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美丽的海南可爱的故乡
13367300000016

第16章 说起那家乡的往事(1)

来到了海南岛,人们总会向你讲起家乡的往事。早在一万多年前,岛上就有了“三亚人”;黎族是海南开发的先民,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宝岛和祖国从来就是血脉相连,早在西汉时海南就纳入中央政府的版图;海南的经济与大陆紧密相连,海南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发展休戚相关。千百年来,祖国大陆的文化技术和人才源源不断注入宝岛,宝岛经济文化由此不断发展;宝岛各族人民友善团结,和谐共处。这里自古书香飘逸,人杰辈出;这里是红色娘子军的故乡,是苏东坡和“五公”流放、黄道婆学织、鉴真和尙漂流过的地方,是二十三年红旗不倒和木船打兵舰的地方。白云飘飘,海鸥飞翔,涛声依旧,它总会告诉你许多令人赞叹的故事。

来到了海南岛,人们总会向你讲起家乡的往事。早在一万多年前,岛上就有了“三亚人”;黎族是海南开发的先民,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宝岛和祖国从来就是血脉相连,早在西汉时海南就纳入中央政府的版图;海南的经济与大陆紧密相连,海南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发展休戚相关。千百年来,祖国大陆的文化技术和人才源源不断注入宝岛,宝岛经济文化由此不断发展;宝岛各族人民友善团结,和谐共处。这里自古书香飘逸,人杰辈出;这里是红色娘子军的故乡,是苏东坡和“五公”流放、黄道婆学织、鉴真和尙漂流过的地方,是二十三年红旗不倒和木船打兵舰的地方。白云飘飘,海鸥飞翔,涛声依旧,它总会告诉你许多令人赞叹的故事。

万年沧桑说岛人

亲爱的青少年朋友,你可能会问:海南岛自古是个孤岛,那么最早生活在岛上的人是什么人呢?海南人的祖先是谁呢?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让我告诉你吧!海南岛很早很早就有了人类活动,他们就是“三亚人”。早在1万多年前,也就是在人类的原始社会,他们就生活在海南这块热土上了。1992年到1993年,中科院及海南博物馆的考古学家郝思德、黄万波发掘了三亚市北郊落笔洞洞穴遗址,发现了13颗人牙化石,包括门齿、犬齿、前臼齿和后臼齿,牙齿的外观形态、构造及大小与现代人基本一致,经鉴定,应该属于晚期智人,距今已有1万多年。同时出土的还有石制品、骨制品和角制品等大批文化遗产,都是当年“三亚人”所制作并使用的生产工具。在洞穴地层中发现大量的灰烬、炭屑、红烧土和烧骨、烧石,这表明当时“三亚人”已经广泛使用火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还有陵水的石贡遗址、大港遗址,东方市的付龙园遗址和文昌市凤鸣村遗址等130处。

经初步分析,三亚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过渡阶段——中石器时代。他们主要从事狩猎、捕捞和采集等自然经济活动,过着原始的洞穴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繁衍生息,开拓这片南疆沃土。

进入先秦时代,黎族先民的另一分支(古百越中的“骆越”)从大陆渡海而来,在这里生息繁衍,揭开了海南岛历史的序幕,他们是海南拓荒史上的先驱。那时,海南人民的生活十分落后,也很艰难。西汉时期,海南岛同汉王朝关系密切,汉武帝时设置珠崖、儋耳两郡,部分大陆汉人迁居海南岛,与黎族土著居民杂居。以后,汉族大量移民海南岛。“村人”、苗族和回族也先后迁徙入岛。大量移民的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铁器)、生产技术(农耕),传播了中原文化,致使海南的社会生产力和文化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公元1世纪中叶,封建统治渐趋稳固。因自然条件变化,人们陆续迁移到平原、台地、河岸和海湾地带生活,从事原始农业、手工业、狩猎、捕鱼和采集等活动,开创了海南岛历史的文明。秦末汉初海南原始社会开始瓦解,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先从岛北部、西北部开始,逐渐向东部、南部沿海及内地山区推移,延续的时间很长,五指山少数民族地区在清末民初还保留着原始社会的残余。

海南岛行政体制的发展沿革

青少年朋友,海南岛是祖国的一颗明珠,是自古以来就紧紧连着祖国的宝岛。可是你知道海南岛从什么时候开始由中央政府管辖的呢?让我来告诉你吧!

