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美丽的海南可爱的故乡
13367300000030

第30章 家乡的英杰数不尽(6)

王国兴逝世后,人民政府在王国兴的故乡修建了他的墓地和纪念亭。墓碑正面写着“黎族人民领袖王国兴之墓”。民族出版社也出版了《黎族人民领袖王国兴》一书,充分肯定了他对民族和国家所做的贡献。

琼崖女杰刘秋菊

在琼崖革命斗争中涌现的英杰中,有一位英勇善战、智勇双全,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飞檐走壁”的女英雄,她就是刘秋菊。

刘秋菊(1899—1949年)出生于海南岛琼山县福云村(现属桂林洋农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6岁时,姐姐作主把她嫁给一位盐民。婚后不久,丈夫去世,她孤独一人,艰难度日。1926年,她报名参加农会,走上革命道路。192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她积极开展党的各项工作特别是妇女工作,成绩显著,先后任中共文南区委书记、琼崖特委西南临委委员、琼崖特委妇委会书记等。她按照琼崖特委“大力发展民运”的指示,培训妇运骨干,组织发动青年妇女参军上前线,成绩显著,受到上级赞扬。她经常深入琼文一带活动,与群众有着血肉般的深情,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姨母”。

刘秋菊一向以果敢干练,智勇双全著称,是海南各族人民熟知的女英雄。有一天傍晚,刘秋菊和神枪手林茂松执行任务后,在苏寻三乡的山谷里,被敌人包围了。敌人黑压压的有100多人,而他们俩仅有两支枪和几颗手榴弹。刘秋菊毫不畏惧,利用天黑和地形优势声东击西,这里打几枪,那里投一颗手榴弹,弄得敌人摸不着头脑,不敢轻易前进。一直持续到深夜,他们俩才趁着夜幕溜出山谷。天亮以后,敌人才发觉上当,抬着一批伤员回去了。又有一次,刘秋菊和两位同志到潭康村开展工作,被密探获悉,于是敌人包围了整个村子,两位同志在战斗中牺牲了。但她仍然机智勇敢地与敌人周旋,乘敌人吃饭时,她爬上屋顶向敌人投掷手榴弹。乘敌人一片慌乱之际,她果断从东边的房屋中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敌人以为她仍被围困在屋里,后来看到屋顶上有个大窟窿才恍然大悟,叹道:“刘秋菊又飞了!”从此,敌人到处宣扬:“共产党里有一个飞檐走壁的女将!”在对敌斗争中,她还经常乔装打扮,临危不惧,从容若定,利用各种方法摆脱敌人的追捕,巧送情报,出色地完成党交给的各种任务。在琼崖广大群众中广泛传播着她大智大勇对敌斗争的动人故事。

刘秋菊是海南各族人民熟知的女英雄,在东南亚华侨中享有盛誉。她是琼崖妇女的杰出代表,是海南妇女革命的光辉典范。

全国战斗英雄陈理文

1950年9月,一位来自海南岛的黎族战斗英雄光荣地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并被选入大会主席团。会上,毛泽东主席赠送给他一架崭新的望远镜,鼓励他再立新功。这是海南唯一获此殊荣的战士。他就是在琼崖革命中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全国战斗英雄”、“特等功臣”陈理文。

陈理文(1928—1986年),海南省保亭县(今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南乡什小村人,出生在一个贫苦黎族农民家庭。13岁时,他被日本侵略军征丁,拉去三亚大茅磷矿做苦工。为了反抗日本工头的残酷压迫,他和劳工们勇敢地用麻袋套住一个心狠手辣的工头,将这个工头揍个半死,然后逃出矿区,经过一番辗转,终于投奔琼崖纵队,成为琼崖纵队的战士。这时他仅14岁。入伍后,他作战勇猛顽强,参加大小战斗100多次,8次完成艰巨的突击任务,3次负伤,4次立大功。195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领导机关授予他“特等功臣”称号,同年他被授予“全国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陈理文的名气,是在突击战打碉堡中打出来的。那时候,部队武器落后,缺乏重型攻坚装备,敌人的碉堡成为巨大的威胁,也每每令战士们挠头。每次攻坚战斗,各部队都会组织突击队。突击队由最具牺牲精神的勇士们组成,是一支以命相搏、攻坚克难的奇兵,承受着最大的危险。“当突击队员才过瘾!”“打仗要用千军万马,突击队里不能没有我陈理文!”每次战斗,陈理文都报名参加突击队。1949年3月中旬的南辰战斗中,刚刚被提升为排长的陈理文带领突击队孤军深入敌阵,接连破坏5道复杂障碍物,拿下3座碉堡。此战后,琼崖纵队授予陈理文“突击英雄”称号。

