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近视与弱视防治必读
13360500000011

第11章 怎样尽早发现近视与弱视(3)

③高度近视患者多有房角发育不全及房水血屏障渗透压下降。

④从病理观点看高度近视和原发性青光眼有共同性质的胶原组织病理改变,可以互相影响,造成恶性循环。

因此青光眼已被认为是近视眼的一个重要并发症。在近视眼中,青光眼多于非近视眼。高度近视眼发生开角型青光眼比例为正常人的6~8倍,可疑青光眼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其他人群。近视眼并发的青光眼常无明显症状。盲点出现较早,生理盲点较正常眼为大,眼内压多为轻度升高。

(7)弱视:弱视指眼球本身无器质性病变,或者虽有器质性病变,但视力低下与病变不符合;矫正屈光不正,远视力等于或低于0.9者。近视合并弱视主要出现在屈光参差者和高度近视者。屈光参差有两种情况:一种为单眼近视,另一眼为正视;另一种是双眼近视,一眼度数较高。这种弱视常为单眼弱视。高度近视导致的弱视可能为双眼性,戴用度数较高的眼镜,视力仍不能达到正常。

由于视力低、屈光参差及调节与集合联合运动关系失调等,引起弱视与斜视。

(8)眼位偏斜:近视向近处注视时,眼球应用调节量少或不用调节,但眼的集合运动必须进行,在调节冲动不足的条件下产生的眼球内聚,易致内直肌过度紧张,用以加强集合运动,这时可引起肌肉痉挛,由暂时性变为永久性时,使眼球呈内斜位。

近视病人很少出现上述内斜视,较多见者为外斜位。由于近视的集合运动是在调节不足的情况下进行,神经冲动不足,内直肌的力量由加强转为减弱,使外直肌的作用占优势。在双眼均为高度近视时,如不戴用矫正眼镜,两眼近视时间稍久,一眼眼位便可转向外方,呈现外斜状态,这种暂时性外斜可以逐渐移行为恒定性外斜。近视一旦出现外斜,眼睛疲劳现象便会消失,因为视觉活动只用单眼,不再需要集合运动。近视出现的外斜视多为交替性,两眼可交互注视目标,这对维持两眼视力是有好处的。

另外,由于近视眼看近时不需要或少需要调节,集合功能相应减弱,近视患者为了避免视力疲劳而放弃集合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眼位改变。因此,易发生外隐斜或外斜,斜视眼多出现在近视度数较高的一眼。即外斜视的近视程度常较另一眼为深。最后形成弱视。

(9)眼球突出:高度近视多属于轴性近视,多伴有眼轴增长,即眼球前后径长,这种现象与近视程度成正比,大于10个屈光度的近视,眼轴多在26毫米以上,轴长的变化仅限于赤道后部。高度近视的眼球明显变长,外观上形成眼球向前突出的征象。

(10)暗适应障碍:由于高度近视眼的色素上皮细胞发生病变后,必然影响视细胞的光化学变化的反应过程,因而使其暗适应时间相应延长。近视程度越高,暗适应功能越下降,其原因可能是高度近视脉络膜和色素上皮细胞变性萎缩,影响视网膜色素的光化学反应。

近视眼光觉敏感性多见降低。主要是由于脉络膜萎缩,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变性,也可影响视色素的光化学反应。

对比敏感性功能,病理性近视眼多低于正常眼,主要由于视网膜血循环障碍所致。

约有近70%的近视眼有蓝—黄色觉异常,当黄斑及其周围脉络膜视网膜有病变时,红色觉亦可障碍。异常程度与屈光度相关,明显受眼底后极部病变的影响,亦有可能与晶状体改变有关。色觉障碍均为后天性异常,而近视眼与先天性色盲无关。

高度近视眼多呈低常型视网膜电流图(ERG)b波降低与视功能下降一致。A波变化亦很明显。眼电图(E,OG)亦多异常。电生理各项记录的异常程度与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程度及色素上皮变性程度有关。

(11)其他:前房较深瞳孔大而反射较迟钝,睫状肌的环状肌变萎缩。病理性近视眼除生理盲点可见扩大外,周边视野早期亦可异常,但临床上常被忽视。

四、弱视的早期有哪些表现

如果两眼的视力和屈光度相差都较多,视力差的一只眼睛就会发生弱视。有弱视的孩子只好靠一只好眼看东西,没有立体感,这样的孩子,将来就不能做精细工作,影响孩子的前途。所以,有弱视的孩子,应该赶快抓紧时机,治疗弱视。

随着科学的发展,当代眼科把临床检查手段不能发现眼球器质性病变、验光后矫正视力仍不正常者诊断为弱视。弱视是儿童发育时期的一种常见眼病。患弱视的儿童不仅仅是视力低于正常,即使配戴矫正眼镜,视力仍不能达到正常水平,而常常没有完善的立体视觉。有的学者还特别强调:这种弱视经治疗和训练,视力可以好转甚至恢复正常。弱视是与视觉发育密切相关的疾病,是视觉发育紊乱的结果。

弱视患者不可能有良好的双眼单视,更无完善的立体视觉,而后者又是适应科技高速发展所必须具备的高级视功能。同时,弱视的治疗与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小,疗效越高,成人后则治愈基本无望。

因此,家长首先要对孩子细心观察,发现线索,为医生提供有价值的依据。若孩子看书时喜欢将书放得很近;看电视时喜欢往电视机前凑;常眯眼看东西;或将面部转向一侧,眼睛斜向对侧看;在强光下闭一只眼;有斜眼;孩子对周围环境反应比同龄儿童差;或在陌生环境下(如在朋友家中)行动不如在熟悉环境中自如;东西掉在地上后,伸出双手摸索寻找。这些都有可能是视力低下的表现,很有可能有弱视或其他眼病,必须及早找医生检查。

