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美丽的海南可爱的故乡
13367300000047

第47章 遍布世界的海南人(1)

海南自古以来就是开放的,因为它是大海的故乡。海南人“去蕃”,海南人向洋谋生开拓是全国出名的。你听说过“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海南人”这句话吗?海南岛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之一,分布在世界五大洲近60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南人达300多万,在省内居住的归侨、侨眷就有100多万。海南人的乡情是最浓的。海南人是怎样从海南走向世界的?他们是怎样生活、创业、繁衍和发展的;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呢?他们又有着哪些杰出人物呢?他们有怎样的情怀,他们的今天是怎么样的呢?这一章,我将向你们做一粗略介绍。

海南自古以来就是开放的,因为它是大海的故乡。海南人“去蕃”,海南人向洋谋生开拓是全国出名的。你听说过“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海南人”这句话吗?海南岛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之一,分布在世界五大洲近60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南人达300多万,在省内居住的归侨、侨眷就有100多万,仅次于广东和福建两省。海南人的乡情是最浓的。海南人是怎样从海南走向世界的?他们是怎样生活、创业、繁衍和发展的;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呢?他们又有着哪些杰出人物呢?他们有怎样的情怀,他们的今天是怎么样的呢?这一章,我将向你们做一粗略介绍。

海南人出国的历史始于唐宋,兴于元明,盛于清代,到民国时则达到了高潮。千百年来,广大琼侨离乡背井,远涉重洋,在异国他乡谋生奋斗,繁衍发展。他们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顽强拼搏,和当地人民一起艰苦创业,开发建设,为居住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得到了世人的肯定和赞扬。同时他们保持和发扬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的优良传统,怀着炎黄子孙、海外赤子的殷殷深情,支持祖国和故乡的建设事业,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故乡的发展进步添砖加瓦。

海南人“去蕃”下南洋

青少年朋友,在大海旁边的海南人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有“去蕃”的习俗。什么是“去蕃”?“去蕃”就是海南人渡海到外国特别是到南洋谋生和发展。那时候,旅居外国的琼侨叫“蕃客”。“南洋”就是东南亚各国,是琼侨主要的旅居地。早在唐代,海南人就开始“去蕃”了,但有确切史料记载的时间是在南宋时期。

早在宋朝乾道八年(1172年),一批占城(今越南)商人来海南岛买马,因当时朝廷规定不允许中国马运出国界,海南人不敢卖马给占城人。他们一怒之下,劫掠了一些海南人和财物,于是占城有了早期的琼侨。元、明、清时期,由于生活贫困,战乱饥荒、海盗掠夺以及经商贸易等原因,移居南洋的海南人逐渐增多。1695年10月,琼山演海乡乡民迫于生活艰辛,组织了一支出洋船队,“向洋开拓,去蕃谋生”。这支船队最初仅有2艘小帆船,后来扩大到72艘三桅大帆船,穿行于海南、泰国、越南和新加坡之间。他们在从事运输贸易的同时,每年还载运成百上千的演海乡及周边村庄的穷苦百姓“去蕃”谋生,最多时一年达3000多人。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海口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成为近代海南人出洋剧增的重要转折点,但他们多以“猪仔”、“苦力”(“猪仔”、“苦力”即契约华工)的身份“去蕃”。当时英法和荷兰等殖民主义国家侵占东南亚地区,急于掠夺当地的宝贵资源,需要大量的劳工,因而在中国沿海地区诱骗和掳掠华人充当苦力。海口同香港、厦门、汕头一样,是近代贩运“猪仔”的主要口岸之一。在海口旧海关和新兴街(今新华北路)等处,曾设有为数不少的“猪仔馆”,“猪仔头”用各种手段将诱拐到的“猪仔”关押在馆内,等期船一到,就将他们绑架上船。上百人如猪仔一般挤塞在狭小的船舱中,从海口经香港运往南洋各地,甚至运到北美洲和非洲,从事垦荒种植、采掘锡矿等繁重的体力劳动。他们每天在棍棒、皮鞭的监管下劳动10多个小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许多人被活活折磨至死,境遇十分凄惨。1907年正月,有一艘“猪仔船”将约250名华工从文昌载运至荷属文岛,两个“猪仔”在船上“不听约束”,“猪仔头”竟将这两人砍碎,一片一片扔到海里。20世纪初,出洋做苦力的海南人约有30万人,其中近30%客死他乡,大部分则在契约期满后换回自由身,继续在国外谋生。

