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禅机:生活中的禅道小哲理
13364700000014

第14章 慧可安心(4)

两位兄长齐声责问道:“为什么这些珠宝没有价值,有价值的宝物是什么?”

菩提多罗说道:“因为这些珠宝它自身不能认知自己的价值,必须假以人们的智能去分辨,否则只不过是一些没有知觉的东西而已。而佛陀说的佛法真理,那是法宝,这不仅能自照,而且还能区分各种形形色色的珠宝,更能分辨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善恶诸法,所以在各种宝物中,真正最尊贵的应该是无上真理的法宝。”

达摩才智超脱,其见解并不为传统所约束,以此优越的因缘,在出家以后,继承般若多罗的衣钵,成为西天第二十八代祖师。

滴水和尚

人在世间,福报有多少?这是有数量的,莫以为自己万贯家财,若福寿享尽,仍会一无所有。一个人该有多少金钱、多少爱情、多少福寿、多少享用,等于银行存款,浪费开支,终有尽时,故节用惜福,虽是滴水,皆不废弃,滴水虽微,大海亦是由滴水所成。

仪山禅师有一天在洗澡的时候,因为水太热,就呼叫弟子提桶冷水来加,有一个弟子奉命提了水来,将热水加凉了,便顺手把剩下的水倒掉。

禅师不悦地说道:“你怎么如此浪费?世间不管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用处,只是大小价值不同而已。你那么轻易的将剩下的水倒掉,就是一滴水,如果把它浇到花草树木上,不仅花草树木喜欢,水本身也不失去它的价值,为什么要白白的浪费呢?虽然是一滴水,但是价值无限的大。”

弟子听后若有所悟,于是将自己的法名改为“滴水”,这就是后来非常受人尊重的“滴水和尚”。

滴水和尚后来弘法传道,有人问他:“请问世间上什么功德最大?”

“滴水!”滴水和尚回答。

“虚空包容万物,什么可包容虚空?”

“滴水!”

滴水和尚从此把心和滴水融在一起,心包太虚,一滴水中也有无尽的时空了。

一切现成

所谓金钱、名位、爱情、生活等,已经压得喘不过气,还有那是非、得失、荣辱、苦乐等,更是奇重无比。如果明白一切现成,何用劳烦于唯心与唯识?

浙江的法眼文益禅师,往闽南参访时,行脚途中遇雪,就暂在地藏院中借住,因为风雪多日,与院主桂琛禅师相谈甚契,雪停后,文益辞别桂琛禅师,拟继续行脚。桂琛想送法眼一程,俩人走到山门外时,桂琛禅师指着路边一块大石头问道:“大德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不知道这一块石头在你心内或心外?”

法眼文益毫不考虑地回答道:“依唯识学讲,心外无法,当然是在心内。”

桂琛禅师抓住了话柄,就问道:“你不是在行脚云游吗?为什么要放一块石头在心内?”

法眼文益瞠目结舌,不知回答,因此就决定留下来解开这个谜团。法眼在地藏院中的岁月,每天都向桂琛禅师呈上自己的见解,但桂琛禅师总认为法眼的见解不够透彻,有一天,桂琛禅师就对他说道:

“佛法不是这样子的!”

法眼不得已,再从另一个角度报告自己的心得,桂琛禅师仍然否定说:“佛法不是这样子的!”

法眼经过多次呈报,均不蒙桂琛认可,只得叹道:“我已经词穷意尽了。”

桂琛禅师听后,补充一句道:“若论佛法一切现成!”

在这句言下,法眼文益禅师大悟,后开法眼宗,门徒千余,得法者八十三人。

割耳救雉

禅者,不是逃避社会,远离人群,更当积极舍己救人!

智舜禅师,隋代人,一向在外行脚参禅。有一天,在山上林下打坐,忽见一个猎人,打中一只野雉,野雉受伤逃到禅师座前,禅师以衣袖掩护着这只虎口逃生的小生命。不一会儿,猎人跑来向禅师索讨野雉:“请将我射中的野雉还给我!”

禅师带着耐性,无限慈悲地开导着猎人:“它也是一条生命,放过它吧!”

“你要知道,那只野雉可以当我的一盘菜哩!”

