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病毒性疾病中成药的药理与临床
13340300000005

第5章 内科疾病用药(5)

八、肺痨

清气化痰丸

主要成分:瓜蒌仁去油、陈皮去白、黄芩酒炒、杏仁去皮尖、枳实、麸炒、茯苓各1两,胆南星、半夏各1两半。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用于肺热咳嗽、痰多黄稠、胸脘满闷。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6~9g,2/d;小儿酌减。

1.治疗咳嗽患者女,23岁,自诉1周前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经服药治疗后,恶寒、发热除,但咳嗽加剧、痰黄黏稠,舌红、苔黄,脉滑。治宜清热化痰。药用:瓜蒌12g,枳实10g,半夏6g,胆南星6g,陈皮8g,杏仁10g,黄芩15g,鱼腥草15g。2剂,水煎服,药后症减,再服2剂而愈。

2.治疗咳喘患者男,58岁,自诉胸闷气喘,不能平卧5d,且咳嗽痰多,纳寐均差,神疲倦怠,舌暗红、苔黄腻,脉滑细数。有咳喘史12年。用清气化痰丸加味,处方:瓜蒌12g,枳实10g,半夏6g,胆南星6g,茯苓10g,陈皮8g,杏仁10g,苏子10g,丹参15g,黄芩15g,鱼腥草25g。3剂,水煎服。二诊,喘减,守原方再进3剂,喘平,仍有咳嗽、咳痰。因患者素体虚弱,给予标本同治,在清热化痰的基础上,佐以益气补肺,上方去苏子、鱼腥草,加太子参20g,麦冬15g,五味子10g。服近20剂,症状消失,病情稳定。

3.治疗胸痹方用清气化痰丸加减治疗胸痹1例,处方:瓜蒌12g,枳实10g,半夏6g,陈皮8g,茯苓10g,胆南星6g,丹参15g,赤芍10g,红花6g,桃仁8g。水煎服,每日1剂,服3剂后胸闷除,为巩固疗效,上方去桃仁、红花,加山楂10g,连服20多剂,复查心电图示正常。

4.治疗便秘患者男,38岁,自诉5D未大便,伴胸胁满闷、口干口臭,舌红、苔黄,脉滑数。证属肠胃燥热、耗伤津液、肺气不利。

治宜润肠通便、降火利气。处方:瓜蒌子30g,杏仁10g,枳实10g,陈皮8g,茯苓10g,黄芩15g,大黄12g(后下)。水煎服,服1剂,大便2次,腹胀减,去大黄,加厚朴10g,再服2剂而诸症悉除。

5.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以清气化痰丸为基本方化裁治疗30例患者:胆南星3~10g,黄芩3~10g,瓜蒌5~15g,半夏3~10g,杏仁3~10g,茯苓5~12g,枳壳3~10g,甘草3~6g,生姜2~5g,水煎服,日1剂。若咳痰不爽可以加川贝母3~10g,咽痛者加桔梗3~9g,发热甚者加金银花5~15g,胸痛者加郁金3~5g。5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统计疗效。结果:治愈22例,占73.3%;显效5例,占16.6%;好转2例,占6.6%,无效1例,占3.3%,总有效率96.5%。

注意事项:儿童、孕妇、体质虚弱及脾胃虚寒者慎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九、肺痈

双黄连口服液

主要成分:金银花、黄芩、连翘。

功能主治: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

用法用量:口服。口服液,每次20ml,3/d。颗粒,每次10g,3/d。

药理作用:

1.抗呼吸道合胞病毒对双黄连进行毒性、病毒感染滴度、药毒耐受量测定及体内抑病毒试验,对RSV有抑制作用,表明双黄连口服液具有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作用。

2.抗炎解热作用

(1)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本品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

(2)抑制大鼠蛋清性足跖肿胀:双黄连口服液对蛋清性大鼠足跖肿胀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3)对H+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给小鼠本药灌胃,注射伊文斯蓝生理盐水溶液测定光密度。结果表明双黄连口服液能显著降低H+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4)对内毒素致发热模型家兔肛温的影响:APC、双黄连口服液均能抑制由细菌内毒素溶液所致的发热模型家兔肛温的升高。

3.杀菌作用双黄连口服液能杀菌敏感度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脑膜炎双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杀菌敏感度较高。

4.体外抑菌作用双黄连口服液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更明显。

临床应用:

