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常见疾病首选药物方略
13341900000043

第43章 常见皮肤科疾病首选药物法略(4)

十三、荨麻疹

荨麻疹(urticaria)是多种不同原因所致的一种常见皮肤、黏膜血管反应性疾病。表现为时隐时现的瘙痒性风团,中医称“瘾疹”,俗称“风疹块”。

【病因】

荨麻疹病因甚多,常有以下几方面。

1.食物及添加剂主要是动物蛋白,如鱼、虾、蟹、肉、蛋;蕈类、草莓;食物中的颜料、调味品、防腐剂等。

2.药物通常有以下几类:

①抗生素类,青霉素最多见。

②磺胺类,以长效磺胺多见。

③解热镇痛药,以吡唑酮类、水杨酸类较常见。

④安眠镇静药,以巴比妥类较多。

⑤抗癫?ffffe40f药,如鲁米那、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

⑥抗毒素与血清,如破伤风抗毒素。近年来,中草药及中成药引起药疹的报道亦逐渐增多,常见的有板蓝根、大青叶、鱼腥草、穿心莲、丹参、云南白药等。

3.感染

(1)细菌感染: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

(2)病毒感染:如上感病毒、肝炎病毒等。

(3)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蛲虫等。

(4)真菌感染:浅部真菌、念珠菌等。

4.动物、植物及吸入物某些昆虫叮咬,动物皮屑,接触荨麻,吸入花粉、灰尘等。

(1)物理因素:常见有冷热、日光、摩擦、压迫、机械刺激等。

(2)内脏疾病:如红斑狼疮、癌肿、风湿病等。

(3)精神因素: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等。

(4)遗传因素:有的与遗传过敏素质有关。

【临床表现】

根据病程分为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以及特殊类型荨麻疹。

1.急性荨麻疹起病急,先感觉皮肤瘙痒,很快出现风团,呈扁平隆起,呈皮色、白色或红色,形状不一,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等,甚至相互融合成片。全身泛发或局限,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即消失,消退后不留痕迹。新皮损可不断出现,一日数次不等。自觉剧痒,灼热,少数伴有灼热感。细菌感染所致的荨麻疹,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累及呼吸道可出现喉头水肿、胸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也可出现心悸、心率增快、心律紊乱或心电图异常;有的可出现头昏、血压降低或过敏性休克。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2.慢性荨麻疹风团反复发作,病情迁延1个月以上,甚至达数年之久。

3.特殊类型荨麻疹

(1)人工性荨麻疹:又称皮肤划痕症。皮肤瘙痒时,搔抓或钝器划皮肤,很快会在该处出现与划痕形状一致的风团。

(2)血管性水肿:为急性限局性肿胀,呈皮色、淡红色,边界不清,有弹性,压无凹陷。好发于眼睑、口唇、外生殖器、肢端、喉头黏膜等组织疏松处。常单发,自觉微痒,紧绷感。

(3)寒冷性荨麻疹:遇冷或暴露部分出现瘙痒性风团,几小时内消退。重者可出现手麻、唇麻、晕厥、休克等。

(4)胆碱能性荨麻疹:运动、受热、精神紧张、饮酒后诱发。除掌跖外全身泛发,风团直径1~3mm,周围有红晕,可见卫星状风团,散在分布,不融合。30min 至2h 消退,剧痒。反复发作数月、数年后可缓解。

(5)日光性荨麻疹:对波长300nm 左右的紫外线最敏感。日晒后数分钟局部出现风团、红斑,数十分钟至数小时消退,瘙痒、刺痛。

(6)压迫性荨麻疹:皮肤受压较重较久后发疹。常在掌跖、臀部受压后4~6h或手提重物后局部发生肿胀或风团,感觉瘙痒或疼痛,8~12h消退。

(7)血清病型荨麻疹: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泛发全身,数目多,色泽鲜红,持续时间长。剧烈瘙痒,伴有刺痛、触痛。全身症状明显,如发热、头痛、全身乏力等。有些可合并血清病样表现,如关节痛、腹痛、腹泻、淋巴结肿大等,严重的可并发过敏性休克。

(8)接触性荨麻疹:在接触部位发生风团和水肿性红斑。此类荨麻疹斑贴试验阳性。

【诊断】

根据皮肤反复出现来去迅速的风团、剧痒、退后不留痕迹以及各型荨麻疹的特点,易于诊断。

【治疗】

首先要寻找和去除病因,避免诱发因素,以系统治疗为主,应根据不同类型荨麻疹选择理想的用药方案。

1.急性荨麻疹此型起病急,持续时间短,常可自愈。常用H1抗组胺药,用药宜单一,如阿伐斯汀8mg,每日3次,皮疹消失后可用西替利嗪10mg,每日1次,或氯雷他定10mg,每日1次,维持2~3d自然消失可停药。此外,还可联合应用以下药物:西咪替丁200mg,每日2次;雷尼替丁150mg,每日2次;10%葡萄糖酸钙10ml,静注;对急剧而泛发的荨麻疹并伴有胸闷、喉头水肿等紧急情况,应立即皮下注射1‰肾上腺素0.3~0.5ml,或地塞米松10mg置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ml静滴。一旦消退则递减至停药。

