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庄子的智慧(中外大智慧丛书)
13230900000069

第69章 多交友,少树敌

【原文】

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

——《庄子·缮性》

【译文】

端正自我的态度,而且敛藏自己的德行。也就不会冒犯其他的人,否则万物必将失去原来的本性。

【解读】

不管一个人的德行有多高,都应该做到有所收敛,而不去特意的冒犯别人,这样才能做好自己,广结他人。人生的过程就是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往,并使人们享受事业的成功和生活中的快乐。

俗话说得好:“寡助之人难成大业,单枪匹马难闯天下。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人生成功的要诀就在于不仅要靠关系,而且还要广交天下的朋友,给自己织成庞大的人脉网络。要知道“朋友多了路好走”,各路的朋友皆能在你的人生中派上用场。

战国时的四大公子——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都是广结天下豪杰之士,即使是鸡鸣狗盗之徒,他们也决不嫌弃,一样地向他们敞开大门。这样,才使得他们的麾下人才众多,各具才能,这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人际交往的过程是个反复的过程,不是“一锤子的买卖”。只有长久交往的朋友,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才能在你有所需要时“招之即来”。在人际关系上,若使用投机则无异于骗子的行为,必将自食其果。

乐于结交各类型的朋友。无论在何时、何地、何人,只要他想主动的来结识你,你都应该马上做出友善的回应,向对方展示出你的真诚和友善。千万要记住,多一个朋友就等于给自己多了一条选择的道路,多善待一个希望结识你的人,你就多积累了一份人脉,因此就可以在你的事业中多得到一次良机。

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朋友圈,在人生的道路上行走,也离不开朋友的关心、帮助和鼓励。与朋友处好关系,大家同舟共济,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大道变得坦荡而宽敞。“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人们都愿意多交朋友,这是有一定的道理在里面的。

海格里斯是希腊神话中一位大英雄。一天他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行走,发现脚边有个类似袋子的东西很碍脚,海格里斯踩了那袋子一脚,谁知袋子不但没有被踩破,反而变得膨胀起来,加倍地扩大着。海格里斯恼羞成怒,操起一根碗口粗的木棒砸它,那东西竟然膨胀到把路都给堵死了。

正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从山中走出一位圣人,对海格里斯说:“朋友,快别动它了,忘了它,离它远去吧!它是仇恨袋,你不侵犯它,它便小如当初,如果你一再的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挡住你的去路,与你敌对到底的!”

那么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少树敌呢?

(1)以和为贵

“和”是一种来自儒家学说的思想。《论语·学而》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说的就是运用礼义教化可使各种的关系达到和谐而统一。“和”,一个再通俗不过的字,人们似乎根本不需要去产生联想就可说出与“和”有关的缤纷意象:和平、和谐、和睦、平和、和合、醇和、和气……在这个纷纭的世界里,少不了一派祥“和”的景象,这些都绝对是中国所特有的,而且绝对是东西方文化相区别最本质的标记。

“和”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境界。历经五千多年的发展而代代相传,“和”已经深入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和”(和而不同)、“合”(天人合一)成为了中国几千年的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一种人文精神,它纵贯于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当中,积淀于各个时代的各家各派的思想之中,因此,“和”表现着中国思想文化的首要价值和精髓,也是中国思想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完善、最富生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2)不要互相揭短

《韩非子·说难》中有云:“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撄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之者能无撄人主之鳞,则几矣。”说的是龙在温驯的时候,人可以骑在它的背上,但如果你去摸它咽喉下直径一尺左右逆生的鳞,那它必定会吃掉你。如同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对方的短处就是逆鳞,你若紧紧抓住对方的短处不放,加以苛责,必然会令对方感到尴尬,那么你就应当小心了,总有一天会有一支暗箭射向你。因此,即使在应该指责对方的情况下,也不要去揭露对方的短处,为其留一点退路,也是为己方便。

(3)得理也要饶人

我们往往是“得理不饶人”,虽然这让你吹起了胜利的号角,但这却是进行下次争斗的前奏。“得理不饶人”既伤了对方,有时也连带伤了他的家人,甚至还影响你美好的印象。

“无理寸步难行,有理走遍天下”,其实“有理”与“无理”之间仅有一步之遥。

“得理不饶人”,不仅让自己变得没有了人情味,即使有理也会变得无理。用这种方式处世的人,当然不可能有好的人缘。何况,你得理时不饶人,以后有机会别人也不会轻易放过你。“得理不饶人”让对方走投无路,很有可能会激起对方的“求生”意志,从而“不择手段”,这将给你自己带来严重的伤害。给对方留有余地,见好就收,结果就不同了。由此可见,得理不饶人既害人,最终也害己。“冤家宜解不宜结”,一个懂得宽容别人的过错而不记仇的人,即使是“仇人”也会良心发现,反过来对你以诚相报。这样,你就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就会在生活中少有羁绊,无负重感地轻装上阵。

(4)让一让,天地阔

茫茫人海之中,人与人相处难免会产生点误会和摩擦。如果不注意,有了仇恨的念头时,仇恨袋便会悄悄地成长,最终会堵塞你通往成功的道路。所以一定要记着在自己的仇恨袋里多装一些宽容,那样你遇事就会多了几分机遇,少一些烦恼。

张宰相与叶侍郎家一墙之隔,叶家建房时占了张家的墙,为此事张夫人写信到京城。张宰相阅后回信道:“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夫人接此信后,心生愧意,立即令家丁将自家的墙后退三尺。叶侍郎家见此情景,也感惭愧,跟着把院墙也后移了三尺。这样一来,张、叶两家院墙之间就多出了一条六尺多的巷道。

人与人相处,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抱有一颗宽容的心,古人都能做到“让一让,三尺巷”,如今我们更要珍惜以和为贵,切不可“得理不饶人”,更不能“无理搅三分”。否则,你只会处处树敌,树敌多了,就形成了一堵墙,严严地堵住了你前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