1.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李霞用双黄连口服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及咽炎)患儿,每次1~2支,3/d,其中感冒患儿疗程3d,急性咽炎患儿疗程5d。结果表明双黄连口服液对患儿退热、止咳及流涕、头痛、咽肿痛的缓解效果较好,感冒和急性咽炎疗效明显优于口服小儿速效感冒片。杨淑清用双黄连口服液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1岁以下每次半支,1岁以上每次1支,2/d,连续服用4~7d,疗效较好。

2.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徐广明等用双黄连口服液治疗该病,与用利巴韦林治疗组对比,腮腺肿大消退时间分别为(86±12)h、(106±14)h,二者差别有显著意义。结果表明双黄连口服液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的疗效优于利巴韦林,见效快。

3.治疗口腔炎用双黄连口服液治疗口腔炎,每次20ml,3/d;对照组用氯己定含漱液漱口,早、晚刷牙后含漱,每次15ml,含1min后吐出。双黄连口服液组有效率为92.48%,对照组有效率为76.67%,有显著性差异,且临床研究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李子莎用双黄连口服液治疗各种临床类型口疮41例,疗效满意。

4.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用双黄连口服液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每次2支,3/d,每周1个疗程,连续服用1~3个疗程,并配以精心护理,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未见任何不良反应,且用药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患儿,男,8岁。因发热、流涕3d。诊为上呼吸道感染,给口服双黄连10ml,2/d。当口服1次10ml后,约20min,自面部波及全身皮肤出现大片风团疹,同时伴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对症治疗并停用此药加服阿司咪唑,改用臣功再欣口服、利巴韦林肌内注射,未见异常反应。经追问病史,患儿5个月前曾服双黄连液引起荨麻疹史。

男,6岁。因发热、咳嗽2d,按上感用双黄连口服液10ml,2/d,用药40min后全身皮肤出现大片风团疹,即刻停用此药,用地塞米松5mg,静注,点滴10%葡萄糖、维生素C等药物治疗,用药1h后面色转红润、血压上升,继续治疗2d皮疹消退。

患儿男,10岁,因流鼻涕、咳嗽、咽痛1d,给予双黄连口服液口服;用药2h后,患儿右眼上睑呈透亮性水肿,颈部、双臂相继出现皮疹。停用双黄连口服液后,次日眼睑水肿消失,3D后皮疹消退;其间继续服用罗红霉素,证实药物性过敏反应为双黄连口服液所致。

2.过敏性休克患者,女,56岁,因全身酸痛伴发热3d,诊断为病毒性感冒,给予双黄连口服液20ml,3/d口服。服药当晚患者感全身瘙痒,次日早晨皮肤出现片状,风团样红疹,体温38℃,出现过敏性休克症状,给予对症治疗后,患者病情缓解。2d后患者症状全部消失,后经省医院变态反应科确诊为药物过敏(双黄连)。

3.荨麻疹患儿,女,4岁。因感冒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体温37.8℃,自服双黄连口服液,每次5ml,3/d。服药第2天症状减轻,但全身皮肤瘙痒,有皮疹出现,高出皮肤,渐融合成片,停药后给予10%葡萄糖酸钙5ml静脉缓慢推注,口服氯苯那敏等抗过敏药物,症状逐渐减轻,2d后皮疹完全消退。

4.全身剥脱性皮炎患者,男,7岁,因上呼吸道感染并急性扁桃体炎于1997年11月29日来院就诊。医嘱:口服双黄连口服液,每次10m1,3/d。服用3d,患者自觉脸色绯红,腹部有瘙痒感,大便秘结,头昏,嗜睡,来院复诊一次。发现皮肤黏膜、面部、四肢、躯干、颈部等皮肤呈弥漫性潮红,浸润肿胀,呈出血性皮疹。压之出现硬币大小的皮下瘀斑,上皮呈片状脱落,经皮肤科诊断为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嘱其立即停药,经地塞米松5mg,1/d,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5ml,2/d,静脉注射,氯苯那敏(扑尔敏)片2mg,2/d,口服等治疗,并改服小儿咽扁冲剂、乙酞螺旋霉素片,9D后症状消失,上呼吸道感染并急性扁桃体炎痊愈。

5.小儿多形性红斑患儿男,3岁,因上呼吸道感染就诊,服用本品5d后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消失,体温正常。因皮疹明显来我院就诊,治疗前后未用过其他药物。既往无药物过敏史。给予斯奇康0.5mg,隔日1次肌内注射,治疗1个月后面部皮疹消失,继续观察2个月,患儿未再出现类似的症状。

注意事项: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风寒感冒者不适用,其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咳吐稀白痰。

