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家智慧活学活用
13345700000032

第32章 人生自我修炼

不要放大自己的优点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

大道具有水的性格和河流的特点,它不顽固地坚持己见,它具有左右逢源的品性。老子教导人们要爱护万物,不毁坏它们,这一点人类却做不到,或者做得不好。

做不到,就会受到惩罚。所以,必须努力做到。老子“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的思想与后儒“气化学说”、佛家的“缘起说”,还有现代西方“过程哲学”,都有相通之处。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产物,一旦形成,便成为生命意义的本原,有着相对的稳定性,所以容易被视为不变的实体。但是文化并不是自个儿存在,它不可能脱离人这个主体。因此,只要人生生不息,作为精神的文化也就生生不息,保持恒常的状态流动。老子的道家文化也是这样。

汉文帝是历史上对道家思想特别推崇的一位皇帝,他力行恭俭仁孝,躬修道德,他对《老子》非常感兴趣,可是一开始不少内容他读不懂。听说一个叫河上公的人对《老子》很精通,他就派人去叫河上公入宫。河上公认为道尊德贵,怎么可以由第三者来问他呢?他把使者送走了。接下来文帝亲自跑到了河上公的住处,跪下来请教。河上公闭目端坐,好像不理睬他。这时文帝不高兴,心想:你虽然懂得老子之学,但也不过是朕的臣子而已,凭什么如此高傲?河上公知道了文帝的心理,他一跃而起,腾到空中对文帝说:“今吾上不在天,下不在地,岂为臣民乎?”文帝听后,悔悟了,忙向河上公赔礼道歉。河上公感到文帝还算真诚,就决定把老子的智能传授给他。这是个故事,但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汉文帝最初向河上公问道时,自以为是万民之主,不肯处下,心不合道。所以河上公不理他,等他放下“为主”的架子后,才愿意传教。“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见大道无心,不分大小,不在于身份的高低贵贱,而完全在于那颗真诚处下的心。

一个人使自己处于一种渺小而卑微的地位,这是保护自己并使自己不断发展壮大的高明手段,圣人因为“不为大”,因此才能“成其大”。“不为大”是道路的基本特点和品质,圣人效法了这种特点和品质,便各自成就出一番辉煌事业。

当今的物化时代,红尘滚滚,酒色财气,对人的诱惑太大了,要在这种环境条件下,清心寡欲,修心炼己,磨砺心性,确实不易。

老子强调谦虚的重要性,不自大,也是中国历代主流文化所倡导的为人处世的法则。对于领导者而言,待人谦虚,可以广泛听取下属的意见,不至于什么问题都蒙在鼓里,也不至于说出来的话,没有人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