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艾灸疗法治百病
13338200000007

第7章 灸法的种类和操作方法(3)

19.太乙神针灸又称太乙针。是在雷火针的基础上改变药物处方发展而来的。通用方是:艾绒90g,硫黄6g,麝香、乳香、没药、松香、桂枝、杜仲、枳壳、皂角、细辛、川芎、独活、雄黄、白芷、全蝎、穿山甲(代)各3g。制法和施灸的方法同雷火针。其适应证更广泛,尤其是治疗风寒湿痹、顽麻、痿证、痿软无力、半身不遂等效果更好。

目前临床上多用改良特制的黄(紫)铜管作为套管,内装太乙神针施灸,较为简便易行。

20.艾火针衬垫灸简称衬垫灸。是仿雷火神针、太乙神针与隔姜灸改进而成。衬垫制法:先将生姜片15g水煎,取汁300ml,加面粉调成稀糊状,涂在白棉布上,制成5~6层硬衬,晒干后剪成10cm方块备用。施灸时,取衬垫放置施灸穴位或患处,然后将药条点燃紧按在衬垫上5秒钟左右,待局部感到灼热时即提起药条。每穴可反复灸5次,以施灸处局部皮肤出现红润为度。此法适用于关节痹痛、骨科痛证、哮喘、慢性胃肠病、阳痿、遗尿等。

21.神灯照灸就是将精制药条用麻油浸透后晒干,点燃明火,谓之神灯。用神灯徐徐烘照施灸穴位以治病,谓之神灯照灸。通用处方是:雄黄、朱砂、血竭、没药各6g,麝香1.5g。上药共研细末,每次取药末1g,用桑皮纸卷成20cm长条,再用麻油渗透晾干,点燃一端后移距施灸部位3cm左右,徐徐烘照,至皮肤温热为度。此法有消肿、溃坚、止痛作用,可用于治疗外科疮疡之证。

22.百发神针灸处方:乳香、没药、川乌、草乌、血竭、麝香、降香、贝母、生附子各9g,母丁香49枚,蕲艾绒60g。共研细末,药条的制法及施灸方法同雷火针。可用于治疗偏、正头风痛、漏肩风、鹤膝风、半身不遂、痞块、腰痛、小肠疝气及痈疽等。

23.消癖神针灸处方:麝香9g,硫黄、牙皂、穿山甲(代)、闹羊花各6g,五灵脂、乳香、没药、三棱、莪术、雄黄、阿魏、木鳖、皮硝、甘草各3g,甘遂1.5g,蜈蚣1条,艾绒60g。共研细末,药条的制法及施灸方法同雷火针。可用于治疗偏食消瘦、积聚痞块等。

24.阴证消毒针灸处方:乳香、没药、羌活、川乌、草乌、白芷、细辛、雄黄、硫黄、贝母、牙皂、肉桂、五灵脂、穿山甲(代)各3g,蟾酥、麝香各1g,艾绒30g。共研细末,药条的制法及施灸的方法同雷火针。可用于治疗痈疽阴证。

25.隔核桃皮壳眼镜灸取眼镜框架一副(亦可用细铁丝仿制),沿框架周边缠上胶布隔热,以防烫伤皮肤,框架两侧用铁丝向内弯一个钩形,以便插艾卷施灸。然后取核桃1枚,从中线劈开,去仁取壳(有裂纹者不用),置菊花液(取菊花、蝉蜕、薄荷、石斛各10g,用纱布包好,浸于250ml温水中15分钟即成)中浸泡15分钟,取出套在镜框上,插上艾条(约3cm长),距核桃壳2cm,点燃艾条两端后让患者带上眼镜施灸,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施灸时,如属眼肌病,可闭目受灸;如属眼球病可睁眼受灸,但应掌握灸温,避免烫伤眼睛。此法适用于老年性白内障、青光眼、结膜炎、近视、中心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及眼肌麻痹等。

26.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使用的一种治病方法。此法适用于既需要针刺留针,又需施灸的疾病。操作时是在针刺得气后,保留一定深度,于针柄顶端捻裹艾绒(如枣核大)或套艾条2cm,艾团距皮肤3cm,然后点燃艾团(艾条)下端施灸,直到艾绒燃尽为止,使热力通过辐射和针身的传导经穴位透入体内,以达到治疗目的。待艾团烧尽,除去残灰,再换上新艾团施灸,一般可更换1~3次,使针下有温热感即可。捻裹艾团要紧,表面要光洁,避免艾团在燃烧过程中散落和火星脱落,烧伤皮肤和衣物。为了预防艾灰脱落烧伤皮肤,可在穴位周围垫上一张硬纸片,就能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如使用银针,因其导热-性能强,捻裹艾团宜小些。此法具有温通经脉、宣畅气血的作用,故适用于寒凝气滞、经脉闭阻、寒湿痹痛、关节酸痛、冷麻不仁等为主的一类疾病。以及形体虚寒、便溏腹胀等证。也可用于保健灸。

