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常见疾病首选药物方略
13341900000008

第8章 常见内科疾病首选药物方略(7)

(4)中医方剂二(膈下逐瘀汤加减)

组成党参16g,当归12g,川芎9g,制首乌16g,青皮、陈皮各9g,延胡索12g,五灵脂12g,生蒲黄,16g,莪术12g,姜黄9g,海藻9g,没药12g等。肝功能不正常者加垂盆草、五味子等。水煎服,每日1剂。

十九、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virulencehepatitis)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根据病源不同,可分为甲、乙、丙、丁、戊型,它们的病原体依次为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本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发病率高。

【病因】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期和亚临床期病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的急性、慢性病人及病毒携带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及体液传播,常以输血及血液制品等方式进行传染。

【临床表现】

1.潜伏期甲型肝炎2~6周,乙型肝炎6周至6个月,丙型肝炎2周至6个月,戊型肝炎为2~9周,丁型肝炎多与HBV 重叠,其潜伏期尚不明确。

2.临床分型及表现

(1)急性肝炎

①急性黄疸性肝炎:病程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黄疸前期多有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平均5~7d,黄疸期发热减退,但巩膜皮肤黄疸,尿色加深,肝脾肿大,胆红素、转氨酶甚至碱性磷酸酶、转肽酶升高,本期持续2~6周。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自觉症状减轻消失,肝脾回缩,肝功正常,此期1~3个月。

②急性无黄疸性肝炎:较黄疸型多见,可仅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恶心、肝区痛、腹胀、腹泻等症状,肝、脾大,部分病人症状不明显,体检时发现肝大,肝功异常。

(2)慢性肝炎

①慢性迁延性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反复出现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疼痛,轻度肝脾大和肝功能损害,肝活体组织检查符合慢性迁延性肝炎表现。

②慢性活动性肝炎:病程6个月以上,有明显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脾肿大伴蜘蛛痣,肝掌,肝功能持续异常,Ig 增高,自身抗体异常,肝活检符合慢性活动性肝炎表现。

(3)重症肝炎

①急性重症肝炎:急性肝炎起病后10d之内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171μmol/L 以上,或平均每日上升17.1μmol/L);极度乏力,恶心、呕吐、腹胀,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嗜睡、行为反常、昏迷、抽搐等,肝浊音界迅速缩小,有肝臭,中毒性肠麻痹、腹水,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后期谷丙转氨酶下降,胆红素上升呈酶胆分离现象。病程一般7~14d。

②亚急性重症肝炎:急性黄疸性肝炎起病后10d 以上出现与重症肝炎相似而稍轻的临床表现,病程可达数月,大多发展为肝硬化。

③慢性重症肝炎: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症肝炎,且有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史。

④淤胆性肝炎:起病似急性黄疸性肝炎,但自觉症状轻,肝肿大明显,皮肤瘙痒,大便呈陶土色,血胆红素(以直疸为主)明显升高,碱性磷酸酶、转肽酶、胆固醇明显增高,谷丙转氨酶中度增高。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行肝活组织检查,然后根据特异性检验结果做出病原学诊断。

抗HAV-IgM 对甲型肝炎有早期诊断价值,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对判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意义;抗HCV 阳性可诊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丁型肝炎血清抗HDV 阳性,戊型肝炎血清抗HEV-IgM 阳性。

【治疗】

一般应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用药应简单辅助,并禁用对肝脏有害药物及戒酒。

急性肝炎

1.首选药物

(1)10%葡萄糖液:静脉滴注,每日1000~1500ml。

(2)维生素C:0.5~2g 加入上液中。

2.次选药物

(1)琥珀酰氢化可的松:200~300mg/d;或泼尼松龙30~40mg/d,每隔7~10天根据肝功能改善情况可逐渐减量。

(2)维生素B 族,葡醛内酯(肝泰乐),门冬氨酸钾镁,能量合剂及10%氯化钾。

注意:此病的用药情况,要视疾病的情况而定。同时注重饮食方面的调剂。

3.中医药治疗

(1)茵栀黄注射液,10~20ml/次,静滴,每日1次。

(2)复方灵芝干糖浆,每袋6g,含灵芝、五味子、柴胡、郁金等,每次6g,口服,每日2次。

(3)中医方剂一(茵陈蒿汤合四逆散加减)

