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营销学全书
13229900000053

第53章 促销策略(3)

但是作为的核心部分的促销环节,已是“病入膏肓”。

促销成了“猝死”

但是在实践中,大多数企业在促销形式的选择中,正在放弃前三种,而用的最多的是后三种(免费赠送、积分换礼、送礼品等),虽然买一送一和降价对顾客让渡价值和利益的过程最为直接和直观,同时也迎合了“消费者对以价格为表现的利益的敏感性”的事实。但是这些最被消费者接受的促销方式却存在先天的不足,譬如“买一送一”就很容易让消费者留下“该产品只有半价的价值”的负面印象,它是在对市场掠夺性的开发,舒蕾的例子就是前车之鉴,舒蕾曾经一路高歌凯奏,目前却陷入了发展瓶颈,形成了有促销有销量,没促销没销量的困局,使得其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在徘徊不前中有所下降,舒蕾的促销从本质上说不是促销,而是一种贩卖创新,促销一旦成了一种长期固定的销售形式,那就不是促销,是变相的降价,这种变相的降价直接导致渠道真实价格倒挂,直至会因为通路不通而加速产品消亡。

可见,最被接受的促销方式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

五、促销是品牌危机的信号

促销的初衷是要促进销售,但是这种销售不应该理解为即时的销量增加,而是促进渠道流转、以及终端动销的速度提升,要达到这个目的,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扩大消费群体,准确地说是将潜在顾客,或者转换性顾客培养成为品牌的消费者,另一方面,促销担负着培养忠实消费者和提醒老顾客的目的,这是为了促进消费者购买的频率,这才是促销的基本使命。

然而在实战促销设计的过程中,不少企业误读了促销的内涵,当然也有的企业是因为出于对同质化促销的无奈,找不到更特别、更有效的促销方式而陷入过度促销、甚至以促销做销量的误区。

甚至有的企业有意无意地将交易总量作为衡量促销效果的基本指标,以致于在促销的时候,对执行者产生误导,他们不考虑促销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挖掘潜在顾客,甚至为了应付考核,将促销对象锁定为老顾客和忠诚顾客,通过让利促销或价格战式的促销对市场掠夺性开发,寅吃卯粮,将顾客未来的交易提前履行。

而在下一期,市场需求已经被提前掠夺,销售队伍要完成业绩,只有再下更猛的“药”继续掠夺市场,周而复始,市场陷入恶性循环,企业除了发生费用、损失利润、引发促销战、抑或价格战等弊端以外,并没有得到任何其他好处。

大凡运作顺利的产品或品牌,就不必要进行广告和促销,因此促销常常会给消费者一种负面印象,即该品牌出问题了,只有卖不动的东西才会打折、降价,促销力度越大,则预示着品牌的危机越严重。

六、不用打折的促销

促销的同质化和盲目性让传统促销逐渐走进死胡同,许在选择促销方式时,不得不小心翼翼,即便如此,在同质化的促销比拼中,传统促销方式渐渐变异为价格战,不知不觉地走进死胡同。

因此一种全新的促销理念应运而生,新的促销形式不再用赠品,不再打折,而是通过对消费者行为进行深度研究,根据消费者的行为特征进行资源整合,达到与消费者互动沟通效果最大化。

举例而言,台湾统一企业对消费者行为进行了大量数量研究,以发现销售地点对销售的促进关系,结果表明:产品陈列面的增加一倍,销量可以增加23%,如果增加到三倍,销售可以增加40%;

而侧放陈列产品则会损失25%的销售;陈列位从货价的最低端移到货价的黄金视角位(消费者平时最舒适的视角是低于水平线10度的,因此目光在货价130-150CM的位置停留的时间最长,故这段货价称为黄金视角位),销售可以增加78%;在终端陈列上贴上一张POP,销量可增加13%;如果再加上一个落地堆码陈列,销量还可以提升42%;

同时在研究过程发现,中国人大多习惯于向右看和向右转弯,因此在设计陈列面或端头的位置时,陈列面尽量至于货架的左边,而端头陈列设计在动线方向的右边。而在香港,大多顾客也是习惯向右看,但是习惯向左转弯,这也许跟各地交通规则不同有关的缘由吧。