急支糖浆

主要成分:鱼腥草、金荞麦、四季青、麻黄、紫菀、前胡、枳壳、甘草。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宣肺止咳。用于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感冒后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呼吸系统疾病。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20~30ml,3~4/d。小儿酌减。

药理作用:

1.抑制巴豆油所致小鼠耳郭肿胀实验表明,急支糖浆能对抗巴豆油所致鼠耳郭肿胀。

2.镇咳实验急支糖浆对小鼠氨引咳具有镇咳作用。

3.祛痰实验祛痰实验(酚红法)显示急支糖浆具有较显著的祛痰作用,显示一定的量效关系。

4.其他对多种菌株均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最强;对蛙纤毛运动有显著促进作用,有较强的促进小鼠酚红排出作用;对腺病毒、流感病毒,尤其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有显著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

1.治疗痰热壅肺证咳嗽对照组63例,治疗组182例,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两组均给予青霉素320万U,静脉滴注,2/d;氨苄西林3g,静脉推注,2/d;溴己新(必嗽平)16mg,3/d口服。治疗组加用急支糖浆(四川省涪陵制药厂生产),每次20ml,3/D口服。两组病例均以5d为1个疗程,观察1个疗程。

观察期间不再加用其他镇咳祛痰,抗生素类药物。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58.2%,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显效率为50.7%,总有效率为87.3%,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而显效率二者无显著差异。

2.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122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组,治疗组62例,对照组6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以及临床症状等方面基本相同(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口服急支糖浆与冲服阿莫西林颗粒联合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青霉素,3万~5万U/(kg·d),肌内注射,2/d,小儿速效伤风冲剂每次3~6g,3/d,3D为1个疗程。

两组治疗结果基本一致。

不良反应:过敏性反应患儿男,5岁,于3d前因流涕、咳嗽、声嘶,其家长自行给予“罗红霉素、急支糖浆、板蓝根冲剂”服用,当晚服药后约1h,患儿即出现皮疹,以躯干部为甚。至皮肤科就诊,诊为“药物性皮炎”。对症治疗后,患儿表皮大小片状鳞屑样剥脱。痊愈出院,出院后追踪半年,患儿状况良好。

女,5岁。因咳嗽、流涕,临床诊断为病毒性感冒,服用急支糖浆15ml,3/d。24h后患儿身体局部即出现粟粒样红色丘疹,并伴有瘙痒。

医师确认为急支糖浆引起的皮肤过敏,立即停药。让患儿仍以皮炎平、氯苯那敏等治疗。2D后丘疹消失,不留色素沉着。并改用其他药物治疗咳嗽,并未出现上述皮肤过敏现象。

患者女,63岁。1周前感冒引起咳嗽,昼夜不止,夜不能安眠,纳食不香,咳痰色黄、量多,服用急支糖浆治疗,每次口服20m1,3/d。

服药第2天,咳嗽明显好转,但患者出现全身皮肤瘙痒,有烧灼感,伴恶心欲吐。查患者全身皮肤潮红,可见密集红斑及针头大小的丘疹。嘱其停服此药,行抗过敏治疗,1周后痊愈。

患儿女,4岁半。1周来咳嗽,咽喉疼痛,大便干。治疗前1日起咳嗽加重,夜间阵发,痰少而黏,不易咳出。给予急支糖浆口服,每次10ml,3/d;阿莫西林口服,1.5代/次,3/d。服药后第2天晚上,患儿眼睑及口唇肿胀,面部、躯干及四肢散在大小不等的红色丘疹,瘙痒,故来复诊。停药后,晚上皮疹自行消失。

注意事项:咳嗽属寒者忌服。

止咳川贝枇杷露

主要成分:川贝母、枇杷叶、桔梗、杏仁、百部、桑白皮、薄荷油。

功能主治:止咳祛痰。用于风热咳嗽。现代用治感冒、支气管炎、肺炎、肋膜炎引起的咳嗽、哮喘等症。

用法用量:合剂:每瓶150m1,内服,每次15m1,3/d,小儿减半。

临床应用:本品治疗感冒、支气管炎、肺炎、肋膜炎引起的咳嗽、哮喘等,临床疗效较好。

注意事项:外感风寒咳嗽者忌用。

炎热清胶囊

主要成分:黄芩、薄荷脑、炎热清浸膏。

功能主治:解表清里,清热解毒。用于上呼吸道炎、支气管炎、肺炎、急性扁桃体炎。也可用于泌尿系感染、胆道感染。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3粒,3/d,重症者剂量加倍。儿童酌减,或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