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庄子的智慧(中外大智慧丛书)
13230900000043

第43章 君子之交

【原文】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庄子·山木》

【译文】

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的清净淡泊,而小人之间的交往却像饴糖一样甘甜。君子之交虽然淡泊,但精神世界亲密无间;小人之交虽然甘甜,却往往心口不一、不可避免的决裂。那些无缘无故相合的也就无缘无故地分离。

【解读】

有人说:友情如酒。

小人之交像椰花酒。味浓、气重,一时失察喝了它,醉得一塌糊涂,吐得五颜六色。次日醒来,总在头痛欲裂的狼狈境况之下,怅然地生出悔不当初的感觉。

君子之交像米酒。味淡淡的,似乎有又好像没有。这种酒不醉人,也不腻人。它不会让你上瘾,你也绝对不会因为它而疯狂。可是,你会在一个微风轻拂、花香袭人的下午,不经意间想起它。倒一盅米酒,配一碟花生,你便可以度过一段闲适愉快的时光。在凄风苦雨的夜晚,喝一盅,他也可以挡住汹汹涌来的愁绪。然而庄子把友情说得更直接,分得更清楚:“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认为君子之交应该像水,清澈见底,不存在任何私心杂念。

水在中国哲学世界里是重要的象征元素,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易性第八》)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水,以其独特的形体给予人无限的想象和引申。水没有自己的形状却能够随万物赋流形,它能滋润万物却不求索取。

君子之间的交往就应该像水一样,清净淡泊,彼此无争。因为无争,所以才能够长久,时间越久,感情越深。

相传在唐朝贞观年间,薛仁贵在没有得志之前,与妻子住在一个破窑洞中,穿衣食物都没有着落,全都依靠王茂生夫妇经常接济。

后来,薛仁贵从军,在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东征的时候,因平辽功劳特别大被封为“平辽王”。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前来王府送礼祝贺的文武大臣络绎不绝,可薛仁贵都婉言谢绝了。他惟一收下了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来的“美酒两坛”。

一打开酒坛的时候,负责启封的执事官吓得面如土色,因为坛中装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启禀王爷,这个人这么大胆,竟敢戏弄王爷,请王爷重重地惩罚他!”

没想到,薛仁贵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命令执事官取来大碗,当众饮下三大碗王茂生送来的清水。

在场的文武百官对他的举动感到百思不得其解,喝完三大碗清水之后,薛仁贵说:“我过去落难之时,全靠王兄弟夫妇经常资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荣华富贵。现在我美酒不沾,厚礼不收,却偏偏要收下他送来的清水。因为我知道王兄弟贫寒,送清水也是他一番美意,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

王茂生给薛仁贵送水,可以说是寓意深刻,薛仁贵封王封爵从此显达,会有很多的人巴结逢迎,这时候,薛仁贵最需要分清谁是真正的朋友,谁只是趋炎附势的小人。故而,王茂生借水提醒薛仁贵时刻谨记:君子之交淡如水!

君子之交淡如水,就如同清风徐徐、明月朗朗,清远而无瑕。君子之交淡如水,不仅是对自然法则的尊重,更是对自己、对他人的尊重,是一种顺从自然,没有功利心和欲望,没有利害功用之说。

君子之交淡如水。这份淡淡的友谊,也许会因为阻隔千里而彼此难以谋面,也许两人会在相隔多年之后不再联系,也许一生难以相见,但总有一份真诚和情意留在心底。不需要刻意保持长久,也不需要刻意去表现,但总是彼此记挂,在心底也为彼此留出了永恒的空间,这就足够了。

《列子·汤问》、《吕氏春秋·本味》都记载过一段俞伯牙摔琴酬知音的故事,它把君子之交淡如水这个说法阐述得淋漓尽致。这段故事讲的是: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擅长弹琴,有个叫钟子期的擅长听音辨意。

有一次,伯牙来到大山的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他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突然心里感到寂寞忧伤,于是就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奏起来。

就在这个时候,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他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的对他的琴声发出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钟子期的赞语,马上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每弹奏一支琴曲,钟子期总能完全讲出它的意境和情趣,这让伯牙感到惊喜异常。

二人于是结为知交,并约好第二年再次相会论琴。

可是第二年伯牙按照约定来和钟子期相会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来表达,于是他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

他们之间这种平淡的交往是一份摒弃了金钱和地位的友情,他们不在意彼此的身份地位、家世本领,只在乎彼此心灵上的共鸣。君子之交几千年来一直在向我们传达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