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艾灸疗法治百病
13338200000021

第21章 内科疾病(4)

【症状】

本病初起一般症状较轻,咳嗽不甚,仅神疲乏力,食欲缺乏,继则咳嗽加重,午后潮热,两颧发赤,唇红口干,咯血,盗汗,失眠,身体消瘦。男子多伴梦遗,女子多伴经闭。或伴胸痛、呼吸困难等局部症状。听诊可见呼吸音减弱,偶尔可听到哕音。一般分浸润型和空洞型。前者多见于初期,后者多见于晚期。临床所见早期多气阴不足,后期多阴虚火旺。

【疗法】

配穴方一主穴:肺俞、膏肓俞、太溪、关元、肾俞。配穴:食欲缺乏者,加胃俞、脾俞;气喘者,加膻中;咯血者,加孔最。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2~5穴,各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息7天。②用艾条回旋炎,每次取2~5穴,各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息7日。③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1~3穴,用枣核大的艾炷,各灸5~7壮,每日或隔日灸12次,10次为1个疗程。④用艾炷瘢痕(化脓)灸,每次取3穴,用如麦粒大的艾炷直接放于穴位上,各灸7~10壮。灸毕贴上灸疮膏。

主治:肺结核。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屡用有效。若本病盗汗明显者,可用五倍子适量,研细储瓶备用。于每晚睡前取药末1g纳入神阙穴中,以胶布固定即可。

配穴方二浸润期或吸收期处方:①主穴膏肓俞,配穴足三里及三阴交(交替用);②主穴膈俞、胆俞,配穴足三里及三阴交(交替用)。溶解期处方:①腰眼、三阴交;②膏肓俞、足三里。星期一、三、五取①组穴,星期二、四、六取②组穴。

灸法:按病期选方,浸润期及吸收期取方①,主穴用艾炷隔姜灸,各灸3~10壮;配穴用艾条温和灸,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施灸10日,休治10日。然后改用方②,灸法及休治时间同方①。直至满3个月为1个疗程,停用。

进入溶解期灸治,按上述用方,用艾炷隔姜灸,各灸5~7壮,星期日停灸。灸治10次,休息10日。

主治:肺结核(浸润型)。

附记:北京结核病研究所经验。同时配用化疗:口服异烟肼,每日300mg,对氨柳酸钙,每日8g。用此法治疗400例,均有显著进步,对空洞的总有效率为64%。

配穴方三主穴肺俞、膏肓俞、大椎、身柱、膈俞、肾俞、关元、太溪。配穴风门、心俞、脾俞、胃俞、足三里、百劳、结核穴。

灸法:①用艾炷瘢痕灸,每次选主配穴2~4穴,背部每穴灸5~7壮,腹部及四肢每穴灸7~15壮,每日灸1次。小儿不宜多灸,艾炷宜小。②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选主配穴1~3穴,各灸1~5壮,隔日灸1次或每周灸2次。③用艾炷隔姜灸,每次选主配穴1~3穴,各灸3~10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7~10日。Ⅲ型或其他吸收期肺结核:第1个疗程取膏肓俞、足三里、三阴交。膏肓俞施艾炷隔姜灸,余施艾条温和灸,疗程同上。第2个疗程取膈俞、足三里、三阴交,灸法同第1个疗程,两组穴交替使用。

溶解期肺结核:主穴取腰俞,配穴足三里;或主穴取膏肓俞,配穴三阴交,灸法同上,两组穴交替使用。

用艾条温和灸或回旋灸:每次取主配穴2~4穴,各灸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7~10日,再行下1个疗程。

用温灸器灸:每次选主配穴2~4穴,各灸15~3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肺结核。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按法施灸,均可收到一定的效果。又经常用艾条熏灸肾俞、膈俞、足三里穴,可预防肺结核。

急性胃炎(呕吐)

急性胃炎,属中医的恶心、呕吐范畴。中医认为,有声有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有声无物为干呕。在临床上,呕与吐常常同时出现,故统称呕吐。无论男女老幼,皆可发生,是临床常见多发病。

