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庄子的智慧(中外大智慧丛书)
13230900000021

第21章 任他风起云涌,我自波澜不惊

【原文】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

——《庄子·养生主》

【译文】

安分守己,顺从自然的变化,哀伤和欢乐便都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人们称这为自然的解脱,好像解除倒悬之苦一样。

【解读】

我们处在这样一个世界:车水马龙、霓虹闪烁、香车美女、别墅洋楼、鱼翅燕窝、鲍鱼熊掌……在这样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面对这充满诱惑的一切,人们不由自主地浮躁起来。好像我们什么都想得到,似乎这些在我们心中是最美的。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心灵安静下来,还它一份美丽。

可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夏日炎炎,禅院的草地被晒得枯黄了一大片。“快撒些草籽吧,好难看啊!”徒弟说。“等天凉了,”师傅挥挥手,“随时。”

中秋的时候师傅买了一大包草籽,让徒弟去草地播种。秋风突起,草籽飘舞,“不好,许多草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没关系,被吹走的多半中空,落下来也不会发芽,”师傅说,“随性。”

撒完草籽,有几只小鸟飞过来啄食,小和尚又急了。“没关系,草籽本来就多买了很多,它吃不完,”师傅继续翻着经书,“随遇。”

半夜下了一场大雨,徒弟冲进禅房:“这下完了,草籽被冲走了。”“没关系,草籽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傅正在打坐,眼皮抬都没抬,“随缘。”

半个多月过去了,光秃秃的禅院里,地上长出了青苗。一些没有播种的院角也泛出绿意,徒弟高兴得直拍手。师傅站在禅房门前,点点头:“随喜。”

在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徒弟的心态是浮躁的,常常被事物的表面所左右,而师傅的平常心看似随意,其实却是洞察了世间万事玄机后的豁然开朗。

其实,真正能够影响我们的不是事物自身,而是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我们抱着“平和沉静,脚踏实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正确态度对待事物。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曾经写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优,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欤?其必 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成历代仁人志士崇高忧乐观的精辟概括。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一句,顺其自然的来处理忧喜这对矛盾关系,达到了“难得糊涂”的境界。

范仲淹做《岳阳楼记》,一是为纪念重修岳阳楼,更为劝老朋友滕子京。滕子京当年作为改革派人物受诬被贬到岳州,心中愤愤不平。范仲淹便借记岳阳楼,而把规劝之词和自己的处世态度自然艺术地表达出来。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说人的忧喜情绪不因客观景物美好而高兴,也不因个人境遇不佳而感到忧伤,应该顺其自然,豁然、超然的面对。

一般人很难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人总是有情有欲、不可能受客观外界干扰而无动于衷,也不可能因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麻木不仁。只是要在客观外界向自己压迫而来的时候,能够坦然相对,洒脱些,想开点,就能看得更远。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是随心所欲,跟着感觉走,不是想怎样就怎样,无拘无束没有节制,而是要懂得掌握一个“度”。凡事都要有个限度和分寸,过了那个“度”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追求自由人性和放纵自我之间只是一步之隔、一念之差。忧忿过度会导致对现实不满,进而伤害他人,损害社会公德;乐极生悲,无限制地“享受生活”,就会堕落;就算不会堕落,也不是好的养生之道,过于悲伤和欢喜都有害于人的身心健康。

喜也好,忧也罢,有时在客观环境不发生变化,或在变化比较小的情况下,就得靠主观来进行调节。努力减少忧虑,多寻找一点快乐,把目光放远些,不要为眼前的境遇所困扰所压倒;不要被蝇头小利所诱惑、所腐蚀,做一股“浅浅水”,让它“长长流,来无尽,去无休”。

人生短暂,和浩瀚的历史长河相比,尘世间的一切恩恩怨怨、功名利禄皆为短暂的一瞬。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大可不必太在意人生历程的潮涨潮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要悟透了这里面的道理,就会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