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让你的歌声更美妙:歌唱的具体方法与训练
13236200000005

第5章 状态、情感与声音的关系

特定的状态,特定的情感,发出特定的声音。同样,特定的声音体现特定的状态和特定的情感。由此可以得出:只有兴奋的状态、真挚的感情,才能发出美妙、感人的歌声;美妙感人的歌声来自于兴奋的状态和真挚的感情。这是我近年来逐渐悟出的、一条近似定理式的重要规律。按它去做,简单明确,效果很好,获益良多。

日常当人们通过电话交谈时,虽彼此不见面,但讲话人是什么心情,是哭、是笑,听的人一听就知道。为什么?因为哭或笑的声音特征,必定是在哭或笑的状态和情感的激发下才能发出的。这说明听者在听到特定的声音时,就能判断出对方所处的相应的状态与感情。还可以观察到:人们用电话交谈时,随着谈话内容的不同,情感状态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声音的色彩也随之变化,甚至连手势也都能做出来了,有时要比当面说话更夸张,有如对方就在自己面前一样。如与对方说悄悄话时,尽管双方都明白彼此都在自己单独的房间里,而且电话声音也只有拿听筒的人才能听见,但仍会压低声音以提防有人听见,甚至表情神秘以示不可告诉别人。这也说明:要表述发展变化的内容,讲话时就必须有发展变化的状态与感情。

由上述现象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人与人之间交谈,要使对方接受的不是“字”(话),而是“情”。演唱者要给观众的不是“歌词”,而是“感情”。有感情的声音和没有感情的声音差别是很大的。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平常人们“谈话”实际都是在“谈情”,只有情真意切才会真实感人。有人可能会说:装假不是也能做出特定的声音吗?是可以的,但是应尽可能将自己融进角色的感情之中,这就是一个好的演员为什么能演什么像什么的原因,这即是高超的表演艺术。假戏若是假演,将不及卡通画的艺术感染力;假戏若真演,不仅会很逼真,而且会比实际生活更感人。真演就是要在感情上“真”。歌唱演员演唱时,如果非常动情,加上艺术手段、舞台气氛,声音定会非常感人,给听众予极大的震撼力。

如何使学生达到真正理解只有兴奋的状态、真挚的感情才能发出美妙感人的歌声呢?

我经常用如下方法作讲解:

首先,教师无声地向学生做出两种演唱的状态和情绪:第一种,脸沉下来,表情严肃,心理上已非常认真地准备好演唱;第二种,眉舒目展,脸部喜悦开朗,内心非常兴奋。

这时教师问大家:看我刚才做出的这两种演唱的状态和心情,是那一种发出的声音能更美妙又感人?相信学生一定是异口同声地回答:“第二种”。

教师再请学生以“a”母音,用音型做简单发声练习,也用这两种状态和感情演唱,相信学生会感觉到,用第二种感情来唱练习要舒畅得多,声音也会比第一种状态动听。

然后,将学生分成左右两组,按组轮番用两种唱法演唱。当左边的学生唱这两种唱法时,右边的学生审听。同样,右边的学生唱时,左边的学生审听。这样分组唱,互相听,对这两种唱法所产生的不同声音效果,将更清楚明确,更具有说服力。

最后,教师让大家一起按兴奋的状态唱一次,并要求大家演唱时一定记住这一次的声音效果,唱完之后,立即要求大家再按严肃的状态唱,却要极力发出刚才用兴奋状态所发出的声音效果,等唱完之后教师再问:能唱出前面兴奋的状态发出的声音吗?大家笑着回答:不能!这说明:不同的状态与感情绝不可能发出相同的声音;同一种状态与情感也发不出两种不同的声音。这就是状态、情感与声音的关系。

在教师做出两种不同的状态与感情后,大家都能明白哪一种发出的声音更好,这就说明,状态与所带有的感情能决定发出声音的优劣,这样就能得到两点启示:第一,教员在学生发出声音之前,只要看看他的状态与情绪,基本上就能预测出学生将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若能要求学生在发出声音之前,把状态与情感调整到最佳状态,那么,教员所要求的许多具体技术方法也能比较容易做到。第二,学员或演员,进课堂、上舞台,甚至包括在自己练习室内,如果能将自己的状态和情感提前调整好,那么,你的这一堂课,这一次演出,这一次练习则已是成功了百分之八十,而且这种准备最为简易、快捷、有效。

讲到这里,胆子大一点的学生也许会问:持兴奋的状态,脸上带有笑意,那么唱悲伤的歌曲时又当如何?

我认为,所谓“笑”的状态,即兴奋状态,是一种泛指性的代表状态。事实上,人的喜、怒、哀、乐都是处于兴奋状态。以“哭”为例,哭的时候,脸上的状态与笑是很近似的。也就是说,当人们处于喜、怒、哀、乐等各种状态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脸上的颧骨部位会向上提起,呈扩张的神情,内心是膨涨激动的,有往上往外扩散的感觉,不会是紧缩、压抑的状态。经当场示范之后,学生会消除疑虑。

谈到这里,应该说我们已从认识上和实践上弄清楚了:兴奋的状态,真挚的感情,才能发出美妙感人的歌声这一“定理”。但当我请某一位学生上台实际体验一下时,他会信心十足,非常兴奋地上来,一切都符合要求,只是到了要发出声音之前的一瞬间,他忽然脸一沉,同时咽一下口水,于是把所有兴奋的心情都“吞到”肚子里去了,问他“这是为什么?”回答:“习惯了,好像不这样就不认真,就唱不出来了!”可见,谈时容易,做时难呀!

为什么会养成这种习惯?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歌唱是非常玄妙的、神秘的、甚至是神圣的。歌唱方法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使人一想到唱就神经紧张。又常见到有这样或那样的声乐理论,它们对歌唱的研究是那样的具体、细致,甚至对某部分肌肉群的摆放,某音高的位置应在什么点上,什么音高有什么走向,都有丝发般的描述。既有理论,又有图解。也不知这图解是如何从那位大歌唱家在实际演唱时录下来的(画下来的)。真是理论完善,图解明晰,很有生理学、解剖学、医学等等的科学依据。在讲到要如何才能学到它,掌握它时,则提出的要求不外乎是:不要太前,不要太后,不要太挤,不要太撑,不要太紧,不要太松……要恰到好处,怎样才能做到恰到好处呢?回答是:“长期艰苦的磨练。”于是就练出了这个“艰苦的习惯”。

我有时也跟着试学几招方法,但总觉得自己很笨,总也找不到图上指的肌肉群在我身上什么地方,我感觉不到它,更无法将肌肉群按要求摆放。唱起来,我就不明白我的声音在什么位置上发响,是什么走向,我无法驾驭位置、走向等等,更无法做到恰到好处。不做还好,一做就浑身上下,由里到外的紧张、不自在、扭曲、歪斜……。何谈兴奋与情感?

这种心理,给训练与演唱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我也曾有过。冷静想一想,这“特定的状态、特定的情感,发出特定的声音”和“兴奋的状态、真挚的感情,发出美妙动人的声音”本来是浅显易明的道理,是生活中随处可以证实的道理,为什么不敢明确提出来?恐怕也是这“心理障碍”的影响,总以为歌唱不至于如此浅显易明吧!

当思想上真正明确之后,演唱与教学就会有明显的改善。祝愿大家,克服心理障碍,破除神秘感,从生活实际出发,尽情动人地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