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从事报纸副刊编辑工作的20多年里,无论是《东方报》、《东方剑》和《军工报》,还是临时介入的《喜剧世界》、《名品消费》、《城市博览》等刊物,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稿源紧缺问题。
一方面,是大量的质量欠缺的稿件趁虚而入,更有江浙一带的“摘抄专业户”的稿件泛滥成灾;另一方面,很多热爱生活,勤奋创作的业余作者和专业作家又投稿无门,发表无望,丰硕的成果无法推向繁荣的市场。
特别是我在工作中发现了不少年轻有为风华正茂的业余作者,也结识了不少笔耕不辍作品颇丰的专业作家,他们已成为支撑我主编副刊的“主心骨”和“顶梁柱”。出于对他们的感恩图报,我一直梦想着成立一个相关组织或是文学沙龙,为他们创作,为他们发稿,出书,搭建一条绿色通道。而我,甘做一个纤夫,愿所有的文学朋友从我的肩上走过。
当我构想成熟,准备组建“长安书院”时,我想必须有一个领军统帅,自然就想到了平凹。1998年12月14日上午10点,我赶到《美文》编辑部,向平凹讲述了我的想法。
平凹听后,他认真地说:“你干这事好,我相信你也能干好。但是,我不当院长,要我当这院长那院长的多得很。你好好干,你让我干啥我就干啥,你让我写啥我就写啥,我给你帮忙。”
我说:“谢天谢地谢谢你,我就要你这句话呢。”
平凹问:“那本书弄得咋样?”
我说:“中国记协的王炳尧已向新华出版社推荐,我也与出版社的王纪林联系过。她谈了三点意见:一、散乱一点。(我分框架。)二、销售数量。(我再调查。)三、名人作品。(我作介绍。)总之,不完全是汇编,要有主题,要有分量。她还说,最好由你出据一份委托书,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纷。”
平凹说:“这好办,我这就给你写。”他用钢笔在《美文》稿纸的背面写下了:委托鲁风先生编选《道不尽的贾平凹》一书(的创意,我提供了资料)并联系出版事宜。
“贾平凹1998.12.14”
平凹把书名开始写成《说不尽的贾平凹》,后改为《道不尽的贾平凹》。委托书写完,他又加盖了一枚“贾平凹印”。
因为平凹那天特别忙,光是签名的《高老庄》和《贾平凹书画》就有上百册。本想让平凹帮我题写“长安书院”几个字呢,也只好往后推了。
谁料想,这一推就推了半个月。
12月29日上午10点,我如约赶到《美文》编辑部。他那里真像是赶庙会一样,人来人往,异常热闹。
待安静下来,平凹让我把门关上了,他说:“要不惹人呢,要字的多得很。我昨黑找不见写内容的纸,忘了丢到哪儿了,给你屋打电话,是老母亲接的。我只好拿了宣纸,到单位现场办公。”
我说:“你这么认真,叫我太感动了。”我说着,洗净烟灰缸当作砚台。
平凹垫毡,铺纸,倒墨,润笔。他一气呵成,写了“长安书院”四字。写毕,他自卖自夸:“这字写得好。”
我说:“不错。我要把字雕刻成阴文,好好做个牌匾。”
他说:“咱的字红火得很,等一会儿还要来人取字呢。”他说着,重新铺纸,又写了一幅:“与人为善,执事以信,搞好文化传播。”
我说,他写,很快完成。
我说:“这是长安书院的宗旨,我会身体力行,坚决照办。”
平凹说:“快收拾了。”他把两幅字晾在靠近窗户的桌面上,叠好毛毡,放入柜子。
我把烟灰缸,毛笔都拿到水池子冲洗干净。
门打开后,陆陆续续来人不断,都在欣赏这两幅字。其中《美文》副主编陈长吟问:“这是给你写的?”
我只“嗯”了一声,表示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