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艾灸疗法治百病
13338200000020

第20章 内科疾病(3)

配穴方二①伸臂对以绳度,两头肘尖头,依绳下夹背脊下骨穴中,去脊扣1寸(静山按:俯仆,以绳量两肘头,当脊中是一穴,两旁各开1寸,共3穴);②蹶心(即足心涌泉穴),足大趾下横纹中;③间使(双)。

灸法:用艾炷无瘢痕灸,随证灸治如下:①霍乱吐泻,取1组穴,各灸之百壮。不治者,可灸肘推,已试数百人,皆灸毕即起坐。②霍乱转筋,取2组穴各灸1壮。③霍乱干呕,取3组穴,各灸7壮,灸之便通。

主治:霍乱。

附记:引自《华佗神医秘传》。屡用有效。

配穴方三取穴:神阙(肚脐)、气海。

灸法:用艾炷隔盐灸肚脐,将食盐纳脐中令实,上置艾炷灸27壮,效。并灸气海穴27壮,妙。

主治:凡霍乱转筋欲死气绝,惟腹中有暖气者。

附记:引自《世医得效方》。验之临床多效。

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属中医咳嗽、痰饮等病范畴。临床以咳嗽、咳痰或干咳为特征。是临床常见多发病。

【病因】

古谓:“五脏六腑,无不令人咳。咳证虽多,无非肺病。”原因虽多,皆可责之肺。无论外感与内伤皆可诱发本病。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分为急性支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两大类。急性多因外感风寒、风热或风燥之邪;或由口鼻而入,或由皮毛而受。邪袭肺卫,以致肺气不宣,清肃失职,痰饮滋生,肺气上逆,或感受燥气,肺津受灼,痰涎黏结所致。此多属外感咳嗽。慢性多因脏腑有病,或脏腑功能失调,累及于肺所致。或因急性失治,或治不彻底,或因反复发作,可转变成慢性支气管炎。慢性继发感染,感受外邪,也可引起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多属外感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则多为内伤咳嗽。

【症状】

初起常有喉痒、干咳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病一二日后,咳出少量黏痰或稀薄痰,以后逐渐转为黄稠痰或白色黏痰,可持续2~3周,常伴有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此为外感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则早晚咳嗽加重,痰多呈白色,稀薄或为黏性痰涎,反复发作。如继发感染或伴有全身症状和吐浓痰。如经久不愈,严重者可导致肺气肿或肺源性心脏病,且患者的体质多比较虚弱。

【疗法】

配穴方一①肺俞、脾俞、太渊、合谷、丰隆,胸脘痞闷重者,加足三里、内关;②大椎、身柱、肺俞、脾俞、肾俞、气海、丰隆;③肺俞、膏肓俞、肾俞、命门、神阙、关元。

灸法:随证选方,按法施灸。①用艾炷瘢痕灸,每次取2~4穴,各灸3~7壮,每月灸1次,连续3次。亦可于三伏天施灸,每伏灸1次。②用艾炷无瘢痕炎,每次取3或4次,各灸3~5壮,每日灸1次。③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7日。如在三伏天施灸,有预防或减轻发作效果。④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或4穴,各灸10~15分钟,灸至局部皮肤潮红或感温热舒适为度。每日或隔日灸1次,5~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7日,再行下1个疗程。

上述灸法均可适用痰湿咳嗽,气虚咳嗽和阳虚咳嗽。而气虚咳嗽还可用温盒灸:选大椎、肺俞(或风门)、膏肓俞。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痰湿型用方①,气虚型用方②,阳虚型用方③)。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坚持施灸,每收良效。若加用病理反应点(可在背部和胸部寻找)施灸,可提高治疗效果。

配穴方二主穴:大椎、肺俞、身柱、天突、外关。配穴:头痛者,加上星;痰多者,加脾俞、丰隆;肢体酸楚者,加昆仑;热甚者,加曲池。

灸法:用艾条温和灸,或雀啄灸,每穴灸5~10分钟,每日灸1次。也可用温针灸,每穴灸3~5壮,每日1次。

主治:急性支气管炎(外感咳嗽)。

附记:笔者经验。临床屡用,多收良效。

配穴方三风门、陶道、气喘、肺俞、膏盲俞、肾俞、天突、膻中。

灸法:每次选2~4穴,交替施灸。①用艾炷隔姜灸,每穴灸3~5壮,隔日灸1次;②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5~10分钟,隔日灸1次。

