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语文知识小丛书)
13233200000016

第16章 古代礼俗知识(1)

【礼俗】即礼仪习俗。礼俗乃社会上层建筑,它是与社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奴隶社会有奴隶社会的礼俗,封建社会也有封建社会的礼俗。统治阶级所提倡的礼俗,都是为巩固其统治、维护其利益服务的。古汉语中所讲的礼俗,主要是上古时期的礼俗。礼俗包括阶级、阶层、冠礼、婚姻、丧葬等诸方面。

【世袭】即指世代继承先人的帝位、爵位和领地等。原始社会尧传舜、舜传禹的传贤制度叫“禅让”。夏禹不传贤而传子,帝位开始世袭。由此原始公社制即瓦解。商代王位的继承是兄终弟及,无弟然后传子。周代王位由嫡长子世袭,余子则分封为诸侯(也有异姓功臣封为诸侯)。诸侯的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余子分封为卿大夫。诸侯受封国于天子,卿大夫受采邑于诸侯。自周代起,整个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王位都是沿用世袭制度,传嫡长子。

【君】原指古代各级据有土地的统治者,天子、诸侯、卿、大夫皆可称“君”。后来专指封建社会的皇帝。如《隆中对》:“智明之士,思得明君。”又,上古时“君”还专指封号,如战国时的孟尝君、春申君、信陵君、平原君等。另外,“君”还是对男子的敬称,可下称上、上称下或平辈互称,也可妻称夫。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孔雀东南飞》:“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臣】最初指男奴隶,跟女奴隶“妾”相对。如《尚书·费誓》:“臣妾逋(bū)逃。”《孔传》:“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后来,臣成为君主时代官吏与百姓的统称。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另外,“臣”还表示谦卑的自称。如《公输》:“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士】在商、西周、春秋时,是指最低级的贵族阶层。周代诸侯受封国于天子,卿大夫受采邑于诸侯,卿大夫下面即是“士”,士受禄田于卿大夫。周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卿大夫有家。家是卿大夫统治的区域,担任家的官职的通常是士,称之为家臣。春秋以前士是武士,有义务执戈以卫社稷;春秋末期以后士是文士,士逐渐成了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

【质剂】在奴隶社会,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可以像牛马、兵器、珍异一样自由买卖。买卖成交后要订立合同,这种合同即称为“质剂”。人民、牛马的合同叫“质”;兵器、珍异的合同叫“剂”。见《周礼·地官·质人》记:“质人掌成市之货贿:人民、牛马、兵器、珍异。凡卖儥者,质剂焉。”

【百工】古代指各种手工艺工匠。如《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另,“百工”又指官的总称,即“百官”。如《尚书·尧典》:“允厘百工,庶绩咸熙。”此外,百工还指主管营建制造等事的官。掌管营造城郭、都邑、宗庙、宫室、器械等。

【百姓】在古代是对贵族的总称。商代的奴隶主是贵族,总称为“百姓”,商王是贵族的最高代表,自称为“余(一作“予”)一人”,周代仍有此称号。如《论语·尧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战国以后,“百姓”成了平民的通称,与“民”为同义词。如《孟子·滕文公上》:“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黎民】即平民,是“众民”之意。一说“黎”通“骊”,黑色。“黎民”因黑发而名。如《孟子·梁惠王上》:“黎民不饥不寒。”

【黔首】战国时秦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呼。黔,黑色。“黔首”犹言黑头。传说秦尚黑色,当时平民都用黑布包头,故称“黔首”。

【布衣】即“平民”。古时富人穿丝,平民穿麻布,故称“布衣”。如《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庶人】又名“庶民”。是西周以后对事农者的称谓。西周时庶人虽然还是用来封赐的对象,但其身份比奴隶高。春秋时,庶人的地位在士以下,工商奴隶之上。秦汉以后,则泛指没有官职的一般平民。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叫“冠礼”。举行冠礼的年龄,《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岁,《荀子·大略》和《仪礼·士冠礼》说十九岁而冠。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有“已冠”、“未冠”、“弱冠”的说法。

