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艾灸疗法治百病
13338200000006

第6章 灸法的种类和操作方法(2)

6.隔蒜灸就是用蒜片作隔物灸。大蒜辛温,能祛寒湿,破冷气,健脾开胃,消谷化食,消肿化结,止痛。临床上以独头紫皮大蒜为良。施灸时,取独头大蒜剥去蒜衣,切成厚0.2~Q3cm薄片一片,用针穿刺数孔或捣成蒜泥,制成蒜饼,中间用针扎数孔,放在施灸穴位皮肤上或肿块上(如未溃破化脓的脓头处),上置艾炷,点燃施灸4~5壮,换去蒜片,每穴1次须灸5~7壮。因蒜汁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疱,如不使起疱,可将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若灸后起水疱,以无菌操作刺破,涂以甲紫溶液,可适当贴敷保护,以防感染。灸中蒜片(饼)烧焦,应更换新片(饼)。若灸疮痈之症,可置疮头上灸之;若疮大有十余头者,以蒜泥摊患处,铺艾绒灸之;若痛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若疮色白而不红,不作脓,不问日期,最宜多灸。

此法有发散拔毒、消肿止痛之功。目前多用于肺结核、瘰疬、腹中积块、未溃疮疡、皮肤红肿、瘙痒、蛇蝎毒虫所伤等。若在蒜片下涂以麝香少许,如法施灸,对类风湿病的康复有良效。有人主张用来治疗癌肿、流注等。

另有一种名为铺灸或长蛇灸,属隔蒜灸范围。其方法为取大蒜500g,去皮捣成泥状。令患者俯卧,在脊柱正中,从大椎至腰俞穴,铺蒜泥一层,厚约0.3cm,宽约2cm,周围用棉皮纸封固,勿令泄气,用中艾炷置大椎至腰俞之间的每一脊椎凹陷处点燃施灸,不计壮数,直到患者自觉口鼻中有蒜昧时为止,移去蒜泥。因大蒜和灸火对皮肤有刺激,灸后脊部正中多起水疱,需休息一段时间。民间常用此法治疗虚劳、顽痹等证。

7.隔葱灸就是用葱作隔物灸。葱白辛温,有散寒解表、温中止痛、活血理伤、解毒医疮、杀虫消积之作用。施灸时,取葱白切成0.2~0.3cm厚数片或捣成葱泥,平敷在脐中及周围,或者敷于患处,上面置大艾炷点燃施灸5~10壮,以局部温热舒适,不感灼痛为度。此法用于治疗虚脱、腹痛、尿闭、疝气、乳痛等疾病,疗效很好。还可用于减肥、保健美容和抗衰老。

8.隔附子片(饼)灸就是用附子片或研细制成饼作间隔物灸。附子,昧辛甘,性大热,有毒,通行十二经,具有助阳回厥、祛寒止痛、燥脾止泻、温肾逐水之功,为助阳回厥之要品。施灸时,选大熟附子浸润后切成0.5cm厚片或将其研为细末,用黄酒适量调和作饼,制成0.5cm厚,5分硬币大的药饼,用针在中心扎数孔,放在穴位皮肤上,上置艾炷点燃施灸,饼干换新。

现临床有用附子3份、肉桂2份、丁香1份。共研细末,用炼蜜调制成饼作隔垫物而施灸的,效果很好。或取附子、白芷、藁本、丁香各等份,共研细末,如上法调制成饼。用法同上。

施灸中,如附子片或饼被烧焦,可更换新片(饼)再灸。每日1次,灸至病愈。

本法有温阳补火、温肾壮阳的功效,故适用于治疗遗精、早泄、阳痿等各种阳虚证;对痈疽肿毒初起,阴性流注,日久不消及疮毒瘘管久不愈合等疾病,或既不化脓又不消散的阴性、虚性外证,也可在患处如法施灸,灸至出现红润有利于疮毒的好转。同时本法还有祛腐生新、促进疮口愈合的功效。此外,还可用来治疗身肿、面黑有光的皮肤色素沉着。

施灸时,若使用潮湿的附子片(饼)施灸,效果会更好。

9.隔胡椒饼灸就是用胡椒饼作隔物灸。胡椒辛温,有温中散寒之功。施灸时,取白胡椒末加适量白面粉,用水调和,制成5分硬币大圆饼,厚约0.3cm,中间按成凹陷的圆药饼,再取丁香、肉桂、麝香各等份,共研细末,用药末填平凹陷,放在施灸穴位皮肤上,然后上置艾炷点燃灸之。每次用艾炷5~7壮,以觉局部温热舒适为度。此法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及局部麻木不仁、胃寒呕吐、腹痛、湿疹、顽癣等有效。