在秦代或秦代以前,海南就处在祖国的边陲,那时与中央政府的联系十分松散,基本上没有隶属关系。公元前110年,西汉王朝在海南岛设珠崖、儋耳两郡,标志着中央政权对海南直接管理的开始。西汉末年,中央政府放松了对海南的统治。

南朝梁大同年间(535—545年),民族女英雄、俚族首领冼夫人辅佐其夫冯宝(时任高凉郡守,高凉郡位于今广东电白、阳江一带)平定地方动乱,奏请朝廷批准在海南岛被汉代废除的儋耳郡地设置崖州,以恢复海南和中央政权的直接联系。朝廷批准了冼夫人的请求,《北史》和《隋书》均记载“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峒”,这是“海南”一词的最早记载。这时,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海南岛的管辖。

隋朝,隋炀帝流放宗室邹国公杨纶到珠崖,开流放贬官谪臣到海南岛的先河。唐代,海南设崖州、儋州、振州、万州、琼州。海南简称“琼”,源于唐代的琼州。三国以来,“海南”指南海沿岸各地,从宋代开始,就专指海南岛。南宋王朝将南海诸岛及其海域归万安州管辖,正式对其行使主权。海南岛北部的一个渡口,由水军营寨发展为航运小港,被称为“海口浦”,今海口市因此而得名。

元代至治元年(1321年),文宗图帖睦尔以亲王身份被贬居海南定安县3年,回京登极(1328年)后,曾将设立不久的定安县升格为南建州。明初,琼州升格为琼州府,辖儋州、崖州、万州3州13县,并将南海诸岛改归崖州管辖。清代基本沿袭明制。

民国元年(1912年)到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海南行政机构先后有多种称谓。1926年,海口从琼山县划出单独设市。1948年成立了海南特别行政区长官公署。

1950年5月1日海南岛解放,其后海南行政建制长期称海南行政公署,在中、南部少数民族地区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58年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84年,海南行政区行政公署改为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隶属于广东省;1988年海南建省办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成为中国第三十个省份,海南的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海南古代和近代的经济开发

青少年朋友,海南是这么美丽富饶,可是自古以来,海南的经济开发是怎样的呢?古代和近代的海南人是怎样建设自己的家乡的呢?让我告诉你吧!

海南岛古代的经济开发

海南古代的经济开发,是与祖国大陆的经济开发紧紧相连、休戚相关的。它的发展是祖国大陆文化、技术和人才源源不断的注入和海南岛各族人民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的成果。据《海南省——自然、历史、现状与未来》一书载,海南岛古代的经济开发,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沿海局部的开拓阶段”,主要指西汉至南北朝时期这一阶段,大约有700年。这时,中原封建王朝势力进入了海南岛,主要范围是岛的东北部,大量的汉族移民也主要散居在东北沿海一带。他们不仅带来了中原先进的铁器农具和农业耕作技术,而且壮大了开发海南岛的力量。这一阶段,在海南岛东北部平原和台地已种植五谷,饲养六畜。某些野生动植物的驯化栽培还早于大陆地区,特别是棉花的种植,海南成为全国最早的地方之一。但海南岛的其他地区,经济仍然处在十分落后的状态。

第二阶段是“环岛沿海地区的开拓阶段”,指的是隋唐宋元时期。这个阶段,大约经历了800年。由于封建王朝中央政权日益重视加强海南的统治,促进了海南的开发;加上大陆南方各地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的重心逐渐南移,也有利海南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大陆北方战祸频繁,东南沿海大陆已非乐土,琼州海峡俨然一道天堑,海南岛成了可以避难的世外桃源。据1933年神州国光出版社出版的《海南岛志》所记,到海南岛的汉人,南宋时约10万人,至元朝达17万人之多。大量民众逃避战乱纷纷涌入岛内,他们中有熟谙耕作的农夫,有身怀绝技的工匠,有善于做生意的商贩,更有满腹经纶的官宧学士。他们进岛后,传播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使海南的经济和社会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仅开发地域从岛东北部向岛南部、西南部扩展,形成环岛沿海经济开发格局,而且出现了农业、渔业、盐业、手工业和商贸业并举的新局面。这时的海南农业,呈现出“十月种田,正月收粟,养蚕八度,收稻再度”的景象。黎族先进的棉纺织技术经汉族妇女黄道婆学习掌握后带回大陆故乡,促进了全国棉纺织业的发展。然而,海南的部分地区特别是中部地带占人口半数以上的黎族社会仍比较落后,其经济结构仍然在缓慢的演进过程之中。

