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庄子的智慧(中外大智慧丛书)
13230900000002

第2章 不妨把眼光放远一点

【原文】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逍遥游》

【译文】

天空中展现出来的那种青苍苍的样子,难道就是是它原本真正的颜色吗?亦或是因为它与我们的距离太过遥远,使我们不可以从根本上看清它的本来面目呢?即使是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往下面看去,它也会和我们从下往上看一样,失去对事物的本原的认知。

【解读】

在庄子的言论和思想中,其实有很多是带有非常浓厚的辩证色彩的。看天,人的定点在地上;看地,鹏的定点在天上。互为定点的两个观察者,所观察到的结果是一样的,那就是都无法看透对方所在的背景。庄子是一个谦卑的不可知论者。他的结论是:天地很大,我们根本就不可能知其所以然。当我们自认为明白一点道理就以为很了不起时,还有一个相对于我们的观察者在另外一个方向上,在更高的位置,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当然,他的视野与真理还是相距甚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以简单的认定我们自己什么都知道了。

其实这些就印证了我们平时常说的一个道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这是个听起来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但总有一些人把自己圈定在有限的范围内,坐井观天。比如,一个一辈子研究蒲松龄的人,认为《聊斋志异》是天下最伟大的著作——可惜还不被人所了解;在一个老中医看来,中医都是“治根”的,是“釜底抽薪”,而西医都是“治标”的,是“扬汤止沸”;所有的任课老师都要讲“绪论”,在讲解“绪论”的时候,每一个任课老师大都要把自己所讲述的课程说成是“最重要的”。

用禅理解释这种现象是最为贴切的。古时禅师说禅:“一个人觉得‘山即山,水即水’,但等他有所省悟,他就会觉得‘山非山,水非水’,待他终于彻底大悟,他又会觉得‘山即山,水即水’。”但这时,他的境界已经不同于以往。这时的山依旧是山,但已不复为以往之山;这时的水依然是水,但已不复为以往之水。如果一个人总是停留在第一个境界,那就是短视,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天之苍苍”;如果进入第二层境界,那离真理的距离又近了一步,也就让庄子产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的怀疑;当然如果能够成功的到达第三层境界,那也就接近能够看到真理了。

其实在生活之中也是这样的。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到达了第一层境界,但是却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了,这就是短视。在一些国家的选举中能很清楚地看到这种问题的存在。有时候民众对参选者并不是非常了解,但是他们却往往把自己神圣的选票投给了那些有媒体肯定、还在大多数人中呼声最高的候选人。

然而,往往“短视”和“自大”却有如一对兄弟般同时出现。自大是什么?就是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总是带着有色眼镜,以偏概全,固执己见,以绝对的、片面的眼光看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视野狭窄,看不到别人的长处,看不到还有更多更有本事的人在其左右。但是往往真正有本事的人是躲在暗处观察事态的变化的,而且他们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

因此,有人就会说:“其实世界上身无分文的人并不是最贫穷的,没有远见的人才是最穷困潦倒的。”要想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只有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事情。

有一位哲学家来到一个建筑工地,他分别问三个正在砌墙的工人:“你在干什么?”第一个工人头也不抬地说:“我在砌砖。”第二个工人抬了抬头说:“我在砌一堵墙。”第三个工人则是热情洋溢、满怀憧憬地说:“我当然在建一座教堂!”

听完这样的回答,哲学家立刻就判断了这三个人的未来:第一个心中、眼中有砖,这点是值得肯定的,在他心中,一辈子能把砖砌好,就很不错了;第二个眼中有墙,心中有墙,好好干或许当一位工长、技术员;但是这第三位,一定会有大出息,因为他有“远见”,他心中有一座未来的殿堂。

只有有远见的人心中才会装着整个世界;相反,没有远见的人只看到眼前的、摸得着的东西,他们急功近利,只看到眼前的一点小小的好处,杀鸡取卵,结果不仅将原先得到的一点好处丧失掉,就算是自己的老本,也未必能全部的收回来。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非常穷困的穷人,一个富人见他可怜,就起了善心,想帮他致富。于是富人便送给他一头牛,并且嘱咐他一定要好好开荒,春天到来的时候撒上种子,等到了秋天就可以远离那个“穷”字了。

于是穷人便开始满怀希望的为摆脱穷困奋斗。可是没过几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饭,日子比过去还难。穷人就想,我不如把牛卖了,去买几只羊回来,先把一只杀掉吃了,剩下的还可以生小羊,等到长大了拿出去卖,这样可以赚更多的钱。

穷人照自己的计划实施了起来。不过当他吃了一只羊之后,小羊迟迟没有生下来,日子又艰难了,于是他忍不住又吃了一只。穷人想,这样下去可不得了,不如把羊卖了,买一些鸡回来,鸡生蛋的速度应该会快一些,而且鸡蛋可以立即就赚到钱,日子立刻可以好转。

穷人又开始按这样的计划实行。可是日子还是并没有任何改变,又变得艰难了,又忍不住杀鸡。当杀到只剩一只鸡时,穷人的理想彻底崩溃了。他想,看来致富是无望了,那我还不如把鸡卖了,打一壶酒,三杯下肚,万事不愁。

春天很快就来了,之前发善心的富人兴致勃勃地送来种子,赫然发现穷人正就着咸菜喝酒,牛早就没有了,剩下的就只是那一贫如洗的房子。

富人转身走了。当然只剩下穷人还一直穷着。

从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我们要尽量让自己看得全面些,看得长远些。识时务的人善于择势而为,因而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无论是从事政治、下海经商,亦或是在普普通通的家庭生活中,都是如此。

另外,在商业活动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庸者赚今天,智者赚明天”。也就是说如果希望有大的发展,一定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不能只盯着眼前的蝇头小利。清朝商人胡雪岩有这样一个信条:“如果你拥有一县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一县的生意;如果你拥有一省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一省的生意;如果你拥有天下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天下的生意。”只要把眼光放长远,眼界放准确,就一定能把握机遇,在经营中不走或少走弯路;把眼界放宽,就能在现在这种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中以小见大,把问题看得全面透彻;把眼界放高,就会永无止境的去追求,使你的事业更辉煌。

人生其实就如同下棋一样,平庸之辈往往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一两步,而高明的棋手却往往能看出后五六步甚至更多。只有遇事处处留心,比别人看得更远、更准的人,才能战无不胜,决胜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