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家智慧活学活用
13345700000004

第4章 制度的效应

一种游戏规则造就一部分人,淘汰另一部分人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老子

贤能标准,很难下定义。以道德作标准吗?以仁义作标准吗?或以才能作标准吗?无论如何,结果都会被人利用,正面建立了标准,就有人搞出反面的作伪的模式。有规则,就有潜规则,甚至走潜规则更容易成功。唉,关键这个问题很难解决,没有标准不行,有许多不尽相同的标准也不行,好人总容易受骗上当。那些以圣贤自居的人,可以捞得名利,其实他是一包糠,一肚子男盗女娼,当人们明白过来,发现了他的真实面目,他已经达到了目的,高高地坐在他的宝位上,享受着荣华富贵了。

在物质社会,只有几个人漠视物质是没用的,即使是整个中国人不推崇物质也是没用的,因为世界已经物质化了,你穷你就被人瞧不起;你经济不发展,物质不丰富,你就会受富国欺负。这是人类的问题,拜物教,造成了地球环境质量每况愈下,对资源的掠夺,人类正面临着生存的危机。老子给全人类上了一课,掠夺与反掠夺,恐怖与反恐怖,世界不太平。中国人也只得走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共同飙车。

但汲取了道家的智慧,对于我们搞经济还是能起到积极作用的,在约束下均衡发展,在竞争中理智选择,不要走别人走过的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和负面作用。在经济竞争中一定要规范行为,要遵循游戏规则,树立诚信。否则惟利是图,为了发财不择手段,结果将是社会信用链的断裂,劣币驱逐良币,经济发展,带来成堆的矛盾和问题,社会不安定,人们生活不快乐,安全没保障,到最后,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将很难实现。

什么事都不能搞绝对化,龚自珍说“不拘一格降人才”,做到这一点,可是得了老子的智慧,如果过分强调文凭,要求考分,当年钱钟书、臧克家、沈从文等都是进不了著名高校当教授的。拔高一个东西,就会压低一个本来并不低的东西,造成社会性歧视,人为地设置障碍,使许多人才被埋没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办法被漠视、甚至被扼杀,如马寅初先生提出控制人口,遭到了排挤和迫害,一个思想的声音成为“毒草”,国家和人民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实际上,我们知道“尚贤”、“不尚贤”到底哪一种好,可现实中难以做到“不尚贤”,一个领导,不管对政治还是对教育,如果标榜怎样做才是好人,于是大家为了表现自己是“好人”,就会不择手段,在竞争的过程,伤害一些人,使人事关系复杂化。“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很有教育意义,它可以作为老子思想论据的反面材料,证明了在内部搞竞赛是个急功近利的手段,是制造内部矛盾的根源。

无为而治,老子提出三条措施之后,又提出了与这三条措施对应的三个方法:“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三个方法,现在来看,最难被我们接受。但它与三条措施却是统一的,在逻辑上是有没有问题的。统治者如果真的做到了,那么“无为而治”的目标或许就不难实现了。

只是人的欲望难以满足,吃饱了,又会想吃好一点,温饱问题解决了,又产生这种那种欲望。人具有反抗性心理,如果靠高压政策的办法,削弱人的意志,只能在短期内起作用,让人变成没有意志、没有欲望、身体棒棒的劳动工具,这样的无为而治的局面太难达到了。

这些方法可以用在养生上。“实其腹”,就是人解决了温饱,不犯饥寒;“弱其志”,就是不要逞强使气,淡泊名利;“强其骨”,就是保持生活规律,做到清静与运动相结合,以强健自己的体魄。

有几个人写过《中国哲学史》,胡适是其中之一,他谈到老子的“无为”思想时,认为老子反对有为的政治,主张无为无事的政治,是当时政治的反动。凡是主张无为的政治哲学,都是干涉政策的反动,因为政府想干涉政策,却又没有干涉的本领,越干涉越弄糟了,所以挑起一种反动,主张放任无为。欧洲18世纪的经济学者、政治学者,多主张放任主义,正因为当时的政府实在太腐败无能,不配干涉人民的活动。

