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克星——蟾蜍
中文学名:蟾蜍
英文名:Toad
别称:癞巴子、癞蛤蟆、蚧蛤蟆、蚧巴子
分布区域: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
蟾蜍,也叫蛤蟆,大疥毒。两栖动物,是无尾目蟾蜍科动物的总称。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癞刺。在我国分为中华大蟾蜍和黑眶蟾蜍两种。从它身上提取的蟾酥、以及蟾衣是我国紧缺的药材。
蟾蜍品种很多,它们是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中间类型。这种动物常被人们看不起,不少人认为蟾蜍丑陋无比,十分令人讨厌,但它却是捕虫能手,是守卫农田的好卫士。最常见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称癞蛤蟆。
蟾蜍皮肤粗糙,背面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疙瘩,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位于头侧鼓膜上方的耳后腺。这些腺体分泌的白色毒液,是制作蟾酥的原料。它容颜丑陋,不时地在田埂道边钻来爬去。蟾蜍的食物主要是昆虫,其中小型昆虫有粘虫、蚂蚁、蚜虫、蚊虫、蝽象、金龟子、象鼻虫、小地老虎、甲虫等;大型昆虫如蝼蛄、大青叶蝉等。
蟾蜍行动笨拙,不善游泳。由于后肢较短,只能做小距离的、一般不超过20厘米的跳动。常见的蟾蜍只不过拳头大小,可是在南美热带地区,却生活着世界上最大的蟾蜍,最大的个体长约25厘米,为蟾中之王。
蟾蜍平时栖息在小河池塘的岸边草丛内或石块间,白天藏匿在洞穴中不活动,清晨或夜间爬出来捕食。蟾蜍喜欢在早晨和黄昏或暴雨过后,出现在道旁或草地上。如被人们用脚碰一下,它会立即装死躺着一动不动。它的皮肤较厚,具有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和散失的作用,所以能长久居住在陆地上而不到水里去。每当冬季到来,它便潜入烂泥内,用发达的后肢掘土,在洞穴内冬眠。
一只雌蟾蜍每年产卵38000枚左右,是两栖动物中产卵最多的一种。但有趣的是,它的蝌蚪却很小,仅1厘米长。蟾蜍不仅能巧妙地捕食各种害虫,也能很好地保护自己。它满身的疙瘩能分泌出一种有毒的液体,凡吃它的动物,一口咬上,马上便会产生火辣辣的感觉,不得不将它吐出来。
蟾蜍虽然样子很难看,但是从民俗文化的角度讲,却被赋予了很多涵义。比如民间传说月中有蟾蜍,故把月宫称作蟾宫。诗人写道:“鲛室影寒珠有泪,蟾宫风散桂飘香。”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把月亮与蟾蜍联系起来呢?现代有学者认为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观察与联想所致,因为月亮晚上才能看见,蟾蜍也是在夜间活动,而且月中有黑影形似蟾蜍,所以很容易联系在一起而成为神话传说。另一种是图腾崇拜的反映,上古时代蟾蜍很可能曾是某些氏族或部族崇拜的图腾象征,考古发现在这方面就有相当多的揭示。
蟾蜍在民间也被誉为幸福的象征,比如在民间曾经流传过刘海戏金蟾的神话故事。相传憨厚的刘海在仙人的指点下,得到一枚金光闪闪的钱币。后来刘海就用这枚金钱戏出了井里的金蟾,得到了幸福。
不论是神话中的蟾蜍,还是现实生活中的蟾蜍,都确确实实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为人类做了很多好事。蟾蜍是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据科学家们观察研究,在消灭农作物害虫方面,它要胜过漂亮的青蛙,它一天一夜之间吃掉的窖虫要比青蛙多好几倍。
赡蜍不仅体形大,胃口也特别好,它常活动在成片的甘蔗田里,捕食各种害虫。因此,世界上许多产糖地区都把它请去与甘蔗的敌害作战,并取得了良好成绩。蟾蜍的足迹遍及西印度群岛、夏威夷群岛、菲律宾群岛、新几内亚、澳大利亚以及其他热带地区。每年为人类保护着相当10亿美元的财富。
捕虫能手——蛙
中文学名:青蛙
英文名:frog
别称:蛙、蛤蟆
分布区域:世界各大洲的水域、湿地
