也有了同样重要的意义。基辛格扬长避短,以他所熟悉的政治咨询去指导经营决策,而非以不熟悉的经济去指导政治。

走上了经营之道的基辛格,要想为委托人的经营决策提供足价够的政治上的参考意见,必须对委托人的经济问题也有透彻的理解,并在其与政治因素两者中,找到融合点。“后来,空余时间我有机会总是研究些经济,从这点讲,我开阔了自己的知识面……严格来说,我离开政府后学得最多的肯定是经济学”。

基辛格本人承认,老来学经济,使他对经济事务、第三世界以及经济和对外政策关系等方面的兴趣逐步扩大。他越来越多地撰写有关世界经济的文章。

如果再次从电视上发现基辛格又出现于某个国家的踪迹,看到他与政治要人觥筹交错时,应想到,基辛格的经济学学习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点滴哲理

欧洲有句谚语“学习永远不嫌晚。”这和东方的“活到老,学到老”如出一辙。只要坚持学习,你总会有收获。

社会是一所大学

由于狄更斯的父亲嗜酒好客,挥霍无度,负债累累,狄更斯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他曾在皮鞋作坊当学徒。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

15岁那年,他进了伦敦一家律师事务所当练习生,经常出去送信,几乎走遍了伦敦的街道,后来他学会速记。

从16岁开始,他当上报馆的采访记者,这使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情世态和社会黑幕,也锻炼了他的写作能力。

从1828~1836年,他为伦敦几家报纸撰稿,业余在大英博物馆勤奋学习。在做新闻工作的同时,他开始尝试文学创作。

狄更斯经常来往于街头巷尾。有时,他会蹲在路边,与一个衣衫褴褛的人攀谈;有时,他会来到下等酒馆,听那些穷苦工人在说什么;有时,他会走进监狱,同将要受绞刑的囚犯聊天……他置身于人民中间,了解那些穷苦人的生活处境,分担他们的喜怒哀乐。

在社会这个大学校里,狄更斯就是这样勤奋地工作着,写出了《匹克威克外传》、《艰难时世》等十多部长篇小说,成了举世瞩目的人。

点滴哲理

古人曾说过:“求道不一定要在蒲团上。”学习也不一定在学校里。“学校不是真正的社会,而社会是一所真正的大学校。”纵情地融入其中,认真观察,仔细体会,你一定能够学到许多东西。

为求知而不耻下问

杰弗逊从小就热爱学习,刻苦勤奋,常常手不释卷。

读书对他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最大的享乐”。

他对书中的内容怀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贪婪地吸吮着,让这些知识装备自己的头脑。青年时代的学习为杰弗逊通往成功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杰弗逊出身贵族,他的父亲是军中的上将,母亲是名门之后。当时的贵族除了发号施令以外,很少与平民百姓交往。

杰弗逊没有秉承贵族阶层的恶习,而是主动与各阶层人士交往。他的朋友中当然不乏社会名流,可更多的却是普普通通的园丁、仆人、农民或者贫穷的工人。他的长处便是擅于从各种人那里学习,因为他知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金子般发亮的东西。

他17岁时就读于威廉与玛丽学院,学习成绩非常突出,特别是在语言和历史方面。此外,他对数学、农艺和建筑学等也有浓厚的兴趣。后来他自行设计的蒙蒂洛宅邸,既具有传统的古典式建筑风格,又有个人特色,堪称为当时美国第一流的建筑,至今仍是美国最值得赞美的乡间府第之一。杰弗逊仪表堂堂,富于朝气,谈吐生动,喜爱社交。他善于演奏小提琴,常有机会在总督府与一些比他年长一倍多的社会名流一同演奏古典乐曲。杰弗逊跻身于这些名流之间,经常同他们交谈,从中获益匪浅。

有一次,他还劝说法国伟人拉法叶特:“你必须像我一样到民众家去走一走,看一看他们的菜碗,尝一尝他们吃的面包。只要你这样做了的话,你就会了解到民众不满的原因,并会懂得正在酝酿的法国革命的意义了。”

点滴哲理

不耻下问,善于学习是杰弗逊的长处,他也因此比其他许多的领导者更清楚民众到底在想什么,到底最需要什么,这也造就他成为了一代伟人。

不必死记硬背

爱因斯坦由于创立了相对论而一举成名,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大师。

1921年春天,爱因斯坦到美国组织募捐,为犹太族青年创办一所大学筹款。当时许多美国人想了解爱因斯坦究竟读了多少书,知识程度究竟如何,于是提出了许多问题:“您记不记得声音的速度是多少”?“您怎样记才能记住许多东西?”“您是把所有的东西都记在笔记本上随身携带吗?”

爱因斯坦却莞尔一笑:“我从来不携带什么记着所有东西的笔记本,我常使自己的头脑轻松,以便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我所要研究的问题上。至于你们问我声音的速度是多少,这我很难确切地回答,需要查一查物理学辞典,因为我从来不大注意去记辞典上可以查到的东西……”

“那您脑子里尽记些什么呀?”“我记的是书本上还没有的东西。”爱因斯坦又说:“仅仅死记那些书本上可以查到的东西,什么事件啦、人名啦、公式啦,等等,根本就不用上大学。我觉得,高等教育必须充分重视培养学生会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本领。人们解决世界上的问题,靠的是大脑的思维和智慧,而不是照搬书本。”

点滴哲理

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迟开的小花也能结果

晋平公有一天对臣子师旷说:“我的年纪大了,已经70岁了,虽然很想求些学问,读些书,但是,总觉得太晚了!”师旷说:“‘太晚’吗?为什么不把蜡烛点起来呢?”平公说:“我和你说正经话。怎么你竟和我开起玩笑来了!”师旷说:“我做臣子,哪里敢和您开玩笑。说实在的,一个人在少年的时候好学,他的前途就像早晨的太阳,辉煌而灿烂;壮年时候好学,像正午的太阳,还有半天的好时光;到了老年,就像蜡烛的火焰而已。蜡烛的火焰,虽然不见得怎样明亮,但是有了它,总比在黑暗中摸索要好些吧!”如果说,作为2000多年前的师旷就认识了老年人学习的重要性的话,那么,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在,老年人学习就更重要了。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增长和实施人口控制,在人类的人口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将会越来越高。据国外未来学家预测,未来社会将是一个老年化的社会。例如,美国在本世纪初,人的平均寿命只有50岁。但到了70年代后期,人的平均寿命增到70岁以上。日本人的年龄也从战后平均寿命的50岁增到70多岁。将来,人的寿命还可能延长至100多岁。所以,国际上兴起了老年人才设计。

所谓老年人才设计,就是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出发,结合他们的经验与专长,根据社会的需要来重新加以训练或培养,以有利于社会。例如在美国,55岁以上仍在受高等教育的老年人共有170万人,在这些“学生”中,有一位72岁老年妇女获得学位,当上了一位律师助理,还有一位93岁的老年人正在学习法语,准备进人巴黎大学文理学院。在日本兵库县加古川市,于1969年设立了一个名叫“印南野学园”的日本第一家老人大学。这家大学规定的入学年龄是60岁以上。平均年龄是74岁,最年长者是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