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背针疗法治百病
13339900000042

第42章 内科疾病(18)

五、尿失禁

尿液不自主的流出称为尿失禁。有真性、假性、应力性与先天性尿失禁等。中医属“遗溺”范畴。

【病因病理】

尿失禁可因先天性泌尿器官畸形,神经性疾患,如脑疾患、脊髓疾患、精神病、糖尿病、损伤性尿瘘以及膀胱、尿道的功能失调等原因所致。但其中以膀胱-尿道功能失调引起的尿失禁为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久病伤阳,气化无权,制约失职;或因久咳伤肺,肺失治节,加之脾虚气陷,膀胱气化失常而致;或因湿邪外邪入里,或嗜食辛热肥甘,酿成湿热下注,致膀胱气化失司,约束不利;或由肝肾阴亏,虚热内扰,膀胱失约,都可引起小便失禁。

【诊断要点】

1.小便不能自制,滴沥不绝或伴强烈尿意不能排尿,多在咳嗽喷嚏、哭笑时出现尿失禁。

2.严重者在劳动或行走时尿液亦能流出,或膀胱有尿即流出来。

3.可伴有头晕、耳鸣、精神寒疲,四肢不温,腰痛膝软等症。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骶四针。

2.操作用电针法。上针刺点位于骶骨边缘旁,平第4骶后孔水平处(双侧)。使用100mm长针直刺,针刺深度为3~3.5寸,使针感达尿道或肛门。下针刺点位于尾骨尖旁开0.5寸(双侧),使用100mm长针,向外侧(坐骨肛门窝方向)斜刺,2.5~3.5寸深,使针感达尿道。针感达上述部位后接G-6805电针仪。电针采用连续波,频率1.67~1.83Hz,强刺激以患者不感到难受为度,每次持续60min。电针期间需保持盆底肌以尿道为中心有节律地向上(头部方向)强烈收缩的感觉。治疗隔日1次,治疗次数视病情而定。

方二

1.取穴夹脊穴。

2.操作用毫针刺法。取20~26椎夹脊穴以45°~60°斜向内快速刺入,旋转进针至有触骨感,留针20~30min。不行针。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方三

1.取穴八髎。配穴:百会,双侧太溪、三阴交。

2.操作用针刺加艾灸法。每次每侧各选2个穴,交替使用。用3寸毫针直刺1.5~2.5寸,捻转提插,得气并向肛门及前阴放散。配穴用常规针法。

留针30min,每日1次,20次为1疗程。留针后用艾条温和灸,以病人感温热为度,八髎穴轮流施灸20min,每日1次,20次为1疗程。

方四

1.取穴会阳、中膂俞、中髎穴。

2.操作用电针疗法。会阳向中膂俞方向斜刺4~5cm,中膂俞直刺4~5cm,中髎向上斜刺4~5cm,上述穴位并使针感持续传至会阴及尿道部位,每次留针20min。电针组会阳、中髎连接电针治疗仪,疏密波(疏波4Hz,密波20Hz),强度以患者舒适为度;针刺治疗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主治急迫性尿失禁。

【治疗效果】

汪司右用方一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31例,平均治疗21次后,100%改善22例,占71.0%;对照组34例100%改善0例[汪司右.上海针灸杂志,2006,25(5):16]。张俊用方二治疗本病23例,痊愈20例,好转2例,无效1例[张俊.针灸学报,1990,6(1):20]。于学平用方三治疗卒中尿便失禁40例,痊愈7例,显效18例,好转11例,无效4例[于学平.针灸临床杂志,2001,17(9):35]。哈力甫用方四治疗急迫性尿失禁42例,对照组42例,痊愈20、6例,显效14、18例,有效6、16例,无效2、2例[哈力甫.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2(3):219]。

【处方荟萃】

1.①膀胱俞。配穴:中极;②肾俞。配穴:三阴交;③次髎。配穴:委阳。每日1组,交替使用。各穴留针20~30min,12d为1疗程。均用补法。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任守中.中国针灸,1982,2(1):35]。

2.取穴:平19椎次髎穴旁开,量骶骨中线至骶骨边的距离,并除以2,定出此点为针刺点。用5寸长针,成30°进针4寸半,通过坐骨大孔,抵达直肠后面,骶骨前面,用断续波电刺激15~20min[马瑞寅.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11):31]。