第三阶段是“从沿海向山区拓展的阶段”,主要指明清两代。这一阶段,有近500年的历史。在明清两代,由于封建统治逐渐深入到海南岛的腹地,许多僻远的民族地区也建立起了政权机构,海南岛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当显著。据《正德琼台志》和《广东通志》记载,明代海南开垦的土地较元代大幅度增加。如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计19856顷1亩(合132374公顷),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则达38347顷56亩(合25651.6公顷)。从明代开始,重视水利,广泛使用铁器农具,水稻种植实现一稻两熟;渔业、盐业、冶炼业、手工业和商贸业也在前期的基础上有了进步。原来许多落后的黎村苗寨,告别了耕猎并存的原始生活状态,逐步采用了封建社会的农业生产方式。

在明清两代,农业得到较快发展。一是生产工具不断进步,耕作水平不断提高,汉族地区和许多编入州县版籍的黎族同胞都相当普遍地使用牛耕和铁器农具,并懂得用竹筒制作水车,利用风力进行“自动”灌溉;二是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三是更加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到明朝中期,在海南岛兴修大小水利工程共81处并富有成效;四是农作物品种十分丰富,明代已引进高产良种水稻和番薯。这时的海南岛已种植许多农作物,如豆类有熏豆、毛豆、绿豆和饭豆等;油料科有芝麻、小粒花生等;瓜类有冬瓜、丝瓜、苦瓜、黄瓜等;菜类有芥菜、苋菜、生菜等;经济作物有槟榔、椰子、花生、棉花、桑、苎麻、茶叶等。

明清两代海南的手工业已相当发达。除纺织业外,还有银作、漆作、铁作、木作、窑作等。如琼州的椰雕,澄迈的“黄村席”,万州的藤器等都十分著名。在清代,制糖业已成为岛上的热门行业,生产的蔗糖远销苏州、天津等地;酿酒业也很发达,主要有酒洒、果酒和药酒三类;万州的藤器品式多样,技艺精湛;皮革业主要集中在海口市,一般以初级加工为主;造船业发展较快,那时海口已有了规模较大的造船厂;采矿业也开始发展,以儋州的锡矿和昌江的铜矿最为著名。椰雕更是技艺精良,名扬海内外。

明清两代的商贸业更是得到长足发展。由于农业,特别是槟榔、椰子的大面积种植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海南的对外交流和贸易。

海南近代的经济开发

青少年朋友,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长期闭锁的海南岛也进入了风云变幻、灾难深重的年代。从鸦片战争到海南岛解放这100多年中,海南岛是怎样发展的呢?让我告诉你吧!

国门打开,列强掠夺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美丽的海南岛与国内许多城市一样被外国侵略军的炮舰打开了门户。咸丰八年(1858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实行“五口通商”,琼州为通商口岸之一。随后美国、德国、丹麦、比利时、西班牙等国也先后与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确认琼州等地为商埠。资本主义列强凭借着这些不平等条约对海南岛进行了经济侵略。首先以“洋药”贸易为名,将鸦片倾销到海南岛,接着不断向海南岛倾销洋货,廉价抢购岛上特产和工业原料,进行掠夺性的“贸易”。中法战争后,美、法等国先后向海南岛派出天主、基督教士,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活动。甲午战争后,日本在占领台湾的同时,把触角伸向海南岛。20世纪初,日本情报人员不断来琼窃取经济情报;日本渔船深入我海域捕捞海产品,并在西沙群岛掠夺磷矿资源;日本货物源源不断进入海南岛。1939年2月,日军侵入海南岛,对岛上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掠夺性开发。一年之间,就兴办矿业、畜产业、渔业和其他事业的商社75家。自1939年至1945年先后投入的开发资金达6亿多日元。重点开发矿业和农林业,大力开发石碌和田独铁矿山,疯狂抢掠战略物资铁矿石。在侵占矿区6年间,从石碌、田独矿山共夺走300多万吨富铁矿石。同时出于掠夺铁矿石的需要,于1942年在昌化江上游修建了装机容量7000万千瓦的东方水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