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病毒性疾病中成药的药理与临床
13340300000047

第47章 儿科疾病用药(5)

3.抑制过敏性哮喘健康白化豚鼠48只,雌、雄各半,体重(250±50)g。动物模型的制作参照国际上常用的方法并加以改进。用10%卵蛋白生理盐水1ml腹腔注射,2周后用恒压喷入1%卵蛋白生理盐水20s,将致敏豚鼠在雾室中放置30s,以豚鼠腹肌明显收缩为阳性,连续诱喘3d,3D后分组给药。分组48只豚鼠随机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8只,其余每组各10只。正常对照组:给予0.9%生理盐水1ml腹腔注射,2周后用同样的方法雾化吸入生理盐水;哮喘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10ml/kg灌胃,连续8d;地塞米松组给予地塞米松每天1.0mg/kg腹腔注射,连续8d;射麻止喘液低剂量组(下称射麻低组)给予射麻止喘液每天7g/kg灌胃,连续8d;射麻止喘液高剂量组(下称射麻高组)给予射麻止喘液每天35g/kg灌胃,连续8d。观察指标及方法,心脏取血2ml注入含有10%EDTA二钠30μl和抑肽酶40μl试管中,混匀,在4℃中、3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30℃保存,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ET。取肺组织,吸去血迹,称取0.1g,放入1mol/l醋酸1ml碾磨,100℃水浴煮沸10min匀浆,4℃、30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在–30℃中保存,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内皮素(ET)。将肺组织放入10%甲醛溶液固定,把固定好的肺组织切成1cm×1cm×0.2cm大小的组织块行HE染色,用光镜观察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结果,射麻止喘液对哮喘豚鼠血浆、肺组织ET变化的影响明显。哮喘豚鼠肺组织病理变化,哮喘模型组豚鼠肺组织可见肺泡腔内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其他炎性细胞浸润,组织黏膜充血、水肿,而正常肺组织无此特点。经治疗后,地塞米松组、射麻低组、射麻高组哮喘豚鼠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及其他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组织充血、水肿现象有所减轻。

临床应用:治疗支气管哮喘。本组62例全部来自我院呼吸内科门诊和住院患者。均为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年龄18~65岁,均符合中医哮证发作期症候标准及西医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且发作期在3日以内,所有患者无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及精神疾病。妊娠、哺乳期妇女不纳入本试验。6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射麻止喘液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41.5±8.2)岁;平均病程(5.5±4.5)年;轻度12例,中度18例。舒氟美组32例,男19例,女14例;平均年龄(48.5±9.1)岁;平均病程(6.2±4.9)年;轻度17例,中度15例。治疗方法,射麻止喘液组予射麻止喘液(由射干9g,麻黄12g,生姜12g,细辛、款冬花、紫菀各9g,五味子12g,大枣7枚,半夏12g,以水1200ml,先煮麻黄2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300ml,将射干麻黄汤制备成含生药量0.27g/ml的水煎剂)每次30ml,3/d,口服3次,连服2周。舒氟美组服用舒氟美每次0.2g,2/d,口服,连服2周。疗效判断标准,临床控制为FEV1或呼气峰流速(PEF)增值>35%;显效为FEV1或PEF增值25%~35%;好转为FEV1或PEF增值15%~24%;无效为FEV1或PEF无改善。结果,组疗效比较射麻止喘液组与舒氟美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后肺功能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治疗后则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后PD20比治疗前有所增高,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PD20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

五、泄泻

小儿泻速停冲剂

主要成分:地锦草、儿茶、乌梅、北山楂(炒焦)、茯苓、白芍、甘草。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健脾止泻,解痉止痛。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每日3~4次;1岁以内,每次1.5~3g;1~3岁,每次3~6g;3~7岁,每次6~9g;7岁以上酌量或遵医嘱。

