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梦飞天:王永志传
13239700000026

第26章 后记

与从小所受的教育有关,我一直是个有英雄情结的人。对为了理想不惜将生命当火把点燃,血性贲张、酣畅淋漓的人与事,总会情不自禁地停下匆忙的双脚,施以深长的敬慕。是幸运,是缘分,一次次走近科学界不同领域的“大家”人物,无疑使我美美地享受了这一过程。在我眼中,他们不仅是国家的精英,更是我们民族的英雄。

王永志是我国当今所有作出过伟大贡献的院士中,最为特殊的一个,因为在他那个年龄的杰出人士中,不是家学渊源即是家境殷实,很少有他那样贫寒的出身。他出生在松辽平原昌图县一个叫老房村的地方,把地图放大无数倍,都很难找到的一个地方。一个衣着破旧、肚子里连麦糠野菜都填不饱的农民的儿子,却从那里蹒跚走来。于半个世纪中,为我国火箭导弹事业奋力拼搏,并最终成为我国把中国人送入太空的第一人,圆了国人几千年魂牵梦萦的飞天大梦,从而也问鼎了自己人生及事业的苍穹。

在对王永志院士的采访中,我深深感受到,王永志的一生永远是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也看到了他思想境界一次次提升的过程。

他7岁时,因看到报纸上的字不认识,萌生了不但想读书而且想做出大文章的想法。大哥瞒着父亲给他到学校报了名,后来又经历了失学、复学的过程。这时,他的志向只是读好了书,不受人欺负,让家人不再受穷。上中学时,所上的生物课使他对改良物种产生了兴趣。这时,他的理想是当一位生物学家,让像他家人一样穷苦的人们都有饭吃。解放后,已上高中的他,本以为可以过安稳的日子,可美国又在鸭绿江对岸滋事,烽火迫近我国。中国再次面临安全威胁,抗美援朝完全改变了他的观念。望着苏制米格飞机不时在校园的上空飞过,王永志的理想一下子从地下飞到天上——种出再多的粮食,若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一切都是空谈;得做一名研制高性能飞机的设计师,用强大的国防力量保家卫国。

这时的他,思想境界得到全方位的升华。他深深地懂得一个失去国家的人,身心所承受的痛苦与无助的挣扎。他打一落生就在被日本实际控制的伪满州国,不知道竟还有中国。上学时的第一课是学日语,上课说的也是日语,完全去中国化。每天清晨,课前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列队朝日本的方向遥拜,朝日本天皇陛下鞠躬。他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实力,这个民族永远会是一个屈辱的民族,百姓就永远不可能有体面的生活。

后记踏上研制火箭导弹之路后,他又从为了国家安危,民族荣辱,提升到为了国家荣誉、民族复兴的高度。他主持发射的所有火箭、导弹及载人航天工程无一失败,无不是他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当成自己的使命,倾尽热血,为之挑战一个个看似不能战胜的强敌,忍辱负重中仍不断向前的动力之源。他不但写出了人生这篇大文章,还把文章作到了浩瀚的天宇,光耀千秋。

王永志院士曾亲身参加过3次国庆大阅兵盛典。前两次分别是1984年和1999年,他在西观礼台上;第三次是2009年,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他心情不但和其他人不同,而且自己的心情每一次也都是不同的。在阅兵式的装备车队中,他每次都能看到从自己手中诞生的作品,而且还不止是一件作品,在天安门广场上经过,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接受党和国家及全国人民的检阅。望着一件件凝聚着自己心血的作品,那种兴奋、感动和幸福之感,只有他这个制作者才能深刻地体味和享受得到。在全国人民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走向复兴之路的同时,他也为自己曾为伟大的事业作出过一份贡献而倍感欣慰。

与科学巨人面对面的对话中,游历在他生命的长河,我总觉得自己像一叶小舟,纵使自己再有心力,拼命划动双桨,却无法把整整的一条大河的风光尽收眼底并一一呈现。只能托出冰山的一角,让人们在太阳底下领略他的风采,在星光底下想象他的全貌。从他们身上汲取珍贵的营养,以润泽我们的生命。一个人的生命真的很短暂,在有限的日子里让自己尽量活得精彩和有意义,才不枉虚掷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再有的我们的一生。

我想,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再高,思想再多元,我们仍不能缺失志存高远的理想,尤其是我们在下一代的教育中,应该让他们从小更多地接触积极、正面思想的指引与熏陶。要知道,一个人只有用自己足够的力量抵制住心灵深处的卑微与私小,让思想境界升华到一个高处,再做事做人时,不仅有了一个更高的目标,没准你还真的能成就一番大事业,以翘楚之风令万人景仰。

笔者尤其要说的是,听说本书是专门为青少年而写,是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励志书籍,王永志院士再次向我们展现了他心系祖国心系未来的高风亮节的大家风范,于百忙中放下手中的事务,几次接受笔者的采访。撰写此书的过程中,王永志的夫人王丹阳女士、助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李少宁先生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书稿完成后,他们认真地予以审核,对重要章节及专业知识描述中的不准确之处,一一给予了纠正。在此,向他们表示真诚的谢意。

白晶于天津2011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