组成茵陈18g,栀子9g,大黄3g(后下),柴胡9g,白芍18g,枳实9g,连翘9g,甘草9g。水煎服,每日1剂。若黄疸重加秦艽16g,赤芍9g;恶心、呕吐明显加藿香16g,竹茹9g。

(4)中医方剂二(柴芍六君子汤加减)

组成柴胡9g,白芍18g,党参18g,茯苓9g,白术9g,甘草6g,佛手9g,丹参9g,五味子6g(研末冲服)。厌油恶心者加山楂、生麦芽各18g。水煎服,每日1剂。

二十、肝硬化

肝硬化(cirrhosisofliver)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是由于一种或多种致病因素长期或反复作用于肝脏,导致肝脏损害。临床上以肝功能减退、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

【病因】

在我国病毒性肝炎是引起肝硬化的主要原因。其中主要是乙型肝炎。酒精中毒所致肝硬化,目前也有上升趋势。其次,胆汁淤积、血吸虫病、药物及工业毒物、循环障碍、代谢紊乱、营养不良等亦是导致肝硬化的重要因素。病理上表现为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再生、结缔组织增生、肝小叶结构破坏及假小叶形成,最后导致肝硬化。

【临床表现】

1.肝功能代偿期主要表现为恶心、厌油腻、腹胀、腹痛、消瘦、乏力等消化道症状。肝、脾可轻度肿大,质偏硬,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

2.肝功能失代偿期

(1)肝功能减退表现

①一般症状:面色灰暗、消瘦乏力、精神不振、低热、舌炎、夜盲等。

②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上腹饱胀、恶心、呕吐、腹泻及黄疸等。

③出血倾向及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点、月经过多等。

④内分泌失调:血管蜘蛛痣及肝掌、男性性欲减退、睾丸萎缩、毛发脱落、乳房发育;女性月经不调、闭经、不孕。

(2)门脉高压表现

①脾肿大伴脾功能亢进。

②侧支循环形成,食管下段与胃底静脉曲张常致呕血;直肠静脉曲张致痔核破裂出血;腹壁静脉纡曲以脐为中心向上及向下延伸。

③腹水。

(3)肝脏缩小,质地硬,可有结节状。

3.辅助检查白细胞及血小板降低,核左移;转氨酶升高,白蛋白(A)下降,球蛋白(G)升高,A/G 倒置;血清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凝血酶原时间延长。X 线及内镜检查:可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B 超检查:可见肝实质回声致密,增强的光点或光团,脾肿大。肝活检:为确诊的最好方法,可见肝假小叶形成。

【诊断】

根据上述的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损害两大类症状、体征以及结合上述各项检查,失代偿期的肝硬化诊断不难,但早期诊断是困难的。病理学确定为肝硬化的患者,可无任何症状,或仅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因此单纯依靠临床症状难以作出早期诊断。下列几点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

1.对于病毒性肝炎、长期营养缺乏、长期饮酒、慢性肠道感染等患者,必须严密随访观察,必要时做肝活检以早期诊断。

2.对于原因不明的肝肿大,特别是肝质地坚实、表面不光滑者,必须采用各种方法包括超声波、腹腔镜、肝活组织检查等来确定其性质。肝脾均大者,则肝硬化的可能性更大。

【治疗】

尚无特效药。注意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忌酒,限制脂肪摄入,有肝性脑病先兆时限制蛋白质饮食,腹水时限制钠盐,每日低于2.6g。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者,避免坚硬、粗糙饮食。忌用损肝药物。

1.首选药物

(1)益肝灵:每日3次,每次2片。

(2)东宝肝泰片:口服,每日3次,每次3片。

(3)肌苷:口服,肌注或静滴,每日1~3次,0.2~0.6g。

(4)复合维生素B:口服,每日3次,每次2片。

(5)维生素C:口服,每日3次,每次0.1~0.3g。

2.次选药物

(1)秋水仙碱:口服,每日1~2次,每次0.5~1mg。(每周服5日,须防止白细胞降低)。

(2)普萘洛尔(心得安):口服,每日3次,每次10~30mg。

(3)促代谢药物:如三磷腺苷、辅酶A 等。

(4)营养不良者:加用维生素B12和叶酸,凝血障碍者用维生素K1。

(5)继发感染:用抗生素如氨苄西林、甲硝唑(灭滴灵)、头孢唑林(先锋霉素V)、头孢曲松(菌必治)等。

(6)注意腹水、食管胃底静脉出血、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其他并发症的治疗。

3.中医药治疗

(1)分水丹:治疗肝硬化腹水,甘遂3g,甘草16g,共研细末,醋糊为丸,如黄豆大,每晨空腹服15~30粒,白开水送下,约腹水消退1/2即止。

(2)中医方剂一(柴胡舒肝散合香砂平胃散加减)组成柴胡12g,赤芍16g,枳壳12g,川芎9g,砂仁9g,香附15g,苍术16g,厚朴9g,陈皮9g,车前子16g(包煎),木香6g,枯萝卜头3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本方适用于肝硬化早期,气滞水聚型。