2.慢性荨麻疹需采用多种抗炎症介质药物联合治疗,可供选择的药物有:赛庚啶、酮替芬、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桂利嗪、阿伐斯汀、多赛平等,还可与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维生素K、维生素B12联合应用。皮疹停发后仍需维持2周左右,再逐渐减量至停药。对顽固的、严重久治不愈的荨麻疹可肌注组胺球蛋白2~4ml,每周1~2次,6~8周为1个疗程。此外,还可用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疗法、自血疗法等。

3.血清病型荨麻疹泼尼松20~30ml,每日1次,或复方倍他米松1ml深部肌注,同时联合H1抗组胺药。

4.胆碱能性荨麻疹可选用抗胆碱能的H1抗组胺药。

(1)山莨菪碱:10mg,每日2~3次。

(2)美喹他嗪(玻丽玛朗):5mg,每日2次。

(3)还原型谷光苷肽(泰特):300mg,肌注,每日2次。

5.寒冷性荨麻疹首选赛庚啶,2mg,每日2次;同时联用维生素E100~200mg,每日3次及桂利嗪25mg,每日3次或西咪替丁200mg,每日3次。此外,还可用阿扎他定1mg,每日3次;氨基己酸2g,每日3次;咪唑斯丁(皿治林)10mg,每日1次;羟嗪25mg,每日2~3次。

6.压力性荨麻疹泼尼松0.2~0.5mg/(kg/d),早晨顿服,7~10d减量,可联合赛庚啶2~4mg,每日2次或羟嗪25mg,每日2次,亦可配合多赛平25mg,每日2~3次。

7.日光性荨麻疹可选以下药物:氯喹125mg,每日1~2次;羟基氯喹100mg,每日1~2次;羟嗪25mg,每日2次;β-胡萝卜素25mg,每日3次。组胺球蛋白2~4ml,每周1~2次,肌注6~8次为1个疗程。此外,可联合H1抗组胺药及抗5-羟色胺药。

8.中医药治疗

(1)中医方剂一(疏风清热汤加味)

组成金银花15g,连翘12g,竹叶9g,荆芥9g,牛蒡子15g,薄荷9g(后煎),芦根20g,黄芩9g,大青叶15g,牡丹皮9g,生地黄12g,僵蚕9g,元参15g。水煎服,每日1剂。此方适用于风热型患者。

(2)中医方剂二(龙胆泻肝汤加减)

组成龙胆草12g,生栀子9g,黄芩9g,柴胡9g,车前子12g,泽泻12g,法半夏9g,厚朴9g,黄连6g,僵蚕9g,牡丹皮9g,连翘12g,芦根15g。水煎服,每日1剂。此方适用于湿热胃肠型患者。

(3)中医方剂三(玉女煎加味)

组成生地黄15g,元参12g,生石膏30g,麦冬12g,知母12g,金银花15g,连翘12g,僵蚕9g,牡丹皮9g,紫草9g,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此方适用于热毒炽盛型患者。

(4)中医方剂四(补气养血汤加味)

组成制何首乌15g,当归9g,熟地黄12g,川芎9g,白芍15g,黄芪15g,党参12g,刺蒺藜15g,夜交藤30g,乌梢蛇15g,防风9g。水煎服,每日1剂。此方适用于气血两虚型患者。

(5)中医方剂五(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组成麻黄6g,杏仁9g,连翘12g,赤小豆15g,防风9g,苏叶9g,桂枝9g,白芍9g,僵蚕12g。水煎服,每日1剂。此方适用于风寒型患者。

十四、手足皲裂

手足皲裂是冬季较常见的一种皮肤病。手足部皮肤因多种原因引起干燥和皲裂的表现,统称为手足皲裂。

【病因】

1.内因手足皮肤的以下生理解剖与皲裂发生密切相关:

(1)角层较厚,尤以掌跖与足跟最厚,易发生皲裂。

(2)掌跖皮肤无毛囊和皮脂腺,因此当冬季寒冷、干燥时易发生皲裂。

(3)以上因素加之老年人、鱼鳞病、角化症患者时,皮肤更易干燥,角层增厚,在外因作用下易发病。

2.外因

(1)物理性:干燥、摩擦、外伤等可促发本病。

(2)化学性:酸、碱、有机溶媒溶解皮脂,使皮肤失去保护。

(3)生物性:真菌感染后致使皮肤角化过度,失去原有保护能力。

【临床表现】

1.皮损特点根据皲裂的深浅程度,可分三度。

Ⅰ度:皮肤干燥、顺皮纹方向龟裂,仅达表皮,无出血、疼痛等症状。

Ⅱ度:皮肤干燥、增厚,裂隙深度由表皮至真皮,轻微刺痛,不出血。

Ⅲ度:皮肤干燥、粗厚,裂隙深至真皮和皮下组织,常引起出血和触痛或灼痛。

2.发病部位本病好发于皮肤角质层厚或经常摩擦的部位,如指屈面、手掌、足跟、足跖外侧。

【诊断】

根据手足皲裂的客观表现和主观症状,诊断并不困难。

【治疗】

本病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去除病因,对症处理。预防方法包括清洁手足,及时外用油脂类润肤霜,避免直接接触酸、碱、有机溶媒等,同时治疗原发病,如湿疹、手足癣等。以局部治疗为主。