3.点揉肾俞、膀胱俞及八髎穴,最后点揉百会穴,配合太溪穴针刺并留针15min[崔保龄.按摩与导引,2001,17(4):36]。

【按语】

实验研究证实,电针可显著增加膀胱最大容量,提高膀胱充盈和感觉阈,降低膀胱最大收缩压,抑制逼尿肌的无抑制性收缩,从而治疗尿失禁[刘志顺.中国针灸,2001,21(10):579]。针刺八髎穴、会阳穴,前者为骶部尿便中枢,后者为腰区尿便中枢。针刺通过大脑皮质高级中枢及腰骶部二级中枢的调节作用,可以充分调节尿便。其他腧穴均为调节大小便的经验穴,诸穴共用,确是治疗尿失禁的良方。用低频电刺激又能增加交感神经对膀胱的抑制和中枢神经通路对膀胱副交感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增加膀胱容量,提高尿道关闭功能而控制尿失禁。针刺时,针感最好能下传会阴,下肢穴能上传腿部,多能取得良好疗效。

每日做缩肛运动3~4次,每次3~5min。

六、尿潴留

尿潴留是由多种原因导致膀胱内潴留大量尿液而成,临床分为机械性和动力性两种病因。中医属“癃闭”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有机械性动力性两种病因,前者多见于前列腺肥大、尿路狭窄、尿路结石嵌顿、膀胱内肿瘤或血块阻塞等;后者多由排尿功能障碍等引起。常见于麻醉及术后;或由于大脑和脊神经损伤、炎症等所致。中医学认为,本病可由肺热壅盛,肺气不能清肃下降,导致水道不通;或由脾虚气弱,中气下降,浊阴难降;或因肾阳不足,膀胱气化无权;肾阴不足,阳气无以化阴;及肝不疏泄,膀胱气化不利,水道受阻而引起。

【诊断要点】

1.小便不通,下腹膀胱区胀满而痛。

2.体征可见下腹区膨隆,触诊可及胀满之膀胱,叩诊呈浊音。

3.经常紧张、烦躁、恐惧,辗转不安。

4.急性者发病突然,病势急迫,慢性者起病缓慢,病情相对较轻。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次髎。

2.操作用针灸法。用3.5寸毫针进针2~2.5寸,待针下由沉紧感变为落空感时缓慢调换针体方向,使针感放射至前阴后,行捻转泻法2min。留针30min。每隔10min行针1次。留针期间,将4根艾条绑在一起点燃,悬灸次髎穴及尾骶部,至皮肤潮红。年老体弱者加灸神阙、关元穴。

方二

1.取穴会阳、中膂俞。气虚配气海、足三里;阳虚配关元并灸。

2.操作用毫针刺法。针会阳穴时针尖向骶骨后上方斜刺约3寸深,使针感向小腹部放射。中膂俞沿骶骨边缘直刺约3寸深,亦使针感向小腹部放射,气海关元则使针感向会阴部放射。留针30min。

方三

1.取穴膀胱俞。配穴:中极、足三里。

2.操作用针刺加按腹法。用毫针先针主穴,后针配穴。得气后将针柄顺时针方向进行150~300/min捻转,幅度为5~15°的快速震颤,持续5~30s后出针。接着用手掌置于下腹区以中极为中心,以20~25min的速度分别沿顺时针方向由重到轻地轮换揉按,直至排尿。

方四

1.取穴肾俞、膀胱俞、次髎。

2.操作用毫针刺法。针刺得气后,肾俞穴用提插补法,余穴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次,同时用TDP照射腰骶部。针后再针足三里、太冲、三阴交,关元艾条悬灸20min,每天2次。

【治疗效果】

徐慧卿用方一治疗本病293例,治疗4h内排尿者235例,经2~5次治疗排尿37例,无效21例[徐慧卿.中国针灸,2001,21(11):671]。张巧玲用方二治疗产后尿潴留56例,1次治愈50例,2次治愈4例,3次治愈2例,总有效率100%[张巧玲.中国针灸,1997,17(4):236]。凌华用方三治疗产后尿潴留9例,1次治愈为8例,2次治愈1例[凌华.中国针灸,1998,18(2):18]。廖小七用方四治疗产后尿潴留46例,1次治疗有尿29例,2次有尿25例,3次正常17例,4d正常2例,5d正常1例,1例无效[廖小七.针灸临床杂志,2004,20(8):26]。

【处方荟萃】

1.取双侧八髎穴,配委阳、三阴交、足三里、血海。八髎穴用毫针直刺0.5寸,捻转补法,使针感向会阴及膀胱方向传导;配穴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

其中双次髎、足三里、三阴交接电针仪,用连续波30min,每日1次,5次为1疗程[杜良生.针灸临床杂志,2006,22(1):37]。

2.双侧白环俞。用3寸毫针向内倾斜57°左右,深刺2~3寸,使针感达阴部或肛门周围有收缩感为宜,然后加用Br74型电针仪,加小电流、高频率(一般在90~100/min),刺激50~60min。另加三阴交,阴陵泉等穴常规针刺[盛广玉.中国针灸,1998,18(7):432]。