(3)中医方剂二(调营汤加减)

组成川芎9g,当归9g,延胡索9g,赤芍16g,大黄6g,瞿麦16g,槟榔12g,陈皮12g,大腹皮30g,葶苈子6g,马鞭草16g,泽兰叶16g,大枣6枚,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本方为治标之法,若见气虚血瘀者,加用黄芪30g,党参30g,同时可适当加入健脾益胃之药。

二十一、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是肠道非特异性慢性炎性疾病。病变主要局限于结肠黏膜,以溃疡糜烂为主,多累及远端结肠,但可向近端结肠蔓延,以至遍及全结肠。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黏液血便、里急后重等。本病的预后与年龄、病程关系密切,手术并不能降低病死率。

【病因】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免疫、遗传、精神及感染等因素有关。近年来人们更多地注意到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及机体免疫功能异常与炎性介质增多关系密切,各种炎性细胞、细胞因子、炎性介质、免疫与神经内分泌肽间的相互作用及活性氧等共同构成对肠黏膜的损伤,一些炎性介质及神经肽类亦可造成结肠运动功能的紊乱。免疫遗传在发病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精神因素与感染因素可能为诱发因素。

【临床表现】

溃疡性结肠炎呈慢性表现,病程迁延,常有反复发作,发作似乎与季节有关,复发高峰在春秋季,夏季减少。

1.腹泻慢性腹泻是溃疡性结肠炎最突出的临床症状。排便次数每日数次或10次以上。粪便性状为脓血便、黏液便或血便。若病变累及远端结肠及直肠,常伴有里急后重,站立时腹泻加重,平卧时减轻。引起腹泻的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结肠炎症影响黏膜对水分的吸收;

(2)黏液细胞层受损,导致血清渗出及细胞外液进入结肠;(3)炎症刺激致使肠蠕动增加。

2.腹痛一般为轻度或中等程度疼痛,呈痉挛性,局限于左下腹及下腹部。腹痛常有疼痛-便意-排便后疼痛缓解的规律。引起腹痛的原因主要由于肠管平滑肌痉挛,浆膜炎症或结肠运动增加所致。

3.便血便血是较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是由干结肠黏膜局部缺血及溶解纤维蛋白的活力增加所致。一般为小量便血,重症者可出现大量便血。

4.其他消化系统症状可有上腹部饱胀不适、嗳气、恶心、呕吐及食欲减退等。

5.全身症状急性期常有发热,多为低热或中等程度发热,重症者可表现高热。由于厌食及水、电解质、维生素、蛋白质等从肠道丢失而导致贫血、体重下降、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及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等。

6.腹部体征轻症者可无明显体征,多有左下腹或下腹部压痛,重症者可出现腹肌紧张,明显压痛,甚至反跳痛。当合并中毒性巨结肠时,腹部高度膨隆。部分患者可以触及乙状结肠或降结肠。

7.肠外表现

(1)口腔、黏膜病变:口腔黏膜表现为鹅口疮样溃疡;胃黏膜表现为多发性可弗他样溃疡和线样溃疡。

(2)眼损害:眼病变表现为虹膜睫状体炎、球结膜炎和角膜炎等。

(3)肝脏病变:肝胆病变可伴有活动性病毒性肝炎、坏死后性肝硬化、胆管周围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结石等。

(4)泌尿系统病变:可伴有梗阻性尿路病变、肾结石、肾盂肾炎等。

(5)心血管病变:伴发心包炎、血栓栓塞性血管病变、肺及肾脏等多器官的动脉炎等。

(6)关节损害:关节损害表现为骶髂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肥大性关节病及杵状指等。

(7)皮肤损害:皮肤损害表现为结节性红斑、皮肤坏疽性化脓症、皮肤干燥及多形性红斑等。

(8)其他:如胸膜、肺病变,溶血性贫血,侵犯肝、肾、脾脏等出现淀粉样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