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庄子的智慧(中外大智慧丛书)
13230900000083

第83章 如何去辨识人

【原文】

人有八疵,事有四患,不可不察也。

——《庄子·渔父》

【译文】

人有八种毛病,事情有四种祸患,不可不细心分辨啊。

【解读】

去干自己份外的事情,称作摁(包揽);不管有没有人听也唠唠叨叨,称作佞;迎合对方,顺应话意,称作谄;一味地巴结奉承,称作谀;当面不说,背后乱说,称作谗;离间故交,挑拨亲友,称作贼;称誉伪诈,败坏他人,称作慝;不择手段,暗暗攫取合于己意的东西,称作险。以上是庄子所说的八种毛病。

庄子认为,有这八种毛病的人,对外会迷乱他人,对内会伤害到自身。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不和他们交往,圣明的君主也不会用他们为臣子。

随意变更常规常态,沽名钓誉,叫作贪得无厌;自恃聪明,专行独断,侵害他人,刚愎自用,叫作利欲薰心;知过不改,听到劝说却越错越多,叫作犟头犟脑;跟自己相同就认可,跟自己不同即使是好的也认为不好,叫作自负矜夸。以上是庄子所说的四种祸患。

庄子认为,对于这四种祸患,同样需要防备。(原文见《庄子·渔父》)

世间万事,都是假象在前,让愚痴的人紧紧跟随它,尽显出低俗、平庸;真相往往姗姗来迟,这样,让愚者无法忍耐下去,失去判断所必需的细心辨别、容易匆匆地下结论。

所以庄子提醒我们,人有八种毛病,事情有四种祸患,一定要细心分辨。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识人。

《资治通鉴·周纪》里面提出了从不同的人生境遇识人的方法:“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不取。”这是说,通过观察对方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可以发现他的品质。

正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所以生活中,我们要有识别各种各样人的本领,至少可以自保。

(1)识别小人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和人和睦相处,但不盲从苟同。了解、识别小人的办法有七种:

① 通过一些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的事情来了解他的立场;

② 追根究底地进行追问来了解他应变、答辩能力;

③ 通过询问一些知识来了解他的学识;

④ 在危难情况和灾祸来临之时了解他的胆量和勇气;

⑤ 看他醉酒之后的形态来了解他的修养;

⑥ 给予他得到额外财物的机会,以观察他是否廉洁;

⑦ 嘱托他办事,以观察他是否守信用。

(2)识别不怀好意的人

这里指的是那些对我们不怀好意、想让我们丢脸的人。这些人往往不怀好意,喜欢利用各种可乘之机,搜肠刮肚,想方设法,以让别人丢脸为快。对待这种人,我们就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让他们丢更多的脸,在此基础上来增加自己的面子。

晏子是齐国的大夫,有一次他出使楚国,楚王和他的左右想要羞辱他一番,就故意拉晏子站在前庭说话。

正说着,武士押着一个人在楚王面前经过,楚王问道:“绑的是什么人?”武士回答说:“是齐国人。”楚王瞅了一眼晏子,挑衅说:“齐国人生来就是盗贼吧?”

晏子针锋相对,回答说:“大王,江南有橘树,把它移栽到江北,就变成了枳树,之所以如此,那是随着地方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当今的齐国人,在齐国不偷不盗,很守本分。而他到了楚国就胡作非为,大偷特偷起来,我想这大概是楚国的恶习熏染的吧。”

楚王听后无言以对,只好说:“晏子果然是贤人,贤人不可以戏侮;戏侮不成,反倒自讨没趣。”

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对付那些妄图使我们的丢脸、使我们难堪的情况。因为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伤害性,运用的时机不对就会给对方造成很大的伤害。并且我们在让对方丢脸时,还要顺着对方使我们丢脸的路径去引导他,这样效果才最好。