在琼侨中,大部分是自由移民,以文昌、琼海、琼山和万宁人为多。因为这4个市县处于东部沿海,海上交通便利,加上地瘠缺粮,生活困苦,而且当地人富有冒险精神和浓厚的宗亲乡谊观念,所以出洋谋生的人特别多。许多人出洋在外站稳脚跟,事业有成后,就以族引族,以戚引戚,进而以乡引乡,让一批批亲人、族人和同乡也前往南洋“闯天下”。

海南人“去蕃”主要在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国家,在这些国家海南人聚居比较集中的街区和乡村,被称为海南街或海南村,柬埔寨就有这样一个小镇,那里的居民全会讲海南话。琼侨人数19世纪上半叶为10万人左右,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已达到70万—80万人,并形成一个“琼州帮”群体,与广东帮、福建帮、潮州帮、客家帮一起,成为海外华侨社会中以地域为纽带的五大帮。海南人到海外谋生,由于历史地理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在东南亚各国,但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越南当局反华排华,致使东南亚各国琼侨子女纷纷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留学和工作,同时,居住在港澳和海南本土的海南青年也纷纷到欧美、澳洲等发达国家去留学、工作和发展,琼属华侨华人的分布区域也就由东南亚扩展到美洲、欧洲、澳洲和非洲等近60个国家和地区。于是海南成为我国的一大侨乡。

海外海南人的生存、发展和成就

琼侨在异国他乡的生存和发展可以说是忍辱负重,他们白手起家,艰苦奋斗,成就不凡。数百年来,华侨在异国他乡总体地位不高,多数从事体力型、服务型和收入少的行业。特别是近代的旧中国自鸦片战争后被列强侵欺,中国人被视为国弱民穷的“东亚病夫”,华侨寄人篱下,备受歧视,地位低下,甚至缺乏可靠的安全保障。特别是所在国政府采取种种苛刻措施,限制和阻止华侨发展经济,查禁和取缔华侨学校,并对华侨开展社团活动和参政议政等加以限制。海南海外乡亲与所有华侨一样,远离故国家园,尝尽了辛酸苦辣,成为“海外孤儿”。

然而,海南海外乡亲具有顽强奋斗的精神,他们忍辱负重,艰苦奋斗,辛勤劳动,与当地人民一道投入当地的开发建设,并且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他们从打工、开海南鸡饭店、办咖啡馆,一步一步艰难地走过来,涌现出大批商界巨子、政坛名流、科技专家和文化精英,成为一个经济上有实力、政治上有地位、科技上有成就、学术上有建树的令人瞩目的群体。如泰国,就是海南乡亲人数最多(近200万人)、成就最突出的地方,海南人从早期的小行业扩展到大产业,并形成了一些大财团、大企业,成为了拥有雄厚实力的企业家。如“纺织大王”吴乾基及其纺织厂、“洋行大王”郑有英为首的郑氏家族及其中央洋行、“饮料大王”许书标、“钟表大王”吴多福、“人造花大王”欧宗清等。

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一体化的深入,随着中国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其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外出发展的海南人越来越多地融入了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在内的发达国家。他们融入当地社会,与当地的人民一样享有良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文化素质、社会地位大为提高,事业发展良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政治精英、商界巨子、科技专家、文化名人。海南籍华人,已成为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新兴群体。

海外海南人的可贵精神

一部海南华侨的历史,总会令人感动,总会使人深深地思考:海南人在海外凭什么生存、发展,凭什么取得成功?让我告诉你吧!适者生存,适者发展,适者成功。海南人能够在海外坚强地生存、成功地发展,这是因为海南人有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可贵精神,有着海南人独特的精神和秉性——热爱袓国,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崇尚知识,崇尚教育;弘扬乡谊,团结互助。