27.温灸器灸本法是在艾熏灸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专门器具施灸的一种方法。此法可以较长时间地连续给患者以舒适的温热刺激,以达到局部红润发热而起到温行气血的作用。

温灸器的式样很多,而且还不断有新产品研制出来。目前临床常用的有以下4种。

(1)平面式温灸筒:又称“灸疗器”,是一种特制的金属灸具。温灸器底部有数十个小孔,内有一个小筒,可以装置艾绒和药物。操作时,先将艾绒和药末放入小筒内燃着,然后对准施灸穴位或部位上来回熨烫,以局部发热红润、患者自觉舒适为度。一般每穴灸15~30分钟。此式适用于大面积灸治。

(2)圆锥式温灸筒:也是一种特制的金属灸具。内装艾绒或在艾绒中掺入适量药末,燃着后置施灸部位反复温灸,至局部发热红润、患者自觉舒适为度。一般可灸15~30分钟。此式适用于小面积灸治。

(3)温灸盒:是一种特制的盒形木制灸具。内装艾条,固定在一个部位施灸。按规格可分为大(长20cm,宽14cm,高8cm)、中(长15cm,宽10cm,高8cm)、小(长11cm,宽9cm,高8cm)三种。以规格不同的木板(厚约5cm)制成长方形木盒,下面不装底,上面制作一个可以取下的盒盖,在盒内距底边3~4cm处安装铁纱窗一块。施灸时,把温灸盒放在施灸部位的中央,把点燃的艾条放在铁纱窗上,对准穴位,盖上盒灸15~30分钟。灸温可用盒盖进行调节。适应证与艾条灸同。

(4)温灸管:是用一种特制的温灸管(古代用苇管或竹管等)插入耳道内施灸。常用的温灸管有两种:一种是一节管状灸器,另一种是两节管状灸器。施灸时取大艾炷放在管灸器半个鸭嘴形处,点燃后用胶布封闭管灸器内端,插入耳道内施灸,每次灸3~9壮,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施灸时耳内有温热感,适用于面瘫治疗。

28.灯草灸又名灯火灸或打灯火、油捻灸。为非艾灸法的一种。它是将灯心草蘸油(麻油、苏子油均可)点燃后,快速对准穴位焠灸,即可听到“啪”的爆响声,然后迅速离开,如无响声,应重复施灸1次。其具体操作是先根据病情选定穴位后,并作一标记,然后取长3~4cm长的灯心草,将一端浸入油中约1cm。用软棉纸吸出灯心草上的落油,用右手拇、示两指捏住灯心草,将火点燃,将燃火一端慢慢向穴位移动,并稍停片刻,待火焰稍一变大,立即垂直触点所标穴位,迅速移开,随即发生一声“啪”爆响声。施灸完毕。一般每穴每次灸1次(1壮)即可。灸后应保持施灸部位皮肤的清洁以防感染。如有水疱,小的可不必处理,待自行吸收。大的可用消毒针头刺破,排出液体,涂些甲紫溶液即可。此法适用于小儿惊风、流行性腮腺炎、腹泻、麻疹、腭扁桃体炎、痧胀、脐风等急性病症,也可用于胃脘痛、腹痛。

29.艾饼灸包括熨灸和日光灸两种。熨灸就是将艾绒平铺在腹部、穴位上或患处,上面覆盖几层棉布,用熨斗或热水袋在布上面往复温熨。可以发挥艾和热熨双重作用。多用于风寒湿痹、痿证、寒性腹痛、腹泻等。

日光灸就是将艾绒平铺在患处或穴位上,在日光下曝晒,每次10~20分钟。此法既有日光浴又有艾的作用,但应预防中暑,夏天应慎用。亦可借助聚光镜聚焦施灸,但应掌握好温度,以患者有温热感为度。多用于风寒湿痹、小儿五迟、皮肤色素变性及虚弱性疾病。

30.艾熏灸包括烟熏灸和蒸气灸两种。烟熏灸就是把艾绒放在容器内燃烧,用艾烟对准患处或穴位上熏灸,又称温杯灸。多用于风寒湿痹及痿证。

蒸气熏灸是把艾叶或艾绒放在容器内加清水煎沸,用蒸气熏患处或穴位。可边煮边熏或将沸艾水倒入盆中再熏,故又叫熏洗疗法。适用于风寒湿痹。

31.桑枝灸也属非艾灸法。施灸时取1根3~4cm长的干桑枝条(或桑柴条)点燃,然后吹灭火焰,即用炭火触灸患处。此法具有解毒止痛、消肿散瘀、助阳生肌的作用。疮疡未溃者,用之能拔毒止痛;已溃者,可温补阳气,去腐生肌。可用于疮疡肿毒、顽疮、臁疮、瘰疬、流注等外证。