1949年在定安、屯昌的战斗中,陈理文带领突击班率先占领外围工事,接连攻克敌24个碉堡。打屯昌据点是最艰险的一次战斗。这个据点易守难攻,内有200多敌军,配备5挺轻机枪,2挺重机枪,周围大小碉堡34个,碉堡外有交通沟、一道外壕、两道铁丝网。在部队火力掩护下,他冲在最前面,用棉被铺在铁丝网上爬过去,滚进外壕,接近敌人地堡。与他一道冲过去的5位突击队员都先后牺牲了,据点里射出的子弹在他身边飞溅。他全然不顾,指挥刚冲上来的两名队员封锁地堡,他又带领几个投弹手攻入敌人营房。后面的部队立即冲了上来,把敌军全部消灭。

解放后,陈理文历任中队长、县长、县委书记、自治州检察院检察长、自治州政协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职,为人民做了大量工作。他是受到海南人民尊敬的特别是青少年崇拜的战斗英雄。

现当代海南的著名人物

青少年朋友,从20世纪初到改革开放的今天,海南在其他领域同样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和学术精英。这里我要告诉你们的是陈序经、颜任光、韩槐准、符气合、李峄生、林道修、卢鸿基、王妚大、李向群、郭力华、甘远志的事迹。

著名教育学家陈序经

在海南现代文化名人中,有一位当过岭南大学等多家著名大学校长的人,他就是著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教育家、社会文化学大师陈序经。

陈序经(1906—1967年),出身于一个南洋华侨家庭。祖籍海南文昌。10岁时随父侨居新加坡,就读于当地的育英小学和华侨中学。由于不愿接受殖民教育,16岁回国,就读于广州岭南中学。1922年考入上海沪江大学,一年后由于不愿信仰基督教而转学复旦大学,由生物学改读社会科学。1925年大学毕业,并于同年八月留学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28年秋回国,执教于岭南大学。1929年夏又远赴欧洲,入柏林大学和基尔大学研究政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1931年回国,时年28岁。凭其学历和所学专业,陈序经完全有可能跻身政界和实业界。然而他遵照父亲的遗愿,一不做官,二不经商,而是为祖国的振兴献身教育事业。

陈序经一生倾情教育,办学有方。他先后执教于岭南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联大、中山大学、暨南大学。1948年8月1日出任岭南大学校长,到1952年夏岭南大学被取消,4年的时间,岭南大学从广东最好的学校(当时广东只有两所大学,另一所为中山大学)成为国内最完善的大学,一些院系(如医学院)已达到国内一流甚至最佳水平,拥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学者、教授和专家,深受业内人士赞扬。

陈序经一生刻苦勤奋,博览群书,学贯中西,成就卓著。在学术研究和论战中表现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学术界教育界影响甚大。他对历史学、政治学、社会文化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民族学都有精深的研究并多有独到的见解。其中成就卓著、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历史学、社会文化学,出版了《匈奴史稿》、《东南亚古史研究八种》等多部史学著作,填补了我国匈奴史研究的空白,并成为中国学术界全面研究东南亚古代史的开拓者,受到历史学界的普遍赞誉和尊敬。陈序经教授对文化学和中西文化学的比较研究,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化思想界,也产生过重大影响。出版了《中国文化的出路》和《文化学概观》等著作。在联大社会学系,他正式开设了当时绝无仅有的“文化学”课程。

从农村贫困孩子到著名物理学家的颜任光

熟知中国物理学历史的人都会知道,我们国家有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颜任光。他在测定气体离子的迁移率方面做了独到的研究,对几种气体的粘滞系数的绝对值做出了精确的测定。他是中国实验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博士,就是我们海南人。

颜任光(1888—1968)1888年出生在海南乐东的乐罗村。在孩提时代的颜任光贪玩、顽皮,但智力过人,有着过目不忘的本领。因为家庭贫困,他读完私塾后就无法升学,幸得族兄嘉义慷慨资助,让他继续就读。这时,在乐罗马岭山边设立教会和小学的美国牧师冶基善向颜任光伸出了救助之手,使他得以在教堂附设的小学工读。颜任光不负厚望,成绩优异,先是被送往海南圣经学校读书,后被保送广州岭南中学,他的聪敏和刻苦让他提前三年毕业,接着升入岭南大学。不久,颜任光考取公费留学美国。在美国,颜任光先后在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