热爱袓国,无私奉献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身处海外的海南人身上最可贵的品质。几百年来,广大海南海外乡亲始终牵挂着自己的祖国,他们的情感与祖国息息相关,祖国兴旺发达,他们欢欣鼓舞;祖国遭受磨难,他们忧心如焚。他们时刻关注祖国,当祖国需要和呼唤时,他们就义无反顾,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如定居美国的宋耀如、生于泰国的林文英不怕危险,不惜一切支持和追随飞中山的革命活动;又如抗日战争爆发后,一大批在南洋和欧美的海南籍青年,为拯救中华民族,毅然放弃国外的良好发展机会和优越生活,回国参军加入抗战队伍,有些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各地海南华侨华人,也纷纷组织起来,成立“琼崖华侨联合总会”、“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为抗日救亡、保家卫国不遗余力四处奔走,捐资捐物,其中100多人为国捐躯。不少学者专家在学成之后,积极投身祖国建设。如著名学者、侨界英杰、祖籍海南文昌市的韩槐准,青年时代到新加坡谋生,自学鉴定古代文物。1962年他带着400件珍贵文物回国,捐献给中国故宫博物院。此举受到中国政府的嘉奖。他也被聘为中国国务院文史馆馆员。早年随父母去越南,后赴法国的海南文昌市华侨、法国著名原子能科学家王洲,把他在法国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宝贵经验带回祖国,应用到我国的快中子堆核反应事业上,在国家高尖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为我国“七五”、“八五”计划期间的科研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国家科委表彰的“八六三”突出贡献的13名科学家之一。

坚韧不拔,艰苦奋斗

坚韧不拔,艰苦奋斗,是在海外的海南人一种可贵的品质。早年的琼侨在异国他乡,寄人篱下,备受歧视,地位低下,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可以说是忍辱负重。然而,海南人具有顽强奋斗的精神,他们艰苦奋斗,辛勤劳动,与当地人民一道投入当地的开发建设,自己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经过艰苦的奋斗,海南海外乡亲中涌现出大批商界巨子、政坛名流、科技专家和文化精英,成为一个经济上有实力、政治上有地位、科技上有成就、学术上有建树的令人瞩目的群体。如泰国知名企业家吴多福,出生于海南琼山县(今海口琼山区),从小到泰国谋生,他与父亲经过多年艰苦奋斗,创办了自己的钟表行,业务迅速扩展到东南亚各国,被誉为泰国“钟表大王”。泰国华侨许书标,2岁由亲人带赴泰国和父亲团聚,20多岁找到一份推销员的职业,挨家挨户地推销药品。经过十年努力,30多岁时他投资制药业获得成功,并投资生产“红牛”饮料,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的知名企业家,被誉为泰国的“饮料大王”。马来西亚华侨王弗诚,1938年生于文昌会文镇南阳园村,1939年随亲赴马来西亚,高中毕业后从修理学徒到技术员,后自开小型电器修理店,经过多年艰苦拼搏,终于成为名声赫赫的“雪柜大王”。祖籍海南文昌市的符致逢,11岁到新加坡谋生,艰苦创业成为新马琼人中实力雄厚、声誉卓著的大实业家。他热心社会公益,乐为琼侨办实事,荣获新加坡元首赐封功绩勋章,同时被推选为全马琼州会馆联合会主席、新加坡琼州会馆主席。祖籍海口市的泰国华侨李峄生,出生于中医世家,早年刻苦学习中医,青年时到泰国谋生,他刻苦钻研中医理论,成为著名中医,曾受到抗日名将蔡廷锴、著名民主人士李济深的赞扬。

较典型的例子还有文莱马来奕海南公会主席韩勉元。15岁时他飘泊到文莱谋生,一无所有的他能生存和发展,靠的是艰苦奋斗。他所居住的小镇上,有17间商店,其中有15家是华人所开,他全部都拜访了一遍。他身材瘦小,但是干活一点也不马虎。他很俭朴,有6年的时间,他没买过新衣服,每天只穿着背心和短裤,连头发都没空梳,头发太长了,就用手帕包起来。这样拼命干了6年,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由于他的艰苦创业,敢想敢做,酿酒厂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他也成为当地有名的侨领,被选为文莱马来奕海南公会主席。回想起年轻时的奋斗经历,韩勉元感慨地说:“华侨的每一分钱都是来之不易的,是汗水和心血换来的。所以,在海外奋斗的海南人对于幸福生活无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