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军区第28分部政委刘玉章,人称“军中石痴”。他曾在西藏阿里工作8年,当时,他是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那里平均海拔高达4500米,他的办公室又在三楼,上一次就气喘吁吁。可是,在阿里8年,刘玉章走遍了高山雪原的每一个边防哨所。而且,他爱上了青藏高原的每一块石头。
在他的心中,一块石头就是一座山,一块石头就是一个哨所,一块石头就是一段情。
1993年,他调回西安时,行李中没有高档家具,也没有贵重物品,有的只是石头。千里边防哨所的官兵,一个哨所捡一块石头,集中起来装了满满一大箱子,他当成宝贝似地带了回来。
这些年来,刘政委利用闲暇时间,几乎通读了平凹的所有小说,散文,他很器重这个陕西才子。听说平凹喜藏奇石,他也想以石会友,见见平凹。
1998年2月15日,刘政委和夫人郑冰凌在李饶,张三弟陪同下,见到了心仪已久的平凹。随行的还有28分部的来国华。
刘政委看到平凹满屋满地都是石头,还有一些陶罐,木雕,石刻,他谦虚地说:“我的石头不多。”
李饶却夸赞刘政委,他说:“刘政委藏石也不少,而且有一种境界,有一种情怀,达到了一般人不可企及的一种超脱。”
平凹也深有感触地说:“藏石贵在保持一种心境,寻求一种寄托,引发一种联想,表达一种感情。我爱那类大一点儿的,粗犷一点儿的,看着拙笨憨朴,但实际上很有灵气的石头。我爱石头却没有好石头,比不上人家李局长净是些国宝级的奇石。”
随后,又说起《小石头记》。
刘政委对平凹的文章,对李饶的藏石赞叹不已,对“毛泽东像”更是喜爱有加。
平凹和李饶联名向刘政委赠送了《小石头记》,作为纪念。
张三弟讲他捡拾“平凹”像石的经过:“先寻见了个平凹头像石头,就想再寻个名字石头。先捡了个‘凹’字,又想拾个“平’字,还真是天赐良机,想啥得啥,一般人发现不了。”
刘政委说道:“有一年夏天,我去兰州开会,会议休息期间,我们七八个人到皇庙农民摆的摊子看石头。他们对那些石头不屑一顾,我和葛学却看得仔细。一看,像只鸟站立枝头,放正又像是个‘舞’字,再细看,是草书的繁体“华”字,我悄悄放在一边。又拿起一块,一看,是个“石”字,是隶书。心想,我再找个“中”就好了。在另一个摊位,我又仔细翻看,结果天遂人愿,真的就找到了个“中”字。三块石头,总共花了120元。我把同行的几个人叫回来,一看,是“中华石”。他们有的要出高价抢购,但是“中华石’已是名花有主了。这事也成了会上的一大花絮。”
刘政委自豪地告诉大家:“摆摊的农民看不出来,咱一看就看出了名堂。”
张三弟说:“刘政委已经超脱了。”
李饶说:“刘政委有石头的性格,藏石,像石,憨厚,实在。”
平凹说:“政委有威严,而无官架;少言语,但不显高傲;像是风雪高原上的石头,稳如泰山,坚如磐石。”
刘政委依然很谦虚:“过奖,过奖。”但他对平凹的印象极好,对平凹的创作也很关注,他说:“一个作家,主要是思维创作,在思维空间里生存,探求。不能用别人的惯性思维要求,甚至限制作家的思维。当然,作家要跟着生活跑,而不能跟着别人跑,这样才能写出无愧于社会没,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
刘政委的这番话,说到了平凹的心窝里,他嘴上一直说:“对,对。”
说起西北军事文学主编吴恭让,平凹也很熟悉。刘政委说:“吴恭让有一块中国版图石,是在甘肃平凉发现的,已编入中学课本。我有个心愿,就是想为吴恭让的中国版图石配字,再捡几块,拼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石’就好了。”
平凹和在场的人,都在祝福刘政委,祝福这位军中石痴,希望他心想事成。届时,珠联璧合,又是藏石界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