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现在的人常说这样一句话:事是死的,人是活的。这话在现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下虽然带有不遵守规范的意思,但确实也说出了世事变化的特点。世上有许多事看上去是不可变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只要处理得当,往往是可变的。祖宗成法是不可改变的,时至今日,祖宗的成法又剩下了多少呢?
【事典】
明朝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孙贵妃为宣宗皇帝生下一位皇子,宣宗十分高兴,为了使这位皇子将来顺利地当上皇帝,就想要废掉皇后胡氏,立孙贵妃为皇后。但胡皇后自从做了皇后以来,小心谨慎,除未生子以外,确实找不出什么过错,如果因此废了皇后,恐怕人心不服。宣宗感到踌躇不决,便与各位大臣商议,想找一个较好的办法。
宣宗特地召来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等五位近臣,直截了当地对他们说:“朕今年已三十岁,还没有儿子,皇后不能生育,现在幸喜孙贵妃生了儿子,当立为太子。自古以来,母以子贵,但朕不知该如何处置皇后?”诸位都知道皇上的意思,但又都觉得不好开口。皇上见大家不说话,就自己举出皇后的几桩过失,但说来说去,还是说不出什么像样的过错,最后连皇帝也无法说服自己。
大家还是不说话,杨荣是众望所归的大臣,他怕皇帝为难,便打破僵局,说:“依臣之见,废后一事不是不可行。但要废掉皇后,还是应该举出几桩能服人的过失,否则,仅以不生子来废后,理由是不够的,因为不生子并不能说是皇后的过错。”
“前代有废皇后的先例吗?”宣宗问道。
蹇义回说:“臣只知道宋仁宗曾降皇后郭氏为仙妃,别的就没有听说过了。”
宣宗见杨士奇等人一言不发,觉得这几位老臣可能不赞成废后,便问杨士奇的意见。
杨士奇的回答圆滑而又坚决,他说:“臣于皇帝和皇后,犹如儿子侍奉父母。现在的皇后是母,群臣是子,儿子怎么能议论废母呢?”宣宗听了无可奈何,知道他在耍滑头,又问张辅、夏原吉有什么话说,二人倒是实在,犹豫不决地说:“这是大事,容臣仔细考虑后再奏报。”
宣宗又问他们若废掉皇后,会不会引起议论。蹇义说:“陛下请放心,废后一事,自古有之,且是皇帝的家事,外人不会议论!”
杨士奇却不这样认为,他引经据典地说:“宋仁宗废郭后的时候,孔道辅、范仲淹率领谏官数十人到殿上极力谏阻,仁宗劝之不听,结果他们都被仁宗罢了官。至今史书对此事还给予贬斥,怎能说没有议论呢?”
宣宗见众大臣莫衷一是,就让他们都退下。
但宣宗似乎有点急不可耐,不久又招杨荣、杨士奇来问。杨士奇仍坚持己见,说:“当初汉光武帝废皇后时,曾下诏书说:‘异常之事,不是国家的福庆’。宋仁宗废了皇后,后来感到非常悔恨。希望陛下谨慎行事。”宣宗不愿听他的话,便让他回去了。
后来,他只召杨士奇一人进宫,让左右侍从退去,对他说:“朕意已决,请爱卿不要再劝阻废后一事了。”杨士奇想,此时与其谏阻而触怒皇上,还不如将此事办妥。于是他问:“皇后与贵妃的关系怎么样?”宣宗说:“两人很和睦,互相敬爱。皇后现已患病一个多月,贵妃每天前往探视。”
杨士奇听后说:“既然如此,不如就趁现在皇后有病,劝她让位。这样做,废后、立后都合乎礼制,陛下对皇后晓以大义,让她主动让位,并答应给皇后以最隆重的礼遇,使她不仅不怨陛下,反而对陛下感激,岂不两全其美!”宣宗听了这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就答应按他的办法去做。
几天后,宣宗又召见杨士奇,对他说:“你上次说得真是对啊!朕依照你说的去做了,皇后果然欣然辞让,虽然太后还没有答应,贵妃更是坚辞不受,但皇后心意已决,看来,此事恐怕要成了。”杨士奇说:“如果真是这样,恳请陛下对待新、旧皇后一视同仁,让两宫永远和睦相安,不要发生相互怨恨的事。过去宋仁宗废了郭后,而对待郭氏的恩意比被废后之前更加深厚,所以使许多人消除了怨意,也使新皇后的地位更加巩固。”
宣宗十分高兴地说:“你说得很好,就照你说的做。”
没过多久,宣宗就敕令皇后胡氏退居别宫,册立孙氏为皇后。后来宣宗果然对两宫一视同仁,没有发生两宫相互仇怨的事。
【评议】
废除皇后历来是朝廷中最敏感的大事,其震动不亚于废除太子,弄不好往往会导致朝政混乱,甚至废除皇后或太子本来就被看成是朝政祸乱的表现。其实,在历史上,无论是废除太子还是废除皇后,处理得好的并不多。明宣宗废除皇后,应该还算处理得比较好。将这种很难的事处理好,究其原因,还是由于方法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