学成归国后,颜任光历任北京大学、私立海南大学、光华大学教授。他为中国的物理学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测定了氢气、氧气和氮气的粘滞系数,修正了当时通用的物理化学用表中已被公认的粘滞系数表。他和物理学家丁佐成共同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现代科学仪器工厂——上海大华科学仪器公司,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生产的物理仪器、仪表。他在1953年成功研制“电子自动记录仪表”、“电子电桥自动记录周率表”等,为新中国初期仪表生产付出贡献。在1989年版的《辞海》有着这样的记载:“颜任光早期从事气体离子运动的研究,主要研究仪器仪表,特别是多种电表的设计制造,对发展我国的仪器仪表做出了重大贡献……”。以科学成就而荣登《辞海》,这在海南人中寥寥无几。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教育界有“南胡北颜”之称,所指的就是主持东南大学的胡刚复和北京大学物理系的颜任光。

颜任光是从家乡贫困孩子一步步成为中国物理学家的英杰,是海南人的骄傲。

杰出的人民画家符罗飞

青少年朋友们,在中国现代画坛,有一位被著名文艺理论家林默涵誉为“杰出的人民画家”的人,他叫符罗飞(1896-1971)。他就是海南文昌市人。

符罗飞1896年出生在海南岛一个贫寒的渔民家里,青少年时代就为生活所迫作过铁匠、海员、小贩。1919年,在南京暨南学校读书;1921年,抱着富国强兵的梦想,赴日本入士官学校学陆军。梦想破灭后,又曾削发为僧;但是他觉得寺庙里也有压迫和剥削,人间并无“世外桃源”,于是就离开寺院。出于对艺术的热爱后来在上海美专半工半读地学画,1926年加人中国共产党,作为“四一二”大屠杀的幸存者,他逃亡南洋当割胶工人。1930年考入意大利奈波利皇家美术大学研究院绘画系,深得该院名家的指教和赏识,画艺大为进步。曾先后在意大利、法国、英国、奥地利举办展览,甚得好评。1935年应邀参加威尼斯国际艺术赛会并获得意大利皇家金质奖,1938年回国。

作为“五四”以来投身于新文化运动的先锋战士,他运用水墨、粉彩,深刻地描绘劳动人民生活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如《小乞与巨贾》、《地狱》、《受训者》、《花花世界》、《消化》等。后来,他的画笔,转而热烈歌颂劳动人民的解放,运用豪放欢快的笔调、明亮壮丽的色彩,创作了《大旱之年见丰收》、《农民运动讲习所》、《鸭群》、《春光明媚的解放路》等作品,给人深刻的印象。在艺术上他从不因袭中国或西洋的传统技法,而是从所表现的物象出发,融会中西、提炼西洋画法的精髓,落笔大胆泼辣、豪放雄奇,因之表现是深沉、生动的,画风是新颖独特的。出版有《符罗飞画集》、《同志的死》、《饥饿的人民》等。??

新中国成立后,他一面创作,一面从事美术教育,历任中山大学、华南工学院建筑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广州市政协委员、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

符罗飞的人生充满着传奇。他出生在偏远海南岛的穷苦渔民家庭,却在西方文艺复兴发源地意大利接受了正规的美术教育,他一生所画所写,又尽是为底层最穷苦的民众呐喊;他一生两次入党、三次离乡、四下南洋、旅欧数年,出家还俗,扛枪挎剑,最后终于在画笔和艺术中找到了自己的天地。

1982年,林默涵在《人民日报》上刊文纪念符罗飞,称他为“杰出的人民画家”。1984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符罗飞画集》,此后,有关符罗飞的纪念和研究文章陆续出版。

著名考古学家韩槐准

亲爱的青少年朋友,你知道海南文化名人中,一位从只有小学学历的割胶工人而成为我国著名考古学家的人是谁吗?他就是韩槐准。

韩槐准(1892—1970年)祖籍文昌市昌洒镇凤鸣村。青年时,韩槐准因家庭贫困前往南洋谋生。他只有小学文化,最初是个割胶工人,每天起早贪黑,每月工钱只有60元至70元。他只念过小学,但是他博览群书,刻苦自学,终于成为学识超人的专家学者。他在新加坡生活47年,对种植业、药剂业及历史研究,都有一定贡献,最大成就在考古领域,他也擅长摄影,是一位又“博”又“专”的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