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庄子的智慧(中外大智慧丛书)
13230900000014

第14章 不多言,不妄言

【原文】

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庄子·齐物论》

【译文】

有左有右,有序列有等别,有分解有辩驳,有竟比有相争,这些就是从没有无发展到有的八种界限。对于天地四方宇宙之外的事,圣人总是存而不论;即使对于宇宙之内的事,圣人虽然细加研究,却不随意评说。

【解读】

庄子向来都是主张少说话,他经常说话不在多而在精。这里,庄子更进一步地认为,多言不如多知,话能不说就不说,只要心里明白就可以了,不该说的话多说无益。正所谓:傻瓜的心在嘴里,聪明人的嘴在心里。

聪明人在应该说话的时候,一定会慷慨陈词;但是在不该说话的时候,他就一定会闭口不言。一个懂得讲究说话艺术的人,那他一定是一个懂得如何做人的人。

在各种场合,能言善辩的人,看起来似乎拥有一件强有力的武器,占尽一切便宜。但是,成功的人并非因为那一张嘴巴而成功。正如古语所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很多人的失败,往往就是因为那张不能控制的嘴巴。事实上,上天赐给你天才,但又没教你说话的技巧。说话的技巧和天才,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如果说天才是上天带来的特别的照顾,那么技巧就便是靠后天努力的结果了。

话说得太多意味着什么?一是思路不清,二是信心不足。一个思路不清晰的人,很难让人信任。当一个人就连自己的事情还没搞懂的时候,那他又如何帮助人家去做好事情呢?即使思路是清晰的,可是话说得太多,表明这个人的信心明显不足,而信心不足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说的东西其实并不像他所描述的那样好,他只是想尽力让人相信他的谎言。

一个说话随便的人,往往是没有责任心的。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多言不如多知,即使千言万语,也不及一件事实留下的印象那么深刻。我们绝对要少说话,尤其当有陌生人比我们有经验,或者有更了解的人在座时,因为如果话说多了,便是不打自招地露出了自己的弱点,也失去了一个获得智慧和经验的机会,说话要说得少而且说得好。因此,在我们人生中,有两种训练是不可少的,那就是沉默与优美而文雅的谈吐。如果我们不会机智的谈吐,又不会适时沉默,是很不幸的。我们经常因为说话而后悔,所以,当你对某一件事没有深刻的了解时,最好还是保持沉默!

少说话的人可以静静地思索,这样就能使自己说出来的话更为精彩、更有说服力。

说话其实也不容易,然而语言又恰恰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因此,要能达到双方沟通的效果,说话就必须有要领,否则就会有“做人难,难做人”之苦。那么,我们又将如何说话呢?

①言必契理。有的人见到老农,就说如何种植稻谷菜蔬;见到商人,就说出一套生意经;见到工人,就说各种工艺技巧。这表示说话能契合众生的根机。固然契机是非常必要的,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要言论能够合理,也就是说要契合道理。

②言可承领。这是说所有的言论,要让别人能接纳领会。如何让别人接受我们的言说呢?这是说对众生要慈悲,多说好话,不要吝于赞美。此外,即使说好话也要能适时适地、简洁、透彻、明瞭 ,让别人心生欢喜而接受我们的美言。否则,即使有好话也不能使人承意领受,那岂不可惜?

③言则有信。如果一个人言而无信,那么他将如何立身?所以,说话要有信用。我们一生说话如果能做到童叟无欺,不虚伪,不做作,能让人相信我们的言说,那么人格也必为人所肯定。

④言无可讥。这就是说,我们所说的话一定要圆融,面面俱到,让人无懈可击。要慎言,不可强以为知而随意发言,让人有讥讽的口实。什么话可让大家接受、欢喜而不讥评呢?说出的言论一定要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的言论,这样就能不为人所讥讽。

除此之外,如果你能做到下面这样,那么我想你就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了。

有大事,要清楚地说;有小事,要幽默地说;有急事,要慢慢地说;有没把握的事,要谨慎地说;有没见证的事,不要胡说;对于自己做不到的事,就别乱说;对于伤害别人的事,一定不能说;对于自己讨厌的事,要对事不对人地说;对于开心的事,要看场合说;对于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对别人的事,一定要小心地说;对于自己的事,要听听自己的心怎么说;对于现在的事,一定要做了再说;对于未来的事,那就等到未来再说。

其实,无论一个人说得多好,一定要记住:当他说得多的时候,终究就会说出蠢话来。所以,一个人最可贵的才能是:管住自己的嘴巴,只要能用一个词就能说清楚,就绝对不用两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