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梦飞天:王永志传
13239700000025

第25章 十年砺剑(7)

看到载人航天取得长足发展,王永志内心充满喜悦。建国伊始,新中国当时是“一穷二白”,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甚至连火柴和煤油都要依赖进口。谁又能想到,在短短的数十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虽然起步晚,但是目标明确、起点高、跨度大;以载人飞船起步,瞄准建立载人空间站的“三步走”战略,这个决策是非常英明和正确的。

由于论证充分、规划科学,我国没有走外国载人航天的弯路。美国搞了40多年的载人航天,花了巨大的力量完成了载人登月,随后就放弃了这个成果,而去研发航天飞机。航天飞机由于系统过于复杂、设计存在一定缺陷,并且造价没有达到预期的低成本,因而宣布要逐步退役。美国几乎涉及了所有载人航天的领域,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技术成就,但没有保留下低成本且可靠实用的载人运输系统。国际空间站建设,最初的两个舱也是依靠俄罗斯的技术。美国搞空间站多年,并没有在空间留下任何组合体。而我们国家根据载人航天的需求和国内现实条件,选择以载人飞船起步,以独立自主掌握空间站建造技术为最终设计目标。一步一个脚印,稳步推进,以较少的投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智慧。我们现有的“神舟”号飞船只需增加交会对接设备,就可以成为空间站的运输系统,是目前国际上为数不多的空间运输系统之一。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年卫星上天时,曾有人怀疑,研制这个在天上唱歌的东西有实际意义吗?但30多年后的今天有谁会说他不需要卫星?从渔船、出租车上的GPS全球定位导航仪到覆盖率超过90%的卫星广播电视,从气象预报、信息网络、教育到餐桌上的“太空稻米”、“太空蔬菜”,人们正在享受“太空文明”的恩惠。这些“太空文明”是在不载人的情况下实现的。但现在再聪明的机器,也比不上人的智慧和综合判断力。人在太空开展实验,必将引起“太空文明”的新发展。据初步统计,中国近年来的1100多种新材料中,8成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1800多项空间技术成果已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可见,发展载人航天事业,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太空还有许多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资源,如太空具有在地球上难以模拟的、独特的高真空、强辐射、微重力等环境,可为科学研究提供理想的试验场所。另外,人类为了社会进步和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扩大活动领域。载人航天活动,就是人类扩展活动领域和进一步大规模开发与利用空间资源的重要手段。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也将带动和促进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

有人问王永志:“如果有机会再做一次选择,还会选择航天吗?”

王永志坚定地回答:“我会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事业是无限的。不过,也只能到某个时候告一段落,而后人、后来人,仍会继续完成更伟大的事业。”他坦言,自己这一辈子从不敢懈怠,很紧张,很劳累。但是,让他欣慰的是,中国导弹、火箭及载人航天发展的重大过程,自己都有幸参与了,特别是为实现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做了一些很有价值的事。他相信,随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许多行业因科学成果长足进步,终会有一天,飞船成为天地间往返的运输工具,我们普通人也可以作为“太空游客”,乘坐它登上空间站,实现遨游太空的梦想。

王永志少年立志制造性能优良的飞机,却搞了30年的火箭,又在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的岗位上干了14年,为我国火箭及载人航天工程立下了一座丰碑。如今,他仍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高级顾问行走于国家国防科技的前沿,一直保持着一个行走者的姿态。王永志的足迹,记录着中国火箭导弹事业从艰难走向辉煌的历程,丈量了中国实现飞天梦从研发到梦圆的高度与广度。

2009年10月王永志参加天安门城楼国庆观礼在“神舟七号”任务开展的同时,2007年1月至2010年9月,王永志担任了国家科技发展重大专项——载人空间站工程实施方案编制专家组组长,主持完成了《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重大专项——载人空间站工程实施方案》的编写工作。

历史仿佛有一线相牵。

1986年3月,他与同事用3张草图谈捆绑式大推力火箭开拓国际市场,后来有了载人航天火箭“长征二号F”的前身“长二捆”,奠定了“神舟”飞天的基石。

1987年4月,他作为专家委员会7名成员之一,开展载人航天必要性和基本技术途径论证。载人航天曙光乍现。

1991年1月,他担任论证组组长,主持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初步确立了“三步走”计划,得到中央专委认可。载人航天箭在弦上。

1992年9月,工程立项。11月,他被中央专委任命为工程总设计师。14年如一日,产品从方案设计到正(试)样,任务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一步一个脚印,人上太空成为现实,为工程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007年1月,他又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计划的最后一步——空间站工程的论证组组长,对论证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如空间站建造规模与运营模式、后续任务计划安排、CZ2F/H运载火箭工位建设、酒泉发射场与海南发射场关系、空间应用规模及目标等,他多次主持会议认真研究、合理决策,提出了适应国情、控制规模、自主研制、高效运营以及降低建造和运营成本等战略思想和技术措施,均得到中央肯定,已批准实施。中国人进驻太空的梦想即将实现!

时间在直线地奔流,然而整个的中国飞天大梦,却如此巧合地与同一个人发生了这般严密的牵系,一步步地变得真切起来。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终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曾深深影响过王永志,而保尔·柯察金的这段箴言,用在王永志为祖国的火箭导弹及载人航天事业顽强奋斗的一生中,最恰当不过了。

王永志星

2010年1月,基于王永志院士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作为首任总设计师,领导和主持过多种新型火箭的研制,提出了一系列推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和导弹、运载火箭技术跨越式发展的设计思路,成就卓著,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以王永志的名字命名了火星和木星之间的第46669号小行星为“王永志星”。

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命名小行星,是为了表彰卓越的科学家,并激励更多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以促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由于小行星命名的严肃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使得能够获得小行星命名成为世界公认的一项殊荣。将探索与创新的科学家的名字铭刻在天宇,使人类的精神家园愈加因科学之光的闪耀,更显得异彩纷呈。

使命因艰巨而光荣,生命因奋斗而精彩。王永志殚精竭虑,忘我奋斗,和祖国的需要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以自己的心魂与天地精神往来,则大美在焉!被世人誉为“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的实现者”的王永志,将和“王永志星”一起,永远闪烁在浩瀚的苍穹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