掌握这些规律,其销售促进的增长倍数是可以直观的计算出来的,另一方面,哪些地方是营销费用的黑洞,也立见分晓。

麦当劳也做过类似的研究,在麦当劳,一般是一字排开五个售口,大多消费者习惯于在右起第二个售口购买,然后是右起第四个,然后依次是中间的、右起第一个、最左边一个,抓住这个规律,麦当劳在员工岗位分配时,最娴熟的员工放在右起第二个位子,而新手往往安排在最左边那一个。麦当劳无需另外投入促销费用,仅仅是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就可以整体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为消费者创造和让渡更多价值,以促进销售。

在消费者感官刺激方面的研究中,获得对销售的促进的成果也越来越丰富,譬如“五觉”营销刺激悄悄流行起来,即对消费者“味觉、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方面的刺激,甚至是“整合”刺激。比如定位给管理者的书刊,撒上他们最常用的香水,通过嗅觉引起他们的注意,可以让他们体验一种亲和力;再比如在听觉上,在促销导购中的研究表明,高于正常语速120%-130%时,顾客会认为导购员很自信,故而转移为对产品和品牌的信任;再比如,比较悠扬的曲调和旋律,可以平抑人们的心情,会减缓思考的速度,而相反比较激进、劲爆的曲调有助于使客户情绪高涨起来,甚至激动起来,在这种情绪下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的时间会明显缩短,表现出冲动性购买的各种特征;在触觉上,比如超市的食品促销员如果同顾客有轻微的接触,会增加顾客的亲切感,前来品尝和购买的顾客会就会更多,等等。

如此种种新的促销手法只是冰山一角,将促销建立在对消费者高度了解与洞察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达到促销的效果,而也只有这样,才可以摆脱促销“危机信号”的宿命,以回归其本质——寻找最佳的方式与消费者互动沟通。

七、促销的真谛在于改变态度

促销的终极目标是增加销量。这谁都知道。问题是增加的那分销量到底从哪里来。很多企业总是钻进促销的死胡同,天天在琢磨如何搞好终端买赠?如何设计经销商扣点?又如何让销售人员跑得更快、更勤?

大家设想一下,终端有大规模的买赠活动,中间商有满意的扣点及奖励,销售人员有合理的提成比例,我们的销售真的能提升吗?真的从中赚取更多的利润吗?答案是不能肯定的。

在现有产品的销售上,要增加销量只能从两个方面来做:一是扩大目标顾客群规模;一是提高单位消费量。扩大目标顾客群规模,可以做两件事情:一是品类转换,比如牛奶品牌可以去抢奶粉品类的消费者;一是品牌转换,比如伊利牛奶去抢其它品牌的消费者。

提高单位消费量,也可以做两件事情:一是增加消费品次,比如目标顾客原来每天喝一杯牛奶,你可以让他喝两杯;一是增加每次消费量,比如目标顾客原来每次喝200ML,你可以让他喝300ML。

可以说,这是现有产品如何促销的两大原点。如果不去考虑这两点,所有促销活动都可能成为浪费。因为,在这两点上没有增加销量,所谓的“增量”其实都在通路里沉淀,并没有真正被目标顾客消费。

有人提出“购买第一,消费第二”。意思是,产品交易是关键,顾客买走了,消费不消费不是很重要。但买走的产品其实还有两种结果:一是买而不用;一是买而又用。其中,买而不用就意味着,顾客购买量增加了,但消费量并没有增加,这会影响他们下一步购买时间和量。从两大原点看,这种促销也不能成为真正的促销。

那么,扩大目标顾客群规模或提高单位消费量,到底怎么做呢?从营销的角度来讲,其实只能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改变目标顾客的态度。这才是促销的真谛所在。

记得有一次我和一家乳品企业老板谈话时提出“中国的牛奶人均消费量已经不低了,原因是中国近8个亿的人从来都不喝牛奶,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喝奶的习惯”。

但这位企业家却反对我的观点,“中国人不喝奶是因为没钱买,绝不是习惯问题”,还接着说“中国人习惯喝可乐、咖啡,习惯吃麦当劳、肯德基,为什么不能习惯喝牛奶?”他的话,真的有道理吗?我们可以沿着他的思路再举几个例子就会明白。

我们承认不少中国人没钱,那么美国人有没有钱呢?应该有。那么,美国人对中国的茶、粥和豆浆到底习惯了多少?在他们每天的“胃的占有率”里,这些“中味”食品占了多少?而可乐、咖啡占了多少?还用统计吗?再举中国本土的例子,不说别的,就说南北差距。1元钱一支的雪糕,应该来讲不存在“没钱”问题吧,但奶油太多了,南方人觉得太腻,奶油太少了,北方人却人为太淡;1元钱一袋的方便面,也不存在“没钱”问题吧,但同样的香辣牛肉面,四川人觉得不辣,东北人却认为太辣。