【病因】

主要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此多因胃腑被外邪所伤;或因饮食不洁,喜食生冷之物,损伤脾胃;或饮食不节,食滞伤胃;或脾胃虚弱,胃阳不足所致;或痰饮内阻,肝气犯胃等脏腑病邪干扰所引起的。

【症状】

临床以恶心、呕吐为主症。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证有寒热虚实之辨。病情复杂,兼症颇多。如呕吐清水痰涎,口干渴,喜热饮,四肢厥冷为寒吐;呕吐酸苦或嗳气,喜冷饮,口渴,小便短赤为热吐。急性多突然呕吐,所见为多,为病;慢性多时吐时止,反复发作,多并发于其他疾病中,为症。

【疗法】

配穴方一①大椎、中脘、间使、内关、合谷;②脾俞、中脘、章门、足三里、丰隆、公孙;③脾俞、中脘、神阙、内关、足三里、隐白。

灸法:随证选方,按法施灸。①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5~7壮,每日灸1或2次,中病即止。此法适用于外邪犯胃型、痰饮内阻型、脾胃虚寒型呕吐。②用艾条温和(或回旋)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20分钟,每日灸1或2次,中病即止。此法适用于外邪犯胃型、痰饮内阻型、脾胃虚寒型呕吐。③用温灸盒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20分钟,每日灸1或2次。此法适用于外邪犯胃型呕吐。④用温针灸,每次取2~4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1次。此法适用于外邪犯胃型、痰饮内阻型呕吐。⑤用灯火灼灸,每次取3~4穴,每穴灼灸一下。中病即止或3日1次。此法适用于外邪犯胃型、脾胃虚寒型呕吐。⑥用艾炷瘢痕灸,每次取2或3穴,各灸5~7壮,每月1次,可灸3次。灸后贴灸疮膏。此法适用于痰饮内阻型、脾胃虚寒型呕吐。⑦用艾炷隔盐灸,用食盐填满肚脐窝,上置艾炷灸5~7壮,以腹部有明显温热感并向腹中扩散为佳,每日灸1次,中病即止。此法适用于脾胃虚寒型呕吐。

主治:呕吐(外邪犯胃型用方①,痰饮内阻型用方②,脾胃虚寒型用方③)。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屡用效佳。

配穴方二主穴:大椎、外关、中脘、期门、膻中、丰隆、足三里、阴陵泉、脾俞、胃俞、神阙。配穴:肠鸣加脾俞、大肠俞;腹泻加上巨虚、天枢;遗精加太溪、复溜。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20分钟,每日灸1或2次,5次为1个疗程。②用温针灸,每次取5~7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灸1次,5~7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2~4穴,各灸5~7壮,每日灸1或2次,5次为1个疗程。④用艾炷隔盐灸,取神阙穴,将食盐填满脐孔,上置艾柱点燃灸之。每次灸1~5壮,灸至腹部有较明显温热感向腹中扩散为度。每日灸1次,中病即止。⑤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2或3穴,各灸3~5壮,3日灸1次,中病即止。

主治:呕吐。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屡用效佳。

配穴方三中脘(及左右2cm处)、内关、足三里。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取中脘、内关、足三里,各灸5~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中病即止。灸毕,可用中、示、无名三指同时强压中脘及左右2cm处3~5分钟,必效。②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穴,各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5次为1个疗程。指压法同上。

主治:呕吐。

附记:笔者经验。多年使用,多收良效。

配穴方四主穴:中脘、足三里、神阙、脾俞、胃俞。配穴:伴恶寒发热者,加风池、大椎、风门;呕吐痰涎者,加丰隆、章门、公孙;宿食不化者,加下脘、璇玑;干呕者,加间使;肝郁者,加太冲、阳陵泉;呕吐黄水者,加丘墟。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2或3次,7日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姜灸,将姜片置穴上,取如花生米大的艾炷置姜片上点燃,各灸3~5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炷隔盐灸,取神阙穴,填满食盐,上置如枣核大的艾炷,点燃灸之,每次灸5~7壮,每日灸1次,10日为1个疗程。

主治:呕吐。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验之临床多效,久用效佳。

反胃

反胃,又称翻胃。是指食入不化,脘腹痞胀,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一种病证。西医称幽门梗阻。