上法连灸5~10次后,可改为每7日1次。坚持经常施灸。任选一法灸之,必收良效。

主治:预防慢性支气管炎发作。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屡用屡验,效佳。

配穴方四主穴:肺俞、大椎、风门、天突。配穴:痰多者,加脾俞、丰隆;脾肾两虚者,加肾俞、脾俞、足三里;肺气虚者,加太渊、膏盲俞;外感引起者,加身柱、风池。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灸2或3次,5~7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姜灸,艾炷如枣核大,每穴灸5~7壮,隔日灸1次,10天为1个疗程。③用艾炷隔蒜灸,艾炷如枣核大,每穴灸5~7壮,隔日灸1次,急、重症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④用发疱灸,用斑蝥粉如米粒大,置于肺俞、脾俞、肾俞穴上,以胶布固定,12~24小时揭去胶布,即见小水疱,任其自然吸收。如已溃破,则涂以甲紫溶液。此法适用于慢性咳嗽发作期。

主治:外感或内伤咳嗽。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屡用有效。又《万病回春》灸咳逆法:灸乳根穴7壮,或灸气海穴3~5壮。效佳。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早在《内经》中就有吼病、喘急、呷咳等描述,至金元时期才以哮喘命名。是临床常见多发病,无论成年人或小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冬季及气候急骤变化时发病较多。

【病因】

多因身体素虚或因肺有伏痰,一遇外感风寒,精神刺激,抑郁或环境骤变,吸入粉尘以及饮食不节等因素,皆可触动肺内伏痰,而诱发本病。发作时,痰随气动,气因痰阻,相互搏击,阻塞气道,肺气上逆而致哮喘发作。

【症状】

突然发作,呼吸急促,胸闷气粗,喉间有哮鸣声,喘息不能平卧,多呈阵发性发作;或伴有烦躁,神萎,面色苍白;或青紫,出汗,甚则神志不清等症状。临床一般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或迁延期)两类。前者病变在肺,证分寒热;后者累及脾肾,三脏皆虚。

【疗法】

配穴方一①列缺(双)、定喘(双);②肾俞(双)、足三里。

灸法:用DJ1电灸器灸,先取①组穴位,灸治1~2周,心力衰竭病人加用膻中、关元,症状缓解后,取②组穴,治疗1周。每日灸1次,每穴灸治30分钟,一般调在第3挡,患者常有热灼感觉,局部有潮红现象。

主治:哮喘病。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①注意事项:灸中如起水疱,不必处理,只要保持清洁,1周左右可自行吸收。起疱的穴位不要再灸,也不要改换穴位,经临床观察起水疱的效果更好。治疗期间一律停用其他疗法。②疗效:用此法治疗30例,显效(临床症状消失)20例,有效(症状明显缓解)7例,无效(症状虽有缓解,但不稳定)3例。

配穴方二主穴:天突、膻中、中府(双)、云门(双)、大椎、定喘(双)、肺俞(双)、肾俞(双)。配穴:外感风寒,流涕、鼻塞者,加风池、风门、太渊、合谷(每次选灸1个或2个穴位);痰多胸满不得卧者,加足三里或丰隆。

灸法:用艾炷隔姜灸,把大于艾条的生姜切成3mm厚度的生姜片,置于穴位。艾炷、点燃、置生姜片上,以患者感觉皮肤灼热为度,或以忍受热度为度。即把生姜片及艾炷火置另一穴位上。以此类推,灸完所需灸的穴位为止。每日灸1次,21次为1个疗程,一般灸1~2个疗程。

同时佐以辨证论治加服中药。中药基本方:核桃50g,五味子10g,蝉蜕、乌梅各15g,熟地黄20g,罂粟壳9g。肺寒证加制附子10g,桂枝4~6g,蛤蚧12g(研粉冲服);肺热证加天竺黄8g,浙贝母10g,生牡蛎15g,去熟地黄;气冷结滞者,加炙麻黄5g,杏仁10g。每日1剂,水煎服。

主治:支气管哮喘。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为主治疗80例,结果:痊愈37例,临床控制16例,显效11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4%。本法疗效寒证优于热证,无哮喘家族史优于有哮喘家族史,轻、中度患者优于重度患者。

配穴方三①气喘、定喘、天突、膻中、肺俞;②一组穴加脾俞;③一组穴加脾俞、肾俞、气海。

灸法:艾炷瘢痕灸(化脓灸),先取麝香3g,肉桂、丁香各30g,冰片1.3g,麻黄、细辛、干姜各12g,天南星24g。共研细末,每1g艾绒加上药末0.2g,制成药艾炷。治时选大暑至立秋时节,先于穴位上涂些蒜汁,每取黄豆或枣核大艾炷灸5~7壮,灸后贴灸疮膏,使之化脓,每天更换1~2次膏药,约40天收口结痂。