猎人一直和禅师纠缠,禅师实在别无他法,索性拿起行脚时防身的戒刀,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送给贪婪的猎人,并且说道:“这两只耳朵,够不够抵你的野雉,你可以拿去做一盘菜了。”

猎人大惊,终于觉悟到打猎杀生乃最残忍之事。

无情说法

所谓无情说法,见到天空的明月,忽然兴起思乡之念;看到花落花谢,不禁有了无常之感;巍巍乎,山高愿大;浩浩乎,海宽智远。

洞山良价禅师,当他初次见云岩禅师的时候,问道:“有情说法,说给谁听?”

云岩:“有情听!”

洞山:“无情说法时,谁能听到?”

云岩:“无情能听到。”

洞山:“你能听到吗?”

云岩:“假如我能听到的话,那就是法身。你反而就听不到我说法了。”

洞山:“为什么呢?”

这时云岩举起拂尘,对洞山道:“你听到了吗?”

洞山:“听不到。”

云岩:“我说的法你都听不到,何况是无情的说法呢?”

洞山仍不明白,再问道:“无情说法出自何典?”

云岩回答说:“《弥陀经》不是记载说,八功德水、七重行树,一切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吗?”

洞山听后,不禁失声叫道:“是啊!是啊!”

洞山终于心有所得,便作偈曰:“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

欲望的黄金

欲望能把最亲密的朋友变成敌人。

一个僧人惊惶失措地从树林中跑过来,刚好碰到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林边漫步。他们问僧人说:“你这样惊惶失措是为了什么?”

僧人说:“太可怕了,我在树林里发现一堆黄金!”

两个人心里禁不住说:“这个傻瓜!挖出了黄金,这么好的事他居然说太可怕了,真是天大的傻瓜!”于是他们问道:“在哪里挖出来的?你告诉我们吧!”

僧人说:“这么厉害的东西,你们不怕吗?它会吃人的!”

那两个人不以为然地说:“我们不怕,你就告诉我们在什么地方能够找到它吧!”

僧人说:“就在树林最西边的那棵树下面。”两个朋友立刻找到那个地方,果然发现了那些金子。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那个僧人真是太愚蠢了,人人都渴望的黄金在他眼里居然成了吃人的东西!”

另外一个人也随声附和地点头称是。

他们于是讨论怎么把这些黄金拿回去。其中一个说:“白天把它拿回去不太安全,还是晚上拿回去好一些,我留在这里看着,你去拿些饭菜来,我们在这里吃完饭,然后等到天黑了再把黄金拿回去。”

另外一个人就照他说的去做了。留下的那个人心想:“要是这些黄金都归我该有多好呀!等他一回来,我就用木棒把他打死,这些黄金就全是我的了。”

回去拿饭的人也在想:“我回去先吃饱饭,然后给他的饭里下毒药,他死了,黄金就全是我的了。”

他刚一到那里,另一个人从背后狠狠地用木棒将他打死了,然后说道:“亲爱的朋友,是黄金逼迫我这样做的。”

然后他就拿起那个人送来的饭,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了,没过多久,他感觉肚子里像火烧一样,他知道自己中毒了,临死的时候他说道:“僧人说的话真是太对了!”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都是贪念惹的祸,欲望把最亲密的朋友变成了敌人。

亲身躬行

成就大事者,无不亲身躬行。

暴雨刚过,道路上一片泥泞。一个老太婆到寺庙进香,一不小心跌进了泥坑,浑身沾满了黄泥,香火钱也掉进了泥里。她不起身,只是在泥里捞个不停。一向慈悲的富人刚好坐轿从此经过,看见了这个情景,想去扶她,又怕弄脏了自己身上的衣服,于是便让下人去把老太太从泥潭里扶出来,还送了一些香火钱给她。老太太十分感激,连忙道谢。

一个僧人看到老太太满身污泥,连忙避开,说道:“佛门圣地,岂能玷污?还是把这一身污泥弄干净了再来吧!”

瑞新禅师看到了这一幕,径直走到老太太身边,扶她走进大殿,笑着对那个僧人说:“旷大劫来无处所,若论生灭尽成非。肉身本是无常的飞灰,从无始来,向无始去,生灭都是空幻一场。”

僧人听他这样说便问道:“周遍十方心,不在一切处。难道连成佛的心也不存在了吗?”

瑞新禅师指指远处的富人,嘴角浮起一抹苦笑:“不能舍、不能取,还在泥里转!”

那个僧人听了禅师的话,顿时感到无比惭愧,垂下了目光。

瑞新禅师回去便训示弟子们:“金银珠宝是驴屎马粪,亲身躬行才是真佛法。身躯都不能舍弃,还谈什么出家?”心存取舍,则有邪见与忘形;凡成就大事之人,无不是亲身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