蛙是两栖纲无尾目的动物,成体无尾,卵产于水中,体外受精,孵化成蝌蚪,用腮呼吸,经过变态,成体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蛙体形较苗条,多善于游泳。颈部不明显,无肋骨。前肢的尺骨与桡骨愈合,后肢的胫骨与腓骨愈合,因此爪不能灵活转动,但四肢肌肉发达。
蛙前脚上有四个趾,后脚上有五个趾,还有蹼。青蛙头上的两侧有两个略微鼓着的小包包。那是它的耳膜,青蛙可以通过它听到声音。青蛙的背上是绿色的,很光滑、很软,还有花纹,腹部是白色的。可以使它隐藏在草丛中,捉害虫就容易些,也可以保护自己。它的皮肤还可以帮助它呼吸。它的气囊,只有雄蛙有。青蛙用舌头捕食,舌头上有黏液。青蛙是卵生的,卵孵化成蝌蚪,最后才变成青蛙。青蛙的身体分头、躯干、四肢三部分,皮肤光滑。
蛙用肺来呼吸,但也可以通过湿润的皮肤从空气中吸取氧气。它皮肤里的各种色素细胞还会随湿度温度的高低扩散或收缩,从而发生肤色深浅变化。青蛙平时栖息在稻田、池塘、水沟或河流沿岸的草丛中,有时也潜伏在水里。一般是夜晚捕食。青蛙是杂食性动物,其中植物性食物只占食谱的7%左右;动物性食物约占食谱的93%。
最原始的青蛙在三叠纪早期开始出现,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现今最早有跳跃动作的青蛙出现在侏罗纪。最原始的青蛙在三叠纪早期开始出现。现今最早有跳跃动作的青蛙出现在侏罗纪。
蛙害怕干旱和寒冷,因此大部分生活在热带和温带多雨地区,分布在寒带的种类极少。我国的蛙类有130种左右,南方深山密林中种类较多。蛙保护庄稼的作用极为明显,它们多以田间的害虫为食,是一种对人类有益的生物。
蛙吃东西的时候动作是非常迅速的,当它们看到目标后,就会立刻一跃而起,准确地把目标咬住,随即吞食。即使是身体较大的稻蝗在它们面前跳过,蛙也不放过机会,吐出舌头把它送到口里。在它们一连串的捕食动作中可以看出,蛙类的舌头很发达,厚而多肉,能分泌很多黏液,舌根倒生在下颌前缘,舌头尖很薄,有分叉。捕捉食物时,舌尖突然翻出,粘住食物,卷入口中。它的口腔宽而扁,上颌和口腔的上壁有细齿,可以防止食物逃脱。它的食管也很宽大而且有伸缩性,所以能吞下较大的害虫。蛙胃的消化能力较强,能把囫囵吞下去的害虫消化得一干二净。
蛙的眼睛非常特殊,对于活动的东西很敏锐,而对于静止的东西却很迟钝。原来,蛙眼视网膜的神经细胞分成五类,一类只对颜色起反应,另外四类只对运动目标的某个特征起反应,并能把分解出的特征信号输送到大脑视觉中枢——视顶盖。视顶盖上有四层神经细胞,第一层对运动目标的反差起反应;第二层能把目标的凸边抽取出来;第三层只看见目标的四周边缘;第四层则只管目标暗前缘的明暗变化。这四层特征就好像在四张透明纸上的画图,迭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图像。因此,在迅速飞动的各种形状的小动物里,青蛙可立即识别出它最喜欢吃的苍蝇和飞蛾,而对其他飞动着的东西和静止不动景物都毫无反应。蛙会有效地捕捉住任何小的移动物体,只要虫子在飞,不管飞得多快,往哪个方向飞,它都能分辨并且能够准确地将之捕获。不过,如果只给它喂死苍蝇或者死虫子,它就会饿死,因为它不会认为这些死东西是食物。其他许多的简单动物显示了相类似的行为。蛙的视网膜和大脑明显具有一些可以对移动和大小做出反应的神经元,这种能力具有比视觉方面意义更大的生存价值。研究蛙的眼睛,也给了人类很多有益的启发,人类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了仿生学的优势,制造了电子蛙眼。
蛙的种类很多,虽然大家都管它们叫“绿色使者”,但是其中也不乏令人恐怖的蛙类品种。据说1996年10月,美国一个著名的动物考察队在巴西亚马孙河热带雨林中,曾经被一种变异的红色“血蛙”和一种“巨蛙”包围。“血蛙”尾巴中能喷出浓浓的黑汁,这种黑汁射人人的眼中就会导致失明,射在皮肤上则可引起皮肤糜烂;而“巨蛙”更可怕,它们竟然能吃人。此后经科学家研究发现,“血蛙”和“巨蛙”并不是在地球上新发现的蛙,而是人类已知蛙类的变种。如果这种变种蛙被克隆,就可能成为战争中的恶魔。
青蛙基本和蟾蜍相似,也是以昆虫为食,但大型青蛙可以捕食鱼、鼠类,甚至鸟类。基本在夜间捕食。青蛙捕食大量田间害虫,对人类有益。它不单是害虫的天敌,更是丰收的卫士。那熟悉而又悦耳的蛙鸣,其实就如同是大自然永远弹奏不完的音乐,是一首和谐的田野之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有蛙叫声农民就有播种的希望,有蛙声就有收获的喜悦和欢乐!