这又怎么解释呢?所以,可以说部分地区的部分人员的部分习惯可能是因为“没钱”而导致的,但绝对不能因此而否认消费习惯的存在,更不能否定改变“习惯所导致的顾客态度”的艰巨性。

我们天天做促销,为什么总是实效甚微?问题就出在这里。不去研究市场的规律和游戏规则,动不动信口开河,时不时胡作非为。可以非常肯定的说,中国有60%的企业因此而促销出问题,其中有60%的促销活动也因此而失败。

那么,我们到底如何改变顾客的态度?如何做促销才能获得成功?笔者建议,每次做促销前要考虑以下四个问题:

一、不同的目标顾客心理。他们是忠诚顾客?还是习惯性顾客?或是游离性顾客?我们重点改变谁的态度?应改变品类态度?还是品牌态度?或是生活方式的态度?

二、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在产品的不同生命周期,应改变谁的态度?如何改变?改变的规模达到多少销量才能真正增加?

三、不同的竞争阶段。我们所处的细分市场,到底处在什么样的竞争阶段?在不同的竞争阶段,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促销行为才能更容易改变目标顾客的态度?

四、不同的销售周期。我们产品淡旺季的规律是什么?淡季应该怎么做促销?旺季应该如何做推广?怎样才能改变目标顾客的消费态度?并使投入产出更加合理?

§§§第三节促销的方法

一、高效促销活动的实施步骤

一个高效的促销活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充分准备和多方面的协调与支持。一个高效、完整的促销活动分以下几个步骤:

1.市场调研

2.制订方案:一个完整的促销方案包括:促销目的、促销对象、促销方式、促销工具、促销时限、促销范围、促销预算、促销预期、人员保障、执行监督、应急措施等内容。

3.沟通认同。方案制订后并不是要马上执行,而是要让有关执行人员充分的对方案的意图、目标、步骤等详细了解,能够充分理解促销目的和目标、明确个人职责、掌握实施步骤,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人员保障。促销方案是需要人来实施的,而且需要多方面的人员如促销员、奖励兑现员、终端理货员、市场监督员等。人员保障就是要及时让有关人员及时到位,并地人员进行必要的前期沟通和培训,保证人员素质过硬能够胜任本职工作。

5.信息传播。促销是针对第二方的,必须通过POP广告、传单、口送传达等方式把促销信息快速高效地传播给促销对象如终端老板、服务员或消费者。使促销对象快速反应、积极参与到促销活动中来。

6.组织实施。促销活动组织实施水平直接决定了促销的成败。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保证三个到位:产品到位、人员到位、兑现到位。产品要及时铺到终端,并保证不能断货,促销、配送、理货、监督等相关促销人员及时到位,促销品、奖励要及时兑现。

7.过程监督。在促销活动中要派专人指导和督促活动的执行,一般由区域市场主管或促销部、市场部工作人员负责过程监督,及时发现活动中出现的主观和客观问题、监督产品、人员、兑现到位情况、监督人员的执行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过程监督及时调整策略,解决问题,确保活动执行的到位。

8.效果评估。每一个促销活动结束后,都应该进行效果评估,通过各对促销活动准备、实施、和效果的信息反馈,评估该促销方案的可行性、执行力、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费用是否超支、消费者反应等,发现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弥补差距,以不断提高促销方案创意水平、执行能力和促销效果,实现销量和品牌价值的双重提升。

二、如何提高终端销促效果

(一)促销方案要有新意和个性,能够强烈吸引消费者。营销过程就是创造差异的过程,没有差异就没有竞争优势。要创造竞争差异,就必须不断创新促销思路和促销工具,使每个促销活动都充满新意和个性。如金星集团的蓝马啤酒2003年圣诞之夜在郑州几大的厅搞促销活动,邀请外国留学生一起到的厅与消费者狂歌劲舞,一起挥洒激情,使整个夜晚都处在高潮之中,蓝马酒类成为当晚消费者唯一能够传达和释放感情的东西,不仅当晚蓝马酒类消费量大增,而且蓝马浓厚美国文化的品牌形象更加清晰和丰满,品牌形象得到迅速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