32.桃枝灸也属非艾灸法。施灸时取1根3~4cm长的干桃枝蘸麻油点燃,吹灭火焰,乘热施灸。具体操作方法同雷火神针法,多用于风寒湿痹、心腹冷痛及阴疽等。

33.火柴灸也属非艾灸法。施灸时取火柴1根,擦燃,待燃至中段去掉火柴头部,对准穴位迅速粹灸,每穴灸1次。多用于痄腮、乳娥、麻疹、吐泻等。

34.烟草灸也属非艾灸法。施灸时取香烟1支代替艾条施灸。操作按艾条温和灸。多用于风寒湿痹寒性痛经、冻疮等。

35.麻叶灸也属非艾灸法。就是用麻叶和花捣碎做炷,类似艾炷灸的一种灸法。此法具有消肿散结、生肌敛疮的作用,适用于瘰疬、瘘管等。

36.竹茹灸也属非艾灸法。就是用竹菇做炷,类似艾炷灸的一种灸法。此法具有解毒消肿止痛作用,适用于痈疽疔毒、毒蛇咬伤等。

37.线香灸也属非艾灸法。施灸时,取线香点燃后,快速按在穴位上粹灸,亦可按艾条温和灸操作施灸。适用于哮喘、肝硬化腹水、毛囊炎等。

38.硫黄灸也属非艾灸法。施灸时取硫黄一块(随疮口大小)置患处,另取硫黄少许于火上烧着,用其点燃疮口上的硫黄,灸至脓水干为度。适用于顽固性溃疡或已成瘘管者。

39.黄蜡灸也属非艾灸法。施灸时,先用面团将患处围成约3cm高一圆圈,圉外周围铺数层棉布,避免烘烤正常皮肤,圉内放优质黄蜡片约1cm厚,用铜勺(或铁勺)盛炭火在蜡上烘烤,使之熔化,待患者皮肤有热痛感即可。本法近似近代蜡疗(可以代替)。此法有拔毒消肿作用,适用于风寒湿痹、无名肿毒、痈疖、臁疮等。

40.药锭灸也属非艾灸法,又称药片灸。是取(按处方)多种药物研末与硫黄熔化在一起,制成药锭,放在穴位上点燃施灸,以达治疗目的。因药锭中药物组成不同,适应证也不同。如:①香硫饼适用于寒湿气;②阳隧锭适用于痈疽流注经久不消,内溃不痛;③救苦丹适用于风痹、跌仆、小儿搐搦、口眼喎斜及妇人心腹痞块疼痛等。

41.药捻灸也属非艾灸法。是用多种药物研末制成药捻以点燃施灸。如“蓬莱火”(牛黄、雄黄、乳香、没药、丁香、火硝、麝香各等份,或去牛黄加硼砂、草乌)。施灸时,取药锭0.5~1cm,用浆糊粘于患处或穴位上,点燃灸之。适用于风痹、瘰疬、水肿、脘腹胀满等。

42.穴位熏灸法是利用药液蒸气喷患处或穴位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灸法,属药物熏洗疗法。

43.铝灸也属非艾灸法。施灸时,将治疗某种疾病的中药末100g同升汞、花椒面各20g,氯化钠10g,按1:5加水和甘油混合调制成软膏,涂于一定规格的铝纸上,敷贴于施灸部位。由于化学反应引起铝氧化而产热,使施灸部位出现温热或灼烫的感觉。这种疗法就称铝灸。适用于风寒湿痹、风寒咳嗽、肺虚气喘证、脾胃虚弱证、月经不调等。

44.电热灸也属非艾灸法。施灸时,用电灸器接通电源后,调到合适温度在施灸部位熨灸,每次10~15分钟。适用于风寒湿痹、寒凝腹痛、泄泻等。

45.电子温针灸是利用电热作用来代替艾炷、艾条使毫针发热而行“温针灸”。施灸时,针刺得气后接通温针治疗机,每次灸治15~30分钟。适用于颈椎病、骨质增生、关节痛、肩周炎、心痛、偏瘫、下肢痹痛、哮喘、少腹痛、不孕症等。

46.药物发疱灸古称“天灸”、“自灸”。就是用单味中药或复方,捣烂或研末,贴敷于施灸部位或穴位上而出现皮肤发疱而达到治病目的,故称为药物发疱灸。属穴位贴敷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