10.隔豆豉饼灸就是用豆豉饼作隔物灸。施灸时,取豆豉(或加花椒、生姜、青黛、葱白各等份)适量捣烂,用黄酒调和,制成直径2cm,厚约0.3cm的圆药饼,中间用针扎数孔,放在施灸穴位皮肤上,上置艾炷点燃施灸3~5壮。灸中如豉饼被烧焦,可更换新饼再灸。因豆豉有发汗解表(加味又能散寒消肿)的作用,故可用于疮疡初起(将豉饼置疮面上,如疮已溃破,则置疮口周围施灸),灸至皮肤湿润汗出,邪毒外泄,至愈为止。此法适用于治疗痈疽发背、顽疮恶疮、肿硬不溃或溃后不收口、疮面黑暗等。

11.隔巴豆饼灸就是用巴豆饼作隔物灸。巴豆,辛热有毒,有温肠通便、化滞破癓、逐水消肿、攻痰除癖、解毒医疮之功,善攻寒积。施灸时,取不去油的巴豆10粒(或加黄连末适量,或加其他药物)研细末加面粉少量,混匀,用水调和,制成药饼放脐上,上置艾炷点燃施灸。也可与隔蒜灸合用。可灸至觉温热舒适感为度。灸毕以温湿纱布擦净施灸处皮肤,避免因药物刺激起疱。此法适用于食积、泄泻、腹痛、胸痛、小便不通、水肿及肥胖等。

12.隔鸡子灸就是用鸡蛋作隔物施灸。施灸时取煮熟鸡蛋1枚,对半切开,取一半去蛋黄,覆盖于患处,于蛋壳上置中艾炷点燃施灸,至患者感觉局部热痒为度。此法适用于发背、痈疽初起诸证。

13.蒸脐灸又名封脐灸、熏脐灸、炼脐灸。根据不同疾病而选用配方,研末填平脐窝(脐窝突出者,可用湿面条围脐如井口,然后再填药末),上置艾炷施灸。本法有温阳祛邪、健身防病的作用。可治疗多种疾病,所用配方因病而异,如:

(1)取生五灵脂2.4g,生青盐15g,炒地鼠粪、木通各9g,炒夜明砂6g,乳香、没药、干葱头各3g,麝香少许。共研细末,填脐中,上盖槐树皮,置艾炷点燃施灸,每岁1壮,用以预防疾病。有防病健体之功。

(2)取人参、附子、胡椒各21g,五灵脂、龙骨、蛇骨、虎骨(代)、没药、朱砂、夜明砂、白附子各15g,小茴香、青盐各12g,乳香、丁香、木香、雄黄各9g,共研细末,先取麝香1.5g纳脐中,再将其余药末填平围脐,用槐树皮覆盖,上置艾炷点燃施灸至遍身大汗。以治虚劳有效。

(3)取五灵脂、白芷、青盐各6g,麝香0.3g。共研细末,用养麦粉水调围脐,将药末填平脐中,上置艾炷,点燃施灸,灸至脐中温暖为度,具有温脐散寒之功。可用于治疗脐腹结冷、下元虚冷、宫寒不孕、气虚崩漏、血寒闭经等。

(4)取白附子、白芷、白及、白蔹、川芎、柴胡、枳实、紫草、红花各等份。共研细末,纳脐中,胶布覆盖,上置艾炷点燃施灸,灸至脐中温暖舒适为度。本方具有温通活血、祛风消斑之功。用治面部黄褐斑、色素沉着等皮肤病有效。