从前的都市郊区和乡村都有一片片宽阔的水塘,那里是蛙类生息的乐园。然而几乎是一夜之间却被都市的蔓延所吞噬,一些残存的青蛙成了真正的井底之蛙,它们虽然有幸生存下来却不幸失去了田野,失去了禾苗,失去了活动的天地和自由,甚至只有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才敢怯生生地发出几声鸣叫,轻轻地,缓缓地,似乎怕惊扰了都市瑰丽的梦幻,又似在一声声地呼唤着远离它们的同伴。但它们越来越多的同伴也正在城市的另一些角落更为绝望地哀鸣!一双双贪婪的手把它们从田野捉来,又被一双双麻木的手将它们买去,它们还来不及瞧一眼陌生的都市,就生生地成了家家案俎上的肉食!相比于那一双双或贪婪或麻木的大手,它们的反抗显得是那样的软弱和乏力,它们只有发出一声声凄惨绝望的哀鸣!
暴力分子——牛蛙
中学学名:牛蛙
英文名:Bull frog
别称:喧蛙、食用蛙
分布区域:中国湖南、江西、新疆、四川、湖北等地
牛蛙体形与一般蛙相同,但个体较大,雌蛙体长达20厘米,雄蛙18厘米,最大个体可达2千克以上。头部宽扁。口端位,吻端尖圆面钝。眼球外突,分上下两部分,下眼皮上有一个可折绉的瞬膜,可将眼闭合。背部略粗糙,有细微的肤棱。四肢粗壮,前肢短,无蹼。雄性个体第一趾内侧有一明显的灰色瘤状突起。后肢较长大,趾间有蹼。肤色随着生活环境而多变,通常背部及四肢为绿褐色,背部带有暗褐色斑纹;头部及口缘鲜绿色;腹面白色;咽喉下面的颜色随雌雄而异,雌性多为白色、灰色或暗灰色,雄性为金黄色。鸣声很大,远闻如牛叫而得名。
牛蛙的食物构成以动物性饲料为主,尤其喜食活饵。在不同的发育阶段,食性也不尽相同。蝌蚪可喂以蛋黄、血粉、角粉等,也可用豆浆、麸皮、面粉等。幼蛙及成蛙的食物范围包括:环节动物,如蚯蚓;节肢动物,如甲壳类虾;软体动物,如螺、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幼体及哺乳类的内脏等。牛蛙生性贪婪,生长季节食量较大。用饵料盘喂食时,成群争抢上盘,体弱、个小的往往被挤出盘外。牛蛙的最大胃容可达空胃容的l0倍。6~8月是摄食旺季,每月每只平均摄食160克人工饲料。平均每天食5克为宜。牛蛙生性凶残,经常发生大蛙吃小蛙的现象。因此,人工养殖牛蛙要大小分养,尽量避免其同类相残。牛蛙能吃也耐饥。在食物极度缺乏时,牛蛙的新陈代谢水平会自然降低。在低温冬眠期,牛蛙可以承受4个月至1年的饥饿,体重大幅度减轻。
牛蛙是北美最大的蛙类,可以说是青蛙家族中的暴力分子,虽然名字里有个“蛙”字,但它们并不喜欢不吃草,只吃肉,而且经常会去捕食比它小的青蛙,有时还敢挑战比它大的动物,如水蛇等。
牛蛙生活于湖泊、沟港、池塘等水域环境及附近的陆地,平时喜栖息于沟、塘边。若水面长有浮水植物,则伏于水草,仅以头部露出水面,一遇惊扰便潜入水中。牛蛙有群居的特性,往往是几只或几十只共栖一处,待适应环境后,便不随便搬迁。到了5月上旬,牛蛙叫声尤甚,一蛙先鸣,其他蛙跟随齐鸣,夜间比白天叫得更厉害,其后便抱对产卵。产卵期至7月中旬止,历经70天左右。卵呈片状,借水草固着浮于水面。受精卵孵化为蝌蚪,生活于水中,以后变态为蛙。过水陆两栖生活。冬季水温下降到10℃左右时,牛蛙开始躲藏于洞穴或淤泥中,停止活动与摄食。但当气温回升到10℃以上时,又出来活动觅食,即使冬天也是如此,故牛蛙在洞庭湖地带无明显休眠期。
牛蛙蝌蚪主要以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为食。由肠含物分析有4种成分: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无定形有机颗粒及腐败的有机物质和泥沙。4种成分中主要是浮游植物,另外3种成分是较次要的。而且蝌蚪的食性与其生活习性和消化道的长度有着明显的一致性。牛蛙蝌蚪属静水水域类型,游泳能力不强,所以只好吞噬随波逐流的浮游藻类。蝌蚪也喜欢聚集在烂草堆里,用角质唇齿刮取腐败的有机物质及底栖硅藻。蝌蚪肠道细长曲折,以最简单方式盘旋于腹腔之中。孵化后刚开始摄食的蝌蚪,其消化道长度约为全长的1.48倍,为体长的4倍。随着蝌蚪的成长,消化道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与全长、体长的比例也跟着增加。蝌蚪体长增长到60.1~66.0毫米时,消化道长度平均为全长的7.53倍,为体长的19.15倍。变态前夕,消化道最长达全长的10.76倍,达体长的26.32倍。蝌蚪消化道长度和全长之间比例的变化,是因为植物性饲料一般较动物饲料难消化,要较长时间和较多的接触面积才能达到消化植物纤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