韩非子对老子“不尚贤,使民不争”这个观念进行了引申发挥,他提倡社会法治,不需要标榜圣贤道德的政治。他说:“相爱者则比周而相誉,相憎者则比党而相非,诽誉交争,则主威惑矣。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若舍法从私意,则臣不饰其智能,则法禁不立矣。”

韩非反对圣贤政治,他认为人毕竟都是平常人,一律平等,这与老子的“不尚贤,使民不争”,是呼应的。

近代以来,知识分子接触西方文化,认为一些国家富国强兵有成效,是文化的原因,再回过头来看自己国家民族的积弱落后,认为是传统文化造成的。如代表儒家的孔孟伦理学说,代表道家的老庄自然思想,尤其认为道教是罪魁祸首,其实不然。

中国三千年来的统治者施政,大多儒道并举,以农立国。既然重农轻商,不重视工商业,当然蔑视科技的发展。甚至对于发明创造,还严加禁止,认为是“奇技淫巧”。从表面看来,这种思想的反动,并非完全不对。其实,老子的这些说法,都是当时临病对症的药方。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社会,由周代初期所建立的文治政权,已经由于时代的更迭、人口的增加、公室的畸形膨胀,早已鞭长莫及、虚有其表了。这个时期的诸侯,多半以为强权胜于公理,个个想要称王称帝,达到独霸天下的目的,于是充满了权力斗争,纷纷抢占财货。谁又管得了什么经纶天下、长治久安的真正策略?因此,老子针对这种自私自利的心理病态、社会病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腔热血啊!

看我国的科学发展史,历代科学家都怕背上玩弄“奇技淫巧”的恶名。“玩人丧德,玩物丧志”是儒道两家思想的混合,似是而非的解释,严重限制了人们对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在爱迪生诞生的1200多年前,在中国,同样有一个大发明家,他的一生几乎都在发明和革新中度过,但他的命运和爱迪生迥然不同,他的发明由于被后人批判为“奇技淫巧”而大多失传,而它的名字更不为大多数中国人所知道,他就是隋代的何稠师傅。

自战国以后,那些对传统工具和设备的任何创新和发明,都会被称为“奇技淫巧”,受到人们的鄙视。全社会没有人再去关注发明和发明家。

科技事业,被“奇技淫巧,典礼所禁”这个观念阻碍、扼杀了,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巨大不幸。但是这个观念,是否受老子的“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的思想所影响,却很难肯定。

现在从生态学上来看,又不能不感叹老子的超前意识。他认为天地是一大宇宙,人身是一小天地。地球也是一个有生机的大生命,就如人身一样。人体有骨骼、血脉、五脏、六腑、耳目口鼻以及大小便等等,地球也是一样,它有生机,不可轻易毁伤它。不然,对人类的生存,反有大害。因此,虽然知道有矿藏,也决不肯轻易去挖掘。地球资源是有限的,挖掘过分了,地球生命受到危害,就会加速它的毁灭。

老子说“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可名与利,本来就是权势的必要工具,名利是因,权势是果。权与势,是人性中占有欲与支配欲的扩展。虽是贤者,也在所难免。

分析老子思想,要掌握他说话的逻辑性,他习惯“正言若反”,也就是正话反说,或者反话正说,或者只说反话,正话“留白”,例如,他教人“不争”,就略掉了“争”。没有“争”,怎么会有“不争”?这是很明显的,说明他也是很注意“争”的。不争是为了争,是教导人不满足于暂时的成功与胜利,要放眼未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近代以来,中国国门渐渐打开,中国人的价值观受到西方观念的冲击,有的人一听到“不争”两个字,不问情由,就马上提出抗议,认为这是东亚病夫颓废不振、软弱无能的体现。因而把老子贬为“祸国殃民”的罪人,把道家思想贬为荒唐不经、不合时宜的愚言。真是错读老子啊,老子是从道德、精神方面着眼教导人。如果把他的思想引用到军事上,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装示弱”、“迂回战术”、“不作正面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