1.Ⅰ度、Ⅱ度皲裂可外用15%尿素软膏、1%尿囊素软膏、甘油搽剂,当皲裂基本愈合、疼痛缓解后可经常外用0.05%维A 酸霜及2%维生素E 乳膏,以防再度复发。

2.Ⅲ度皲裂用药前,先用热水浸泡患处,软化角质,用磨脚石磨去或用刀片削去增厚的角质,再外搽上述药物。

3.中医药治疗

(1)中医方剂一

组成花椒30g,生首乌30g,当归20g,白芷30g,野菊花50g,肉桂20g。用法,水煮20min,取药液,浸泡手或足15min,每日1次。

(2)中医方剂二

组成辣椒秸500g,红花50g。水煮15min,取药液,浸泡手足10~15min,每日1次。

十五、银屑病

银屑病(psoriasis)俗称牛皮癣,类似中医白庀,是一种常见的易于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特征性损害为红色丘疹或斑块上覆有多层银白色鳞屑。

【病因】

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是由多种因素通过多种途径引起的表皮细胞增殖加速、角化不全及炎症反应。

1.遗传因素本病常有家族发病史,有遗传倾向,国外报道10%~80%有家族史。属多基因遗传,同时受环境因素影响。与HLA 抗原有一定相关性,寻常型银屑病患者HLA-B13、HLA-B17等抗原频率显著增高。

2.感染因素有人认为本病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但至今尚未能培养出病毒,故尚难定论。此外,临床上常见到银屑病的发病与链球菌感染有关,特别是儿童急性点滴状银屑病、由细菌感染引起的银屑病,一般认为是对细菌毒素发生的变态反应。

3.代谢障碍近年来,对患者的各种代谢功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所得结果很不一致,有些观点在临床上还不能得到证实。因此,银屑病患者的生化和代谢方面的变化,是银屑病病变的结果,还是银屑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尚难肯定。

4.内分泌因素银屑病与内分泌腺功能的关系,早已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各家观点、报道并不一致,目前尚无定论。可能与胸腺、甲状腺、甲状旁腺、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障碍有关。

5.神经精神因素精神创伤及情绪过度紧张,可诱发、加重本病。有人认为是由于受到严重精神创伤后,血管运动神经受刺激而发生本病。但目前神经精神障碍学说并不能完全解释本病的病因。

6.免疫因素目前认为本病患者中存在多种免疫学紊乱,通常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低下,T 淋巴细胞亚群TH/TS 比例失调。体液免疫功能亢进,IgA 和IgE 含量高,IgM 降低,血清中有IgG 抗体、抗角质层抗体和循环免疫复合物,故有自身免疫之说。

7.其他因素外伤、手术、季节变化、潮湿、射线照射、妊娠、刺激性食物及某些药物(如普萘洛尔、锂盐、抗疟药等)。

【临床表现】

根据银屑病的临床特征,一般分为寻常型、脓疱型、关节病型及红皮病型四种类型。

1.寻常型银屑病此型最常见,伴不同程度瘙痒,病程长,可持续数年至数10年,病情可反复发作,经历进行期、稳定期、退行期。

(1)皮损特点:初起为针头至绿豆大小淡红色或鲜红色丘疹或斑丘疹,表面有多层银白色鳞屑,易刮除,刮除后露出淡红色发亮的半透明膜,称为薄膜现象。刮除薄膜即见点状出血,称为Aus-pitz征。皮疹逐渐增多、扩大或融合成斑块,消退后遗留色素减退斑或沉着斑。

(2)发病部位:以头皮、四肢伸侧好发,亦可泛发全身各处,对称分布,发生于头皮者,皮损境界清楚,表面厚积鳞屑使发成束状,但无脱发及断发现象。指(趾)甲银屑病多见,甲板常有“顶针样”

凹陷,失去光泽,出现纵嵴、横裂、肥厚,甚至破坏脱落。

2.脓疱型银屑病较少见。分为泛发性和掌跖性两种。

(1)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起病急,常伴全身不适、弛张热、关节肿痛等全身症状。

①皮损特点:初起为炎性红斑,在此基础上出现密集针头至粟粒大小黄白色浅在性无菌性小脓疱,表面有鳞屑,部分融合或增大成“脓湖”,若磨破则糜烂渗液,数日后干涸结痂,皮损成批出现,周期发作。

②发病部位:广泛分布,以四肢屈侧及皱襞部多见,口腔黏膜及甲床可受累。

本型多见于青壮年,自觉瘙痒或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