【笄(jī)礼】古代贵族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后结发加笄(在头顶上盘成发髻,用簪子插住。笄,簪子),表示已成人,可结婚。古籍上所讲“笄年”、“及笄”和“字人”即指女子已成年许嫁。

【六礼】古时婚姻的六道手续,即纳采(向女家送礼求亲)、问名(向女家问清女子名字与生辰)、纳吉(卜得吉兆后到女家报喜、送礼、订婚)、纳征(订婚后向女家送较重的聘礼,也叫纳币)、请期(选定完婚吉日,向女家征求同意)、迎亲(新郎到女家迎娶)。另外,古代的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也合称“六礼”,异于婚制六礼。

【嫁娶】“嫁”指女子出嫁;“娶”指男子娶妇。《白虎通》载:“嫁者,家也。”“娶者,取也。”“嫁”意味着女子有家,“娶”表示男方把女子取到家中。从嫁娶两字可以看出旧时男尊女卑的观念。

【室家】一作“家室”,指夫妻。《白虎通》记:“嫁者,家也。”即出嫁女子以男为家。《礼记·曲礼上》记:“三十曰壮,有室。”郑玄注:“有室,有妻也。”又如《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孔颖达疏:“室家谓夫妇也。”

【归】古代女子出嫁叫“归”。《说文》:“归,女嫁也。”如《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文定】旧时订婚称“文定”。如《诗经·大雅·大明》:“文定厥祥,亲迎于渭。”朱熹传:“文,礼;祥,吉也。言卜得吉而以纳币之礼定其祥也。”旧说周文王卜得吉兆纳征订婚后,亲迎太姒(sì)到渭滨。后世因此以“文定”代指订婚。

【合卺(jǐn)】把一个瓠分成两个瓢叫“卺”,举行结婚仪式时,新郎新娘各执一瓢而酳(yìn亦读xìn用酒漱口),叫“合卺”。因此,后世以“合卺”为结婚的代称。

【青庐】古时举行婚礼,新婚夫妇要进青庐交拜。“青庐”即用青布搭成的帐篷。如《孔雀东南飞》:“其曰牛马嘶,新妇入青庐。”段成式《酉阳杂俎·礼异》记:“北朝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于此交拜。”

【嫡(dí)】春秋时代,诸侯娶正妻,叫“嫡夫人”,或称“嫡”。后来在封建社会中称正妻为“嫡”。正妻生的子女叫“嫡生”,生的儿子叫“嫡子”,子女称父之正妻为“嫡母”。

【媵(yìng)】春秋时代,女方跟嫡夫人随嫁的姪(侄女)、娣(妹妹),此外,还有两个和女方同姓的国家送女儿陪嫁,也各以姪、娣相从,这些随嫁、陪嫁者统称为“媵”。战国时此制即废除了。

【妾】古时贵族娶的“小妻”叫“妾”。这是一夫多妻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妾被认为是卑贱的,故叫“贱妾”,是嬖(bì指婢妾)人。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另外,妾又是旧时妇女自称的谦词。如《乐羊子妻》:“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又,“妾”在古时是女奴隶。

【姬(jī)】又称“姬人”、“姬妾”、“姬侍”,即“妾”。另外,“姬”又用来指美女。在汉代还指宫中女官。

【殓(1iàn)】为尸体穿衣下棺叫“殓”,又作“敛”。人死之后,先给尸体洗头洗身,然后入殓。给尸体裹上衣衾叫“小殓”;把尸体装进棺材叫“大殓”。入殓时给死者口中放入米或珠玉叫“含(也作琀)殓”。

【殡(bìn)】殓而未葬叫“殡”。《北史·高丽传》记:“死者殡在屋内,经三年,择吉日而葬。”后世出丧也叫殡,即出殡、送殡,是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去。

【执绋(fú)】又叫“执引”。古时送葬的亲友要帮助拉灵车,叫执绋。绋,拉柩车的绳子。如《礼记·曲礼上》:“助葬必执绋。”又如《礼记·檀弓下》:“吊于葬者必执引。”后来,“执绋”成了送葬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