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手册
13375400000020

第20章 让孩子远离任性

孩子的任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个性偏执、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表现。环境是导致孩子产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孩子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许多事情缺乏认识和判断能力,多少都有点任性。但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父母不加约束,放纵教育的结果。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同时也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他指出,孩子随着心理的不断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新事物,并仅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而不管这些事物是否对他们适宜、有利。大多数父母则多以成人的思维去考虑他们参与的结果,完全忽略了孩子参与的情绪和兴趣。实际上,这种情绪和兴趣就是孩子很想接触更多新事物的心理需求。但是,孩子的任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必要从心理上加以纠正,孩子任性心理得不到纠正的话,会妨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正常发展。

心理反抗期。孩子在正常发育的情况下,很小就开始出现心理反抗现象,出现强烈的独立需求意识。因而不难看出,孩子的任性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内在的、外来的、社会的、自身生长发育期的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反抗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表现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任性的个性就可能越来越厉害。任性的个性一旦形成,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是有相当难度的。

遗传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性格有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和黏液质等类型,孩子受遗传的影响,有的天生气质就属于较兴奋的类型,情绪表现较强烈,属于那种“有个性”的孩子,这与父母的遗传因素有很大关系,如果后天再不注意改良,这样的孩子最容易出现任性的行为。

后天养成。任性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与个人的神经类型有关。但是,关键还是后天的教育和影响,后天教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孩子的任性往往与受到父母的百般宠爱有关;父母对孩子简单粗暴,有些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不管父母说的对不对,孩子都不肯接受,从而埋下了任性的种子。有些父母无视孩子生理、心理的发展,无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对孩子一味地限制,要求孩子绝对服从,想出各种方法让孩子就范。这种做法不仅违背孩子的意愿,也违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这种做法也是孩子形成任性的重要原因;父母蔑视孩子的人格,有些父母总爱讽刺、挖苦、谩骂孩子,或者当着众人的面数落孩子,有时父母的话虽然是对的,但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心里明白自己错了,可为了保全面子,死也不接受批评,于是就以“拧”来对抗。

高尔基曾经说过“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然而,会教育子女这就是一件伟大的国家事业,它需要才能和广泛的生活知识。”所以说,爱,也要讲科学,也要有理性;爱,绝不能溺爱,不能宠;爱,也应该有限度。如果孩子任性心理长期得不到纠正的话,会妨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正常发展。因为任性会导致人无法正确认识和判断事物,个性固执不明事理,妨碍生活能力的发展,不善与人交往,难以适应环境,不被别人接受而陷入孤独,经不起生活的考验和挫折,对孩子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严重的还会由于易冲动而犯罪。

当孩子已有任性表现时,父母应该认真分析原因,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绝不可硬搬教条、千篇一律地采取措施。父母在教育任性孩子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任性是有程度上的区别的,在正常生长发育的情况下,只要不影响别人,适度保留孩子性格中的霸气,还是有必要的,这能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任性的孩子不代表学习能力差,有的可能对某个领域有特殊的爱好甚至有所贡献。但对人际关系、社会交往的层面,事业的成功率会受一定的影响。

在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教育观念中,如果性格不健全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孩子的任性不是人格的表征,是对外界环境的正常反应。因此,父母可以通过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及社会认可的规则,通过引导、教育来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个性,要积极向好的方面去引导。所以,父母的责任就在于去发现自己孩子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孩子。

(1)预防法。孩子的任性发作一般都是有规律的,当可能诱发孩子任性的条件临近时,要事先预测好,做好预防工作。可以事先约法三章,提出要求。

(2)习惯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任性。父母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处处按要求做,孩子就能自觉地和大人保持一致。一旦孩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干什么就都有规矩,就不会随意提出特殊要求了。

(3)严格法。孩子任性往往是抓到了父母的弱点。父母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不管他们怎么哭,怎么闹,决不能有任何迁就的表示,态度要坚决,而且要坚持到底。

(4)转移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当孩子任性的时候,可以利用孩子易于被其他新鲜的事物所吸引的心理特点,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们坚持要做的事情上转移开,从而改变孩子的任性行为。

(5)知识法。孩子有时任性是因为知识少,认死理,往往把错误的行为当成正确的行为,固执己见。孩子还不易分清坚强与固执,谦让与软弱,勇敢与蛮干的界限。父母要想办法使孩子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孩子知识多了,就会改变自己过去一些错误的做法。

(6)理解法。在情绪上表示理解,但在行为上要坚持对他们进行约束。

(7)回避法。有些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纠缠不休,这时,父母可以暂时不去理他们,让他们感到哭闹的方法是无效的,他们就会停止。事后可以与他们坦诚地交流,让他们说明原因。当然,解决孩子任性的方法还很多,关键在于培养孩子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能力。

(8)诱导法。有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生成的骨头,长成的筋,天生的拧种”,改不了啦。其实不然,孩子毕竟还小,只要诱导得法,完全可以改变他们任性的毛病。诱导时要多抓积极因素,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每当孩子要犯拧时,家长就表扬他们的优点,孩子听到表扬可能情绪就转过来了。

(9)交往法。让孩子多和伙伴们一起玩耍,群体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少数服从多数,如果个人的意愿与多数人不一致,那么就会被否定。父母应该多让孩子和他们的同学、伙伴一起玩耍。因为在同龄人中间,如果孩子一味地任性,他们就会被群体所孤立,所以即使在家中,比较任性的孩子当处在群体之中时,他们也不会轻易地把任性表现出来,而且,在群体中,那些通情达理、不任性的孩子也会在无形中给任性的孩子以示范,让他们感到任性只会遭人厌弃,而通情达理才会融入群体之中。久而久之,孩子身上任性的毛病就会逐渐淡化。

(10)强化法。要让孩子感到父母喜欢的是不任性的孩子。当孩子刚要任性发作时,父母可以借以前听话时的例子引导他们克制自己。这样有利于调动孩子自己克服任性的积极性,提高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父母还可以在孩子任性时或任性后,对其任性给予一定的批评或惩罚。这样会使孩子感到父母的严格要求,使孩子认识到任性是一种错误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