【按语】

临床资料显示,术后及产后尿潴留发病率高,凡多次插管收效慢,提示发生产后及术后尿潴留应及早行针刺治疗。

实验证明,电针治疗能使膀胱括约肌兴奋,增强其信号传递,使麻痹的神经纤维兴奋,恢复膀胱括约肌功能,达到自主排尿动作的完成。特别对功能性尿潴留疗效最佳,有效率可达95%左右。取穴不一定要多,每次2或3穴即可,如能配合下腹区穴位则疗效会更佳,但对严重的中枢神经疾患、严重外伤致脊髓完全横贯损伤或膀胱及尿道损伤,治疗数次仍不能排尿,应配合其他方法综合治疗。

第七节内分泌系统疾病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所致的一种常见内分泌病。中医学根据其临床特点;归属于瘿病中的“气瘿”

和消渴病中的“中消”范畴。

【病因病理】

目前认为本病主要与自身免疫有关,患者体内的长效甲状腺刺激素能促使甲状腺释放甲状腺激素,并能激发甲状腺的生理功能,同时,人甲状腺特异性刺激物也会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产生,因此,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发病基础是与遗传有关的免疫调节功能缺陷这一点,已被较普遍地接受。中医学认为主要与情志及体质因素有关。若情志不畅,肝郁气滞,聚津成痰,痰气交阻于颈前而为瘿肿。肝郁化火伤阴,可见急躁易怒,肝火犯胃则多食善饥,肝旺犯脾则便溏,肝火扰心则心悸不寐,肝肾阴虚,阳亢风动则两手颤抖。故本病多为阴虚之人,加上气郁而发火,伤阴,从而导致种种症状。

【诊断要点】

1.根据病史、体征及心悸、多汗、纳亢、手抖等典型症状而可诊断。

2.可做基础代谢率测定、甲状腺吸碘率测定、血清蛋白结碘测定或血总甲状腺素测定、有效甲状腺比值测定等增高者可助诊断。

3.需与单纯性甲状腺肿、自主性高功能性甲状腺瘤及神经官能症相鉴别。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①肩井、瘿瘤中心点;②心俞、瘿瘤中上缘点;③膈俞、瘿瘤中下缘点;④肝俞、瘿瘤左侧缘点;⑤脾俞、瘿瘤右侧缘点。配穴:内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

2.操作用针挑法。主穴按顺序选用,配穴用针刺每次均用。先针后挑,3d治疗1次。针挑后每穴施以温和灸5~10min,再敷以创可贴保护创口。5d为1疗程。

方二

1.取穴肝俞、心俞。

2.操作用埋线法。用12号腰椎穿刺针放入羊肠线1.5~2cm,刺入穴位得气后埋入羊肠线,针眼用创可贴固定,2周1次,4次后间隔2个月再埋线4次。同时口服甲巯咪唑片,每次1片,每日2次,15d后减为每日1片,连续服用12~18个月。

方三

1.取穴肝俞。配穴:鸠尾。

2.操作用埋线法。穴位消毒局麻后,用手术刀于矢状方向切开穴位皮肤1cm,以弯止血钳分离刀口周围皮下组织2~3cm,再以止血钳钳起穴位下皮下脂肪少许切掉。然后将2号羊肠线4~5cm捆扎成小结放入穴位皮下,刀口缝合1针,外盖敷料,5d后拆线,1~2个月1次。

【治疗效果】

植兰英用方一治疗本病12例,治愈8例,显效3例,好转1例,有效率100%[植兰英.上海针灸杂志,2002,21(1):25]。曹金梅用方二治疗本病140例,对照组122例,结果临床控制71、7例,显效20、28例,有效34、32例,无效15、25例,总有效率89.3%、79.5%[曹金梅.中国针灸,2003,23(9):515]。黄柳和用方二结合挑治疗法治疗41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治愈19例,占46.34%;好转20例,占48.78%;无效2例,占4.88%。治疗最少1个疗程(10次),最多3个疗程[黄柳和.中国针灸,1995,15(1):28]。

【处方荟萃】

1.取大杼、风门、肺俞、大椎、身柱、风池。配合辨证选穴。主配穴结合分为二组,每日交替使用用一组,分别采用麦粒着肤灸,每穴7壮,火针点灸穴位2~3次,艾条着肤灸,有的也可配合温针灸[廖方正.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7,(3):23]。

2.取穴肝俞,抽取新鲜鸡血1ml,注入穴位,每侧0.1ml,隔日1次,5次为1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