【病因】

多因饮食不节,酒、色过度,或长期忧思郁怒,损伤脾胃而导致中焦虚寒,食滞胃中,终形成痰凝,气滞、血瘀而引起幽门痉挛、梗阻或胃中肿物阻塞所致。

【症状】

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痰涎,吐尽始舒,不思饮食,形瘦神疲,便少乏力;或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四肢不温;或口燥唇干,大便不行,舌淡苔白或干红苔少,脉细弱或沉细无力。

【疗法】

配穴方一脾俞、胃俞、中脘。

灸法:用艾条温和灸,各灸5~10分钟,每日灸1次。

主治:幽门梗阻。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屡用有效。

配穴方二主穴:脾俞、胃俞、中脘、章门、足三里、中魁。配穴:肾阳虚者,加肾俞、气海、关元;气阴两虚者,加梁门、天枢、三阴交。

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以中魁穴为主。各灸3~5壮,每日灸1或2次。②用艾炷隔姜(或附片或胡椒饼)灸,每次取3~5穴,各灸5~7壮,每日灸1次。③用艾条温和灸或温灸盒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④用温针灸,每次选3~5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灸1次。⑤用灯火灼灸,每次取3穴,各灼灸1下,3日1次。

主治:反胃。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临床屡用,均有较好疗效。可作为一种辅助疗法。

慢性胃炎(胃脘痛)

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范畴。而胃脘痛又是多种胃病常出现的一个共同症状。这里所指是慢性胃炎类的单纯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等,是临床常见多发病,男女皆可发生,尤以中年人居多,城市人多于农村人。

【病因】

多因长期饮食不规则,饥饱失常;或饮食不节,喜食辛辣,过食生冷,损伤脾胃;或因精神刺激,情志不畅,气机逆乱,肝邪犯胃;或外邪内侵,劳累受寒,克犯脾胃等因所致。每遇劳累过度,饮食失节,精神刺激或气候变化而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或加剧。

【病状】

临床多以胃脘部(上腹部)疼痛为主症,在背部从膈俞至胃脘部之间俞穴出现压痛点,大多数患者呈胃脘隐痛,神疲乏力,伴泛吐清水等脾胃虚寒症状;或胃脘疼痛,痛及两胁,嗳气吞酸,口苦等肝气犯胃症状;或饥或饱则痛剧。本病发生常与饮食、情绪、气候变化有关,多呈节律性。由于致因不同,兼症亦较为复杂。根据中医辨证分型,一般分为脾胃虚寒、肝气犯胃、湿热郁蒸、胃阴不足、瘀血阻络等型。临床所见,尤以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寒型为多见。

【疗法】

配穴方一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各灸5~10分钟,每日灸1次;②用艾条回旋灸,各灸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③用艾炷隔姜灸,各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

主治:胃脘痛。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临床屡用,效果甚佳,尤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疗效较佳。

配穴方二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梁门。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7~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3~5天,再行下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2~4穴,各灸5~7壮。艾炷如枣核大。每日灸1或2次,7~10次为1个疗程。③用温灸器灸,每次取2~4穴,各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④用温针灸,每次取2~4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灸1次,5~7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2~3天。⑤用艾炷隔盐灸,取神阙穴,将食盐填满脐孔,艾炷置盐上点燃灸之。每次灸3~5壮,灸至脐部有较明显的温热感向腹中扩散为宜。每日灸1次,中病即止。⑥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2~4穴,各灸3~5壮(艾炷如枣核大),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胃脘痛。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屡用效佳。

配穴方三

主穴: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内关。配穴:脾胃虚寒者,加气海、关元;肝气犯胃者,加章门、肝俞、期门;胃酸过多者,加阳陵泉。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4或5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5日,再行下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姜(或附片)灸,每次取2~4穴,各灸5~7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用温针灸,每次取3~5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慢性胃炎、浅表性胃炎及萎缩性胃炎。

附记:笔者经验。临床屡用,每收良效。

配穴方四①中脘、梁门、内关、足三里、公孙;②脾俞、胃俞、中脘、神阙、足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