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明清时期的进退定律
1334900000040

第40章 大才与小才·儒将

【引言】

在具体的治国治民的策略上,儒家首先讲究的是使人服心。下面引述几段先贤的话,有助于说明这个问题。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上》)

使人服心的具体方法是很多的,儒家在运作这种智谋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着很完备的理论系统和实践经验,在这里无法一一尽述,但总地说来,官吏要设身处地地为百姓的利益着想,为大局着想,为道义着想,在必要的时候,甚至要舍己为人,直至牺牲个人的生命。

【事典】

在明朝的时候,田州岑猛曾经反叛,被朝廷派大军镇压,岑猛也被杀死。但由于处理不当,不久叛军又死灰复燃,岑猛余党卢苏、王受等人重新纠集人马,打着岑猛的旗号,旋风般席卷了整个田州。当时人心恐慌,便传言“岑猛并未死”,使局势更加复杂和危急。田州的总督虽屡次派兵围剿,但总是不能根除,甚至有越来越坏的趋势。御史石金趁机给朝廷奏本,诬告说:“田州的总督轻信少谋,安抚无术,应当换人前去处理这件事。”明世宗便免去了田州总督的职务,让王守仁代替他,任两广总督兼巡抚,即刻广西讨伐叛贼。

王守仁是位十分有名的学者,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也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不仅在哲学上有极其重要的建树,还很有政治头脑。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夏,他至广西,把平叛之事全部接手过来。他见叛乱的势头丝毫不减,并相继波及到思恩等地,如果不能及时遏止住这股叛乱风,就会影响广西全境的安定,甚至还会酿成当地土著人的大暴动,但在如何平息叛乱的问题上却有些犹豫不决。多年来的事实已经证明单纯使用武力镇压不是一条成功的路子,而且这样连年征讨也并非长治久安之计。他想起当年诸葛亮平定南蛮时,用计收服收伏孟获,终于使其心悦诚服的先例,决心要效法其谋,改进剿为安抚。于是,他修书一封,派遣使者送到田州,招抚卢、王二人。

对王守仁的大名,卢苏、王受早就如雷贯耳,此次闻听朝廷派他率大军征讨自己,更显惶恐万分,正在思谋如何逃进深山、以避锋芒时,却见王守仁派人送来招抚他们的书信,这是他们所意想不到的。卢苏与王受商议说:“他信中言辞恳切,并没有太加罪于我,只说前去谢罪,便可宽恕我二人的谋反,多年来和朝廷作对,犯下了不可饶恕罪行,他们能够赦免我们吗?不知其中是否有诈?”王受也拿不定主意,但他说:“王守仁倒是讲信义之人,口碑不错,想来应该是可以信任的,不过,这终归是你我性命攸关之事,不能只凭一纸片言,就盲目轻信,还是看看再说吧!”这时,有人趁机造谣说王守仁已调集数万兵马,准备一举歼灭田州的叛军,招抚只是缓兵之计,诳他二人前去受死而已。卢苏、王受见说得有理,更添几分疑惧,便不敢前去。

是年的十二月,王守仁抵达浔州,正赶上巡按御史石金也受命到达此地,就与他商议招抚卢、王之事。石金起先不同意,但王守仁反复陈说,经过深思熟虑,他也觉得这确实是一条长治之策,就答应下来了。于是,王守仁遣散了各路兵马,只保留永顺、保靖的数千名士兵,让他们解甲休息,原地待命。他随后又派遣使者去田州,继续招抚卢、王二人。

卢苏、王受见王守仁二次前来招抚,并带来由他与巡按御史签发的赦书,心中很是感动,觉得不可能有什么欺诈的嫌疑。又听说王守仁将讨伐他俩的大军撤去,以表明不再动用武力的决心,便回复王守仁,要弃暗投明,接受招安。

王守仁亲赴南宁,准备与卢、王二人派来的使者谈判。但使者转达卢苏、王受的意思,提出在受降时要带两万兵马前来自卫。因为他们认为守仁历来善于用兵,而且富于智谋,如只身前往,恐遭他的算计,还是陈兵以防不测,所以提出了这个条件。王守仁猜到其中的缘由,十分大度地对使者说道:“这有何妨,回去转告你家将军,我王守仁决不做让天下人耻笑的事!就依他们的意思吧。”