主治:支气管哮喘(肺气虚型用方①,肺脾气虚型用方②,脾肾阳虚型用方③)。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用此法治疗56例,显效(基本控制复发,或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程度显著减轻,随访2年病情稳定者)19例,改善3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9%。

配穴方四大椎、风门、肺俞、天突、膻中、尺泽、列缺、丰隆。

灸法:①用艾炷化脓灸(瘢痕灸),于小暑至白露间每次选1穴,灸5~9壮,灸后敷以药膏,保持灸疮清洁,可有20~30日化脓期,隔日1次,3或4次为1个疗程。每年灸1个疗程,可连灸3年。②用艾炷直接灸(无瘢痕灸),每次取2~4穴,各灸3~5壮,隔日灸1次,5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5~7壮,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灸1次,必要时1日2次,7日为1个疗程。④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或4穴,各灸5~1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5次为1个疗程。⑤用温针灸,每次取2~4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⑥用太乙神针灸,在天突、膻中、气海、丰隆穴各灼灸10~15分钟,隔日灸1次。

主治:支气管哮喘(冷哮)。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此法有宣肺散寒,豁痰平喘之功,故用之有效。

配穴方五①大椎、肺俞;②天突、灵台、肺俞;风门、大椎;大杼、膻中。

灸法:用艾炷瘢痕灸,15岁以下小儿取①组穴,各灸9壮,一般只灸治1次。成人取②组穴,第1次灸天突、灵台、肺俞各9壮;第2次灸风门、大椎各9壮;第3次灸大杼9壮,膻中7壮。每年灸1次或2年灸3次,一般共灸3次。灸治时间以农历小暑至白露期间最为适宜。化脓期以1个月为宜。

主治:支气管哮喘。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用此法治疗985例,痊愈(症状消失、体质恢复、观察3年未复发)505例,显效253例,有效172例,无效55例,总有效率为94%。凡年龄在50岁以下,病程10年以内者,疗效满意,尤以虚寒型效果较佳。

肺气肿

肺气肿,古谓肺胀。多见于呼吸系统疾病之晚期。老年患者为多,病程缠绵,根治颇难。

【病因】

本病常因支气管炎、喘息、咳嗽、百日咳、歌唱过度,使肺部之弹性减退,肺泡内之空气充满,出纳迟缓,肺泡愈形膨大,造成肺气肿。久咳不愈,必导致肺功能减退,迁延而致肺气肿。临床所见尤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喘息转化而成者居多。

【症状】

发作时呼吸异常困难,稍稍动作更感呼吸促迫。胸部、心窝、锁骨上窝皆平坦无凹陷之形,为本病之特征。全身皮肤苍白,频频咳嗽,喘促,咳出黏稠之泡沫液,常伴有形瘦神疲,汗出肢冷,腰膝酸软,面青唇紫等症状。病到晚期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等。

【疗法】

配穴方一大椎、肺俞、膏肓俞、心俞、肾俞、膻中、气海、关元、太渊、足三里、太溪。

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穴3~5穴,取如麦粒大的艾炷置于穴上,点燃灸之,各灸3~5壮,以局部皮肤温热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姜(或附片)灸,每次取穴3~5穴,先将姜片(或附片)置放穴位上,上放艾炷(如麦粒大)灸之,各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用温针灸,每次取3~5穴,刺入得气后留针各灸3壮(或5~15分钟),每日或隔日针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7日,再行下1个疗程。

主治: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对阳虚型及缓解期尤宜。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验之临床,确有一定的效果。

配穴方二①肺俞、心俞、肾俞、膏肓俞、足三里;②大椎、喘息、太渊、太溪、膻中。

灸法:用艾条温和灸①组穴,其中悬灸肺俞穴,每穴灸5~10分钟,培元固本以纳气;再用艾炷隔姜灸②组穴,各灸3~5壮,以祛邪平喘。均以局部皮肤温热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肺气肿。

附记:笔者经验。临床屡用,对于缓解症状确有较好疗效。若欲根治必须配用内治方为宜。

肺结核

肺结核,中医称肺痨或劳瘵。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严氏济生方》云:“夫劳瘵一证,为人之大患,凡受此病者,传染不一,积年染疰,甚至灭门,可胜叹哉。”

【病因】

此由结核杆菌传染所致。多因体质虚弱,正气不足,饮食不洁,或长期接触砂尘,或与肺结核病人共碗筷吃饭,或吃人剩物,或经常接触等,致使结核杆菌感染而致病。尤其体质虚弱之人易被感染而致,发病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