14.其他隔物灸此外,因病不同,还可采用下列隔物灸法,效果亦佳。

(1)隔黄土灸:可治疗背痈、局限性湿疹、白癣及因湿毒而致的其他皮肤病。

(2)隔蛴螬灸:可治疗破伤风(宜用大艾炷灸)、疮疡诸证。

(3)隔麦面硫黄蒜灸:可治疗各种疮疡痈疖等外证。

(4)隔面灸:可治疗恶疮与腹中冷痛。

(5)隔甘遂灸:可治疗癃闭(小便不通)。

(6)隔蟾灸:可治疗瘰疬、疖肿等外证。

(7)隔麻黄灸:可治疗风寒感冒、鼻窦炎与气喘诸证。

(8)隔木香灸:可治疗闪挫仆损、气滞血瘀等证。

(9)隔川椒灸:可治疗一切肿毒疼痛、跌仆扭伤所致的伤筋积血、腹胀痞满等证。

(10)隔陈皮灸:可治疗腹胀满、食欲缺乏、呕吐呃逆等证。

(11)隔葶苈灸:可治疗痔疮、瘰疬。

(12)隔厚朴灸:可治疗胸腹胀满、脘腹胀痛、咳嗽与咳痰不畅等证。

(13)隔蓖麻仁灸:可治疗内脏下垂(灸百会)、面瘫(灸印堂、下关、颊车、阳白等穴)。

(14)隔香附灸:可治疗瘰疬、痰核、痹证等。

(15)隔白附子灸:可治疗疝气。

(16)隔徐长卿灸:可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荨麻疹及鼻窦炎等。

(17)隔苍术灸:可治疗耳鸣、耳聋。

(18)隔商陆灸:可治疗瘰疬、瘘管久治不愈等。

(19)隔矾灸:可治疗外痔和瘘管。

(20)隔桃叶灸:可治疗疟疾。

(21)隔皂角灸:可治疗蜂螯、蚊叮、虫咬等。

(22)隔藕节灸: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鼻出血、肺炎及急性支气管炎等证。

(23)隔芒硝灸:可治疗慢性阑尾炎、肠胀气、肠梗阻、急性胃扭转及术后腹胀等证。

(24)隔赤小豆灸:可治疗风寒湿痹和各种原因引起的下肢水肿及尿闭等证。

(25)隔黄豆灸:可治疗口腔炎、牙龈炎、脓疱病(黄水疱)及下肢溃疡等证。

(26)隔莱菔根灸:可治疗腹胀、干脚气、冻疮、足癣及神经性皮炎等。

(27)隔山药灸:可治疗急慢性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老年性腰椎骨质增生及进行性肌萎缩等。

(28)隔生铁粉灸:可治疗顽固性风寒湿痹、急性腰扭伤、创伤性关节炎、外伤引起的局部血肿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病。

(29)隔牛奶灸:可治疗痤疮、头面疖肿、脱发、肛裂及大便秘结等证。

(30)隔蜂房灸: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牛皮癣(银屑病)、疖肿、末梢神经炎及三叉神经痛等。

(31)隔王不留行灸:可治疗胆结石、泌尿系结石、乳腺炎、胁间神经痛及脂肪肝等。

(32)隔芹菜根灸:可治疗阴虚引起的手足烦热、肺痨(肺结核)引起的骨蒸潮热、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眩晕、高血压及高脂血症等。

上列隔物灸方还有很多,如隔钱灸、隔蚯蚓灸、隔韭菜灸、隔苔瓠灸、隔桃树皮灸、隔莨若根灸、隔蚯蚓泥灸、隔土瓜根灸、隔槟榔灸等,可根据疾病与病情不同,选择相应药物(中草药)作间隔物灸。具体制法、灸法同上。

15.温和灸是用艾条熏灸的一种。就是将已点燃之艾条,用右手的拇、示、中三指挟住,对准施灸部位,距皮肤3~5cm进行熏灸,固定于应灸之处,不要移动,一般每穴5分钟左右,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至皮肤稍呈红润为度。灸时患者自觉有一股温热暖流直透肌肤深部,有温热舒适感觉。对于昏厥或局部知觉减退和小儿、术者可将示、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术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便于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控制灸温,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此法具有温通经脉、散寒祛邪的作用。可适用于一切虚寒证如风寒湿痹及慢性病。此法为艾条灸之补法,临床应用广泛。

16.雀啄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类似麻雀啄食一样,一起一落,忽近忽远的方式进行施灸。每次起落艾条与皮肤的距离为2~3cm,时间一般为5~20分钟。以局部皮肤呈红润为度。此法具有温阳起陷和兴奋作用。可适用于急性病、昏厥急救及小儿疾病。此法为艾条灸之泻法,为临床所常用。

施灸时应避免烫伤皮肤。

17.回旋灸又称熨热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如上法用三指挟住艾条,点燃端朝下,悬于距施灸部位皮肤1寸左右,平行往复(类似熨衣服)进行回旋施灸,时间为20~30分钟,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觉灼痛。可适用于面积较大的风寒湿痹、软组织劳损、神经性麻痹和广泛性皮肤病等。此法为艾条灸之泻法,为临床所常用。

18.雷火神针灸是触按灸的一种,又称雷火针。所谓称针,是因为施灸时将药条实按在穴位上,很像针。

药条用药处方有多种,一般可因病而定。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是取艾绒60g,沉香、乳香、木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代)各9g,麝香少许。制成药条。先在施灸部位覆盖棉布5~7层或棉纸10层,然后将药条一端点燃,对准穴位紧按在棉布或棉纸上;亦可将点燃的药条用7层棉布包好直接按在穴位上,停留1~2秒,使药气温热透入深部。若药条熄灭,可点燃再触按灸之。如患者觉得太烫,可将药条稍提起,待热减再灸。每穴可灸5~7次。此法可用于风寒湿痹、痿证、腹痛、腹泻及挫伤肿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