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庄子的智慧(中外大智慧丛书)
13230900000059

第59章 学会适时低头

【原文】

忠谏不听,蹲循勿争。

——《庄子·至乐》

【译文】

忠诚的劝谏如果不被接纳的话,那就退让到一旁而不再去争谏。

【解读】

身居大臣的位置,当自己的忠谏不被采纳时,千万不要据理力争,那样的话很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每个人都有自身软弱的一面,当目前的力量暂时不足以使对方慑服的情况下,就应该适时的低一下头,然后再去争取。

从社会现实来看,众生平等,做人不卑不亢是最好。但是,这并不等于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保持趾高气扬的姿态。

人的生命过程就是在不断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的矛盾中度过的。要处理好这些关系,如果不懂得低头,而是任由天马行空、一意孤行,其结果不是“碰壁”,就是“触网”,自己也肯定不会心情舒畅的。

要想把头抬得更高,就要学会适时的低头,就要懂得妥协;聪明人的做法不是要“你死我活,你卑我尊”,而是要实现“双赢、多赢”的结果。如果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视天下人为无物,只会唱“独角戏”,即使你的本事再大,充其量也只能算个莽夫,给别人垫背。

在这一点上刘邦就做得最好,鸿门宴中,刘邦深知处境对自己不利,清楚地体会到了“人在屋檐下”的滋味,所以从宴会的开始到结束,他都一直低着头行事,始终把自己的身份贬得极低而把项羽抬得很高,称他为大王,又称赞他大仁大义,在项羽的内心里已渐渐地对这位“臣子”产生了同情和怜惜之心,从而放松了对刘邦的警惕。这样,刘邦终于赢得了逃脱的时机,为以后打败项羽、兴建汉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弱者来说,“人在屋檐下,一定要低头”,这也是毋庸置疑的真理,那么对于强者来说有没有必要在屋檐下时也一定要低头呢?

无论你是强者还是弱者,既然你处在了别人的屋檐下,此时你都是客人而不是主人,这里所说的“屋檐”也就是别人的势力范围,处在别人的势力范围内,你稍有抬头,便有被碰撞的危险,随时都会面临着别人挑剔的眼光,随时都有被排挤、打击,甚至被消灭掉的危险,强出头和强抬头都是没有出路的。

当然,如果你是一名强者,而且是实力远远超过了对方,这时一旦进入对方的势力范围内,可能会碍于“面子”而不愿低头。其实,你的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个错误,人具有本能地排斥“非我族”的本性,他们表面上会因为害怕你的威力而表现得唯唯诺诺,但内心深处,早已产生了不良的抵触情绪,这对你以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试想,难道你能保证你永远是强者吗?所以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给对方以“礼”,这样,你既不失体面,又使对方觉得你有风度。

假如对方也是一位与你实力相当的同伴时,你更要谨慎行事,切不可有丝毫的马虎和麻痹,若此时这种的关系处理得不好,很有可能会激怒对方,而使他成为你的“敌人’或潜在的竞争对手。不可激怒对方,也千万不能伤害对方的自尊心。这时,你最好的办法就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主动提出和他合作,承蒙对方多多关照。你首先满足了他的自尊心,给了他面子,又给了他物质利益。为了共同的长远利益,他不会置你于背后而不管的。

总之,不论是强者还是弱者,在别人的屋檐下时,一定要学会低头,主动地与对方保持良好的合作和默契关系,而不能表现出丝毫的无奈和勉强,也不能依靠别人的提醒才去低头。

这样做会有以下好处:

①不会因为自己不情愿低头而被碰得“头破血流’。无论你承认不承认它,屋檐都是客观存在的,阻力同样也客观存在。

②消除了对方的警戒心。

③取得对方心理的认可,自然可以得到对方的配合,最后的结果是“双赢”,双方都皆大欢喜。

人生在世,对于外界给予的压力,要尽可能地选择承受,在承受不住的时候,不妨弯曲一下自己,就像雪松那样暂时退让一步,这样才不会被压垮;就像小草那样,灵活地拐个弯,才不会被恶劣的环境所扼杀掉生命。

一时的低头并不是妥协,而是战胜困难的一种理智的忍让;低头也并不代表倒下,而是为了更好、更坚定地站立起来;低头也不是毁灭,而是为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境界,是为了能够笑到最后的灿烂的脸庞。学会低头,也就学会了用更高的智慧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也就是说,当自己处在一个十分不利的境域时,不要再考虑自己能赢得多少,重要的是自己能在这个环境中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