临床应用:临床常应用本药治疗小儿腹泻,疗效确切。

注意事项:如病情较重或服用1~2d,疗效不佳者可酌情增加剂量;有脱水者,可口服或静脉补液。

儿泻止颗粒

主要成分:葛根、黄芩、白术、茯苓、黄连、藿香、半夏、木香、山楂、泽泻、甘草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健脾和胃,燥湿止泻,用于小儿急、慢性腹泻、肠炎及痢疾恢复期。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3g,1岁以下3/d;1~2岁4/d,2岁以上遵医嘱。

临床应用:

1.治疗婴幼儿腹泻200例患儿,年龄6个月至3岁,采用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00例中,男68例,女32例;病程1d以内者28例,1~3D者35例,4d至1周者19例,1周以上者18例;轻度腹泻者43例,重度腹泻者5例;感染性腹泻者68例,非感染性腹泻者32例。中医分型,属伤食者22例,湿热者42例,风寒者20例,脾虚者16例。大便常规异常者56例。血常规检查:白细胞<4.0×109/L者19例,白细胞(4.0~10.0)×109/l者68例,白细胞>10.0×109/L者1例。大便检测轮状病毒阳性者38例。对照组100例中,男63例,女37例;病程1d内27例,1~3d者36例,4~7d者17例,7D以上者20例;轻度腹泻者42例,重度腹泻者58例;感染性腹泻者66例,非感染性腹泻者34例。中医分型属伤食者25例,湿热者40例,风寒者18例,脾虚者17例。大便常规异常者54例。血常规检查白细胞<4.0×109/l者20例、(4.0~10.0)×109/l者66例、>10.0×109/L者14例。大便检测轮状病毒阳性者36例。治疗组口服儿泻止颗粒,用法每次3g,3/d,温开水调服,忌用食糖及抗生素、肠道菌群调整药等。

对照组口服新达罗,每天20mg/kg,分3次服;必奇蒙脱石散,用法为1岁以下者,每天1袋,分3次服;1~2岁,每天1~2袋,分3次服;2岁以上,每天2~3袋,分3次服。现组患儿有合并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者,可予常规口服或静脉补液。连续治疗5D为1个疗程。

观察指标治疗期间每日观察大便次数和性状,并记录小便、纳食、呕恶、腹胀痛、口渴、精神、体温、脉搏、呼吸、前囟、眼窝、皮肤弹性等变化。治疗前后查大便常规、血常规、病毒检测,必要时查电解质及二氧化碳结合率、大便培养等。采用Ridit分析及卡方检验。治疗疗效标准,治愈为1个疗程内大便次数、性状完全恢复正常;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显效为1个疗程内大便次数明显减少至治疗前的1/3或以下,性状好转,异常理化指标明显改善;有效为1个疗程内大便次数减至治疗前的1/2,性状好转,异常理化指标有改善;无效为不符合以上标准者。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显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湿热泻与伤食泻、风寒泻、脾虚泻比较,伤食泻与风寒泻、脾虚泻比较,风寒泻与脾虚泻比较,其治愈率、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病例的疗效比较,两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病因分类疗效比较,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两组病例病程长短的疗效比较。两组病程在1周以内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1周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大便常规恢复时间比较,5D内大便常规恢复正常时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治疗秋季腹泻所有病例均门诊及住院病人。年龄6个月至3岁;病程均在3D以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病程1D内19例,1~3d者11例;轻度腹泻13例,重度腹泻17例。中医分型属伤食者7例,湿热者18例,风寒者5例。大便常规异常者21例;血白细胞<4.0×109/l6例、4.0×109/l21例、>10×109/l3例;大便检测轮状病毒阳性者26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病程1D内18例,1~3d者12例;轻度腹泻12例,重度腹泻18例;中医分型属伤食者6例,湿热者17例,风寒者7例。大便常规异常者22例;血白细胞<4.0×109/L7例、4.0~10×109/L20例、>10×109/l3例;大便检测轮状病毒阳性者25例。诊断标准按照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中药新药治疗小儿泄泻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下发重新修订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有关标准执行。中医诊断标准:①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或更多,呈淡黄色,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②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