受降那天,卢、王二人果然带兵前来,但到了辕门却止步不前,问其故,才得知:他们要求把军门左右的卫兵,都必须换成他们所带来的田州兵士,否则就不进去。王守仁当即令自己的守卫退去,换防给田州的兵士,然后辕门大开,他只带几位文官和随从,亲自出门迎候卢苏等人。卢、王二人见王守仁毫无欺诈的意思,被他的诚意所打动,急忙下马跪拜在地。王守仁让二人起身,一起步入军中。

卢苏与王受走进城中一看,才发现其中戎装整齐的军士随处可见。王守仁把二人领进议事厅,先是好生抚慰一番,接着就摆出一副威严的面孔,厉声对他们说:“你二人长期作乱,占据田州,对抗朝廷兵马,屡屡置朝命于不顾,本官几番招抚,都胆敢不来见,罪不容恕!”二人伏地谢罪不止。王守仁说:“姑念你们尚有悔改之意,能前来服罪,饶你二人不死,但朝廷律法不可废止,各杖打一百,以示朝廷的威严。”于是,他二人被拖了下去,受了杖刑。王守仁早已在暗地里安排好了,打他们的是田州来的兵士,杖刑很轻,他们没有受太大的苦痛,无非是做做样子而已,这使得他们二人非常感激。

行完刑后,王守仁又派人送去治金疮的药,并用酒肉款待他们,恩威分明。隔了两日,便连同所带的兵马,一起送出城去,让他们安然返回田州。不久,王守仁又亲临田州,安抚了曾反叛的众将士,使田州的土著百姓心悦诚服。

王守仁见叛民皆已服帖,又上疏朝廷,请求让岑猛之子邦相为判官,卢苏、王受为巡检,共领田州。朝廷应允了他的请求。从此,田州便得到了安宁。

不仅如此,王守仁还善于观察形势,分析世事,以利害教人。

贵州土官安贵荣,历来骄横傲慢,因为曾随同朝廷的大军征讨香炉山,被加为封贵州布政司参政。他觉得自己的官还太小,对此还怏快不乐。于是,安贵荣向皇帝上了奏章,请求朝廷削减龙场等驿站,用来奖偿他的功劳。朝廷犹豫不决,将此事下发给贵州督府讨论决定。

当时,兵部主事王守仁,因为给朝廷提建议得罪了皇帝,被贬谪到龙场做驿丞,安贵荣敬佩他的道德学问和智谋军功,对他十分尊敬。王守仁得知此事后,写信给安贵荣,劝说他不要这样做。信的大意如下:

凡是朝廷的制度,都是由祖宗制定的,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后世沿袭遵守,不敢擅自更改。如果朝廷的制度可以随便更改,国家就会乱了,何况是诸侯呢?你给朝廷上书要求官职和封赏,即使朝廷不怪罪你,但有关的部门也会将你绳之以法。即使你一时幸免,或者八九年,甚至二三十年之后,当事的人,还会依据有关的典章制度来非议你。如果真是那样,今天的作为对你又有什么益处呢?在你之前,自汉唐至今一千几百年了,你们的土地和人民没有任何改变。之所以能够长期如此,是因为你们能世世代代遵守天子的礼法,不敢有所越轨。因此,天子也不可能无故加罪于忠良之臣子。

不然的话,你的人民日渐富裕,朝廷全部收取回去,像中原一样,以郡县制的方法治理,哪个又敢说不可以呢?你列举的向朝廷奏报功劳和要求升官的那些理由有哪一样是站得住脚的呢?剿除寇盗,安抚良民百姓,这本是地方官吏的职责。如今你屡次表功请赏,那么,朝廷平时对你的恩宠以及给你的俸禄,又是让你做什么的呢?让你做了参政,已经突破了过去设立官职的制度,对你特别恩宠了。如今你又得寸进尺,真可谓贪得无厌,这样下去,必然使众大臣无法容忍。宣慰使是边疆地方行政长官,所以能够有世袭统治的土地和人民,不加移动。而参政则是个流动的官职,东西南北,天子让你到哪里你就要就到哪里。朝廷给你一道圣旨,委任你一个职位,或到福建,或到四川,如果不去,那么朝廷诛杀你的命令就会马上就到。如果你奉命上任,那么,千百年传下来的土地和人民就不再归你所有了。由此看来,今日参政使这个位子,你应当唯恐辞之不快,怎么能够再要求加官晋爵呢?”安贵荣看后,惊出了一身大汗,赶紧撤回了请求,驿站终于没有被削减。

