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手册
13375400000019

第19章 让沟通连接你们的心

“同理心”是指两代人都能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像感受自己一样去感受对方的内心世界,能够从对方的处境来体察他的思想行为,了解对方的内心感受。

在家庭中,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能够从同理心的角度去感受对方的意愿和态度,并有效地把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就会体验到相互间的理解与尊重,产生温暖感和满足感,从而激发出彼此体谅和关心爱护的沟通氛围。

父母与孩子之间是在同理心的互动中来了解对方、感受对方的。但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们对父母的同理心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父母对他的同理心的过程中,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生活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的。其中,如果父母要让孩子同理父母,首先父母要同理孩子,同理孩子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包括孩子的优点与缺点、成就与失败。父母给予孩子的同理心几乎就是孩子同理心产生的土壤。

与父母沟通是儿童、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毕竟父母是过来人,阅历和经验都比较丰富,孩子有些问题拿不定主意时,与父母交谈是会有所收获的,也许会出现代沟,但这并非不可逾越,它会随着与父母交流的增多而缩短距离。而作为父母,他们是非常愿意与孩子们交流的。

他们由于年龄、经历和文化程度的差异,沟通当中可能会有障碍。但幸运的是,父母没有要求孩子必须实现自己“未来的理想”,相反,积极与孩子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接纳孩子的意见,正是这样的态度,换来孩子的理解与尊重。

父母对孩子具有同理心,尝试着从孩子的立场来了解孩子,与孩子产生同样的感受和体验,这是一种教育能力。在两代人的沟通中,父母越有能力去清晰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就越能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遗憾的是,有些父母习惯于从主观看孩子的行为,往往以自身的经验和感受来作判断,习惯以自身预设或假设的既定标准来要求孩子,很少接纳孩子的看法和立场,这样与孩子的沟通必然受阻,产生事与愿违的后果,具体表现为:

父母对孩子没有产生同理心,也就不能真正地接纳孩子,很容易对孩子指责和批评,这种来自于父母主观意识的“我向信息”会让孩子产生反感和受到伤害,与父母产生对立。

当孩子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时,就会认为父母不关心自己,随之会感到失望、沮丧,对父母的信任度降低,向父母敞开心扉的愿望就会很快消失。

当父母不能真正同理孩子时,也就不能对孩子做出积极的回应,对孩子内心世界中需要得到引导和纠正的地方就不能产生建设性的帮助。

常见的现象是,由于父母过于主观而不能对孩子产生同理心,无法深入了解孩子,甚至误导孩子。

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同理心是开导孩子内在心智世界的钥匙,是与孩子有效沟通的基础,是教育产生效能的前提。

与孩子交流往往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孩子缺乏沟通有多方面的原因,关键的问题是父母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父母老是推说自己忙,没时间,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但却忽略对孩子的精神照顾,这可能给孩子心理发展带来一定伤害;父母自身不良的行为影响了孩子。打麻将、打扑克等不良行为可能会让孩子自小养成好赌的恶习。还有,家长的言语、行为也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家庭教育的夫妻分工,认为男孩就应该由父亲教,女孩由母亲教。但这样的分工往往造成孩子没人教;传统的棍棒出孝子的家庭教育模式,给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很大伤害;父母错误地把自己职业上的理念带到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在单位处于呼风唤雨的职位,习惯了指挥他人做事,不知不觉地把这种习惯带回家中,用命令式口吻对待孩子,伤害了与孩子的感情。

这些都会阻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至于孩子身心受到了伤害。父母应尽可能增加与孩子的交流机会,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和谐的沟通氛围。和谐的气氛永远是与孩子沟通的最好添加剂。要专心听他们的意见和看法,要能理解他们的情感和需求。一起去吃饭、一起去听音乐会、参加绘画艺术展等,都是与孩子沟通和交流的最佳时机。

平行的对话艺术。聪明的父母在与孩子谈话时,并不总是正面对着,而是并肩偕行,朝着一个方向。这样谈起话来,显得轻松、自然,很有人情味,孩子愿意听,也乐于接受。

给孩子留点独立空间。孩子应有独立空间,父母应给孩子留点独立空间,让他们有良好、健康的心境,只有在这时孩子才会把心里话掏给你。

不当裁判当顾问。孩子对父母的规劝常表现出逆反心理,他们总觉得自己已经不需要大人管教。此时的孩子最需要一个顾问、一个参谋,帮他们出主意、想办法,教他们正确的处理方法,指导他们学会依靠自己的智慧摆脱困境,做出正确的选择。

(1)充实孩子的生活经验。亲子对话的题材往往来自生活,家长可以带领孩子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汽车的颜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说话内容,百货橱窗……都可以成为谈话的素材。

(2)把自己也变成孩子,走进孩子的世界,和孩子融成一片。因此,父母是否拥有一颗赤子之心,是非常重要的。

(3)和孩子密切相处,从他们的语言及行为中了解他们的想法、喜好和内在需要。注意孩子的反应与态度。在和孩子说话时,仔细地把他们的话听完,了解他们的想法及立场,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家长只是一味地告诉他们“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会让孩子觉得家长一点都不能体会他们的感受。若父母能以同情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孩子,适时地给予亲情慰藉,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4)了解孩子的发展,不要尽说些他们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他们达不到的要求,让他们觉得辛苦,压力大。认真回答孩子的问话。孩子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孩子的需要做回答。避免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你真傻”,“你太让我失望了”等带有指挥、命令、警告、责备、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语气说话。

(5)经常变换新鲜的话题,引起孩子的兴趣。例如:“我猜猜看你今天发生了什么?”“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来到地球……”等话题,相信会比“今天过得好不好?”“快乐不快乐?”更吸引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