(3)识别逢场作戏的人

隋文帝的儿子、晋王杨广是逢场作戏的代表人物。平时他只与萧妃同居。别的臣妾有孕却是不准生育。皇后因此多次称赞杨广贤明。对掌有实权的大臣,杨广都倾心相结交。皇上和皇后多次委派身边的人来到杨广住处,杨广和萧妃不论他们贵贱,都要出门迎接,给他们准备饭菜,临别又以厚礼相送。上下无不称赞他仁孝。隋文帝与皇后来到杨广府第看望,杨广把美女全都隐蔽到别的地方,只留下一些年纪大的、长相丑陋的服侍。他的衣服上也不带花纹;屋里的帘幕一律改成素净的丝绸。杨广还故意弄断乐器之弦,不让拂去上边的灰尘。隋文帝见到这些,就以为他不好声色。回宫以后,隋文帝又把这件事告诉左右侍臣,言语之中十分高兴。于是侍臣们也都趁机向皇上表示祝贺。

像杨广这样表面上做一套、心中想的另外一套,以假仁假义演给别人看,内心却潜伏着更大的图谋——这就是“矫情”加上“饰诈”了。

杨广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隋文帝早已立了太子杨勇,而杨广心有觊觎。他知道明目张胆地跳出来反对杨勇,只会增加父亲对他的怀疑与不满;所以,他把自己乔装打扮成一个仁义君子,终于博得皇帝老子的欢心。

妙就妙在杨广的矫情饰诈不单单是做给父亲一个人看的。他用小恩小惠收买通了母后的婢仆,让他(她)们去送出种种好的口碑,而终于是口碑甚佳。说来也可怜,他装寒酸、装穷、装傻。皇帝老子自然知道这不是因为穷得揭不开锅,而是人品好的一种表现呀!

是真是假,还得看杨广的全部态度与行为。杨广说服丞相的弟弟杨素,杨素再去通过皇后之口向皇上吹风,说杨广如何之好。杨广还贿赂隋文帝左右侍从共同馋言太子杨勇,很快就陷杨勇于犯罪。

双管齐下,隋文帝最终了废太子杨勇,立杨广为太子,杨广得偿所愿。这就是矫情饰诈,以藏其奸。

逢场作戏是古往今来一切大奸人、大滑头惯用的伎俩。这样装样子没有厚脸皮的功夫是不行的。脸不红,心不跳,大模大样,煞有介事,才能蒙得住人。这对于有些人来说已经轻车熟路、家常便饭了,信手拈来,毫不费力。

逢场作戏,不但可以掩饰自己的奸诈,在人前换来面子。而且还可以在危机中自保,用以麻痹比自己凶恶的对手,这就需要脸皮够厚,不惜丢面子了。

(4)识别耍小聪明的人

好算计人的小人,都以为自己聪明、妙算。他们既要整人,又不便明言。这种人设的计见不得人,是奸计;奸计不得人心,人神共愤,他们自己虽精心谋划,却未免心虚。

(5)揭穿虚伪迎合的人

有些狡诈的人没完没了地在领导面前表示自己是“愚忠”,他会不分是非黑白、死心塌地紧跟领导。许多领导对这种人的真伪难以鉴别。其实,越是这种自称“愚忠”的人才越不忠诚,越应该警惕。

三国时期,刘晔曾经做过魏王曹睿的侍中。他言谈举止都迎合曹睿,深受曹睿重用。有人对曹睿说:刘晔表面看来对您好,但讲话不尽忠诚,只是善于窥探陛下的心意,故意迎合罢了。陛下如果不相信,可以用与心意相反的意见问他,他的回答如果和陛下说法相反,那刘晔的心意就与陛下相合。如果每次问话结果都一样,他是什么样的人,你就很清楚了。曹睿按照那人说的这一方法去试,果然测出真相了。

所有领导都希望下属对自己忠诚,但这种忠诚应该是一种真实的真诚,而不是一种虚伪的迎合。但如何识破假象,这往往是一难题。魏王曹睿的这个办法,虽然比不上唐太宗对下属的推心置腹,倒也不失为一种识破下属谎言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