同样是安抚边民,三国时的诸葛恪采用的方法就不尽相同,他采取的是先逼后抚的方法,虽然有兵家的意味,倒也不失仁义之道。

诸葛恪从小就有才名,通晓世事,善于机断。吴王孙权想让他做点事情,试试他的才干,就任命他做军中节度,专门掌管军中钱粮、文书等,这些事十分繁琐,也不能显示诸葛恪的特长。诸葛亮听说后,就写信给东吴大将陆逊,说明了这种情况,陆逊将此情况告诉了孙权。孙权立即传命,让诸葛恪领兵。

诸葛恪禀奏孙权说:“丹阳山高路险,百姓大多果敢勇猛,过去我们多次发兵,只征得平原上的平民而已,其余上中深远之处那些强悍的百姓,并没有征服。鉴于这种情况,我请求做丹阳太守,三年后可以获得甲士四万。”

群臣听后,觉得诸葛恪是不知天高地厚,他们议论纷纷,认为丹阳地势险阻,方圆千里,重峦叠嶂,那里的老百姓未曾进入过城邑,更未受过官吏的管辖,大都是些逃兵、野人或隐逸之士,他们一般不出山林,最后老死其中。还有些被追捕的要犯,一起逃窜到那里,占地为王,善于征战,而且当地的风俗本来就崇尚气节武力。他们登山赴险,如鱼游深渊,猿猴上树。一旦看到有机可乘,就下乡抢劫骚扰。每次派兵征剿讨伐,寻找他们的藏身之处,一交锋,他们蜂拥而来,一打败,又如鸟兽四散,从前朝以来,对他们就无法驾驭。然而诸葛恪仍坚持说他必定成功,恐怕是不实之词。

孙权没有听从别人的劝告,还是拜诸葛恪为丹阳太守。诸葛恪到了太守府,就下让四方的城郭长吏各自保卫自己的疆界,明确各自守卫的职责和范围。凡是已经教化的平民,都令他们屯居。又吩咐诸将派兵设立关卡,阻拦山民外出,只是修筑藩篱,并不与山民交锋。等到他们的谷子熟了,诸葛恪领兵去抢收,连种子也不给他们留下。山民们陈谷子已经吃完了,而新谷又没有收成,一般平民又已按照诸葛恪的命令屯聚,无法从他们那里抢掠到粮食。于是山民饥饿贫困,逐渐出山投降自首。

诸葛恪下令说:“山民改恶从善,都应当安抚慰问,既往不咎,迁出外县的,不得怀疑猜忌,不得拘留捉拿。”山民周遗过去是个恶人,现在迫不得已前来投降,但又在暗中图谋叛乱,官吏胡伉就将他拘捕,送交诸葛恪。诸葛恪以胡伉违背命令的罪名将他斩首。山民们听说胡伉被杀的消息,知道太守只是想让他们出山而已,没有欺诈的意思,于是扶老携幼,一同出山。一年之后,诸葛恪就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丹阳由此大治。

【评议】

王守仁是儒学宗师,也是明代著名的将领,是真儒将。他平盗的方法是说来很简单,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一股正气。他的威名是靠他的正气建立的,而他的正气又是靠他的思想、道德、学问建立的。

在王守仁看来,人人都有良知,因此人人都生来就是好人,即使坏人也可以改造为好人。总之,说一千,道一万,自己没有真正的水平,要想做出有水平的事来,要想当好“领导”,是绝对不可能的。儒、道、兵、法各家,只要学到其精微处,都能经世济时,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