五、弱视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表现

1.弱视的分度和分类

(1)按照弱视程度可分为:①轻度弱视:视力为4.9~4.8(0.8~0.6);②中度弱视:视力为4.7~4.3(0.5~0.2);③重度弱视:视力为≤4.0(0.1)。

(2)从弱视性质分类:①斜视性弱视:弱视伴有斜视者,斜视兼有屈光参差者也列入此型;②屈光参差性弱视:双眼屈光不正的差异≥1.5屈光度球镜或≥1.0屈光度柱镜者;③屈光不正性弱视:这种弱视多为双侧性;④形觉剥夺性弱视:在婴幼儿期,由于先天性白内障或上睑下垂遮挡瞳孔,以致光线不能充分进入眼内,剥夺了该眼黄斑接受正常光刺激的机会,而发生的弱视;⑤其他弱视:不属于上述任何类型者。

2.弱视的临床表现

(1)视力和屈光异常:弱视眼与正常眼视力界限并不十分明确,这可能是患者视网膜中心凹的视细胞或其后的传导系统有某些障碍,有极小的中心暗点,自觉有视力障碍,而在客观上查不出。

如果弱视无器质性改变,而其视力在0.01以上,0.2以下者,多伴有固视异常。

弱视与屈光异常的关系,远视眼占的比重多,然而2个屈光度的球镜(+2.00D)轻度远视占弱视的37.7%,近视出现轻度弱视的多,故弱视与远视程度高者有密切关系。

斜视性弱视的重度者,内斜视比外斜视多见,可能由于内斜视较外斜视发病要早的缘故。

(2)分读困难,或称拥挤现象:弱视眼看一般视力表时,如每个视标之间的距离小于每个视标的大小时,所查视力则较用单个视标所查视力有所降低。此者可能由于弱视眼在明视状态时,注视功能不稳定所引起。所以,用相同的视标、照明度和距离检查视力时,视标的间隔不同所测的值不同。

分读困难就是弱视眼识别单独视标比识别集合或密集视标的能力好。即对视力表上的单个字体分辨力比对成行的字要强。也就是对单独视标的识别能力大于并列视标的视力。分读困难是弱视眼视力上的一个特征,可以利用这种现象进行弱视的诊断。

分读困难是幼年时期视觉功能的一个特点。在幼儿与弱视幼儿视力检查时发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即用单独的视标检查得到的视力比成行视标检查所得的视力要高2~3行。然而成年人无此现象。

分读困难的原因有多种说法:一般多认为由于长期持续的存在着斜视致使锥体细胞群发生局限的轴向变化,看视标呈现向一侧歪扭变形而与某方向的视标相重。

(3)弱视只发生在幼儿:双眼弱视是出生后至9岁期间逐步发展形成的,多可追询到形觉剥夺史,在此发展时期若出现斜视或形觉丧失等原因可导致弱视,9岁以后即使有上述原因也不会发生弱视。

(4)弱视只发生在单眼视病人,两眼交替使用者,一般不会发生弱视。

(5)固视异常,弱视较深者由于黄斑固视能力差,而常以黄斑旁的网膜代替黄斑作固视。偏心固视是指中心凹外固视,其形成的学说很多,但其表现有中心凹旁固视、周边固视、黄斑旁固视、游走性固视。弱视眼大都由于中心凹注视力降低表现为偏中心注视。弱视眼注视异常也是弱视眼视功能障碍的特征。

(6)弱视眼还有另一个特征,其低照明度下的视力并不比非弱视眼减退。这种现象已被应用于弱视与其他器质性眼病的鉴别诊断上。

(7)一般情况下,弱视眼的光觉和色觉正常。

六、弱视的晚期有哪些表现

弱视为眼球无器质性病变而视力低下的现象,也包括有远视、近视、散光等屈光不正,用镜片矫正其视力达不到0.9的儿童。弱视也不仅是视力减退的问题,由于视力不良,自然也不会建立起完善的两眼单视和立体视功能,一部分还可形成斜视。可想而知,会给儿童的一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带来多么大的影响和困难。

弱视是较为常见的儿童眼病。弱视治疗的成败与治疗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小,疗效越高,成人后则治愈基本无望。弱视的严重危害性在于患者无完善的立体视。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许多职业和工种都需要敏锐的立体视。立体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劳动效率、工作质量和劳动安全。

弱视的临床特征:

1.光觉绝大多数患者通过黑暗玻璃看视力表时,视力都相应减退几行,但有些弱视则不然,在弱视眼前放置黑暗玻璃片时,仍能照样看清,有时视力甚至可以略有提高。在暗淡和微弱的光线下,弱视眼的视力改变不大。

2.对比敏感功能这是检查形觉功能的方法之一。它不仅反映视器对细小目标的分辨能力,也反映对粗大目标的分辨力,所以能更精确地反映视功能。弱视患者的视力与对比敏感功能之间有直线性关系,视力低下时,对比敏感功能也低下。

3.拥挤现象弱视眼对单个字体的识别能力比对同样大小但排列成行的字体的识别力要高得多。

4.注视性质弱视患者中有两种不同注视性质,即中心注视或旁中心注视。注视点离中心凹愈远,该患眼的视力也愈差,固视异常是弱视眼视功能障碍的特征之一。在弱视眼中固视点的变化与黄斑中心凹受抑制的程度及肌肉因素、大脑皮质中枢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