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心理医生
13229700000015

第15章 应对窘迫心理咨询(7)

家庭原因。通常说来,攻击性与家庭教育有较大关系。被父母溺爱的孩子往往个人意识太强,受到限制就容易采取“还击”;专制型的家庭,儿童常遭打骂,心理受到压抑,长期郁结于内心的不满情绪一旦爆发出来,往往会选择较为激烈的行为来发泄积怨。而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孩子还会模仿家长的攻击行为。

社会原因。武打、因杀的小说和电影使缺乏分析的青年人容易产生模仿和认同。另外,社会上流行的“老实人吃亏”的观念也易使青年人产生攻击性行为。

(3)治疗方法

对攻击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开展青春期有关生理、心理方面的教育,使其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外部的变化和心理的变化。进入青春期的男孩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自己身体的某些外部特征和外部行为表现的认识上,还要鼓励他们经常反躬自问和独立反省,完善自我,把精力用到学习、成才上去。

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业余文艺、体育活动,让青春期男孩体内的内在能量寻找一个正常的释放渠道。另外,培养各种爱好和兴趣,使其情操得到陶冶,从而健康成长。

再次,进行深入细致的心理访谈,使其正确对待挫折。人生在世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挫折,要正视挫折,总结经验,找到受挫折的原因并加以分析,而不是一遇挫折就采取攻击行为。通过各种手段培养他们的承受能力,并能对挫折采取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措施。

①培养必要的涵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适度容忍宽以待人,避免产生攻击行为。

②升华作用:即使受挫,也要尽量转移到较高的需要与目的上去,把攻击的能量转移到学习、工作上来。

③补偿作用。受挫后,尽量用另一种可能成功的目标来补偿代替,以获得集体、他人对自己的承认,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获得心理上的快慰感。

④积极的表同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尽量让他们学习好的行为榜样,从积极的方面引导他们。

8.回避型人格障碍

佛教中有出世与人世之说,所谓出世即指远离人世,戒断人伦常情,方可修得正果;而人世则指普渡众生。古往今来,许多人为了解脱痛苦,遁入了空门,成为心如枯木死灰或孤傲冷僻的隐居者。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那些遁迹荒野、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居者们则很可能属于回避型人格的人。在现代社会中,隐居者已很难找到一块清静的乐土,于是,他们往往关闭自己的心灵,不与他人作亲密的接触,唯求自安。值得注意的是,渴望一种有意义的孤独与暂时的回避人世并非一种病态,相反,真正具有回避型人格的人并不敢深入到自己心灵的内部去;他们的回避带有强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智性等特点。

(1)表现特征

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回避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

①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②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③除非确信受欢迎,通常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

④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

⑤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

⑥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⑦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只要满足其中的四项,即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

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被批评指责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陷于痛苦,且很难从中解脱出来。他们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而被人讥笑讽刺,因而,即使参加集体活动,也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在处理某个通常性问题时,他们往往也表现得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常常是等到下定决心,却又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时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多安分守己,从不做那些冒险的事情,除了每日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和学习外,很少去参加社交活动,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精力不足。这些人在单位通常都“被领导视为积极肯干、工作认真的好职员”,因此,经常得到领导和同事的称赞,可是当领导委以重任时,他们却都想方设法推辞,从不接受过多的社会工作。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与分裂样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不同:前者并不安于或欣赏自己的孤独,不与人来往并非出于自己的心愿,他们行为的退缩源于心理的自卑。想与人来往,又怕被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因害羞而不敢亲近。

(2)形成原因

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心理学家认为,自卑感起源于人的幼年时期,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也包括一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记忆力、性格等)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具体说来,自卑感的产生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倘若他人对自己作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低估自己。有人发现,性格较内向的人,多愿意接受别人的低评价而不愿接受别人的高评价;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也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这样越比越泄气,越比越自卑。

二是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当每个人面临一种新局面时,首先都会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应付。有的人会因为自我认识不足,常觉得“我不行”,由于事先有这样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产生心理负担,工作效果必然不佳。这种结果又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反馈作用,影响到以后的行为,这样恶性循环,使自卑感进一步加重。

三是挫折的影响。有的人由于神经过程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轻微的挫折就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变得消极悲观而自卑。

此外,生理缺陷、性别、出身、经济条件、政治地位、工作单位等等都有可能是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这种自卑感得不到妥善消除,久而久之就成了人格的一部分,造成行为的退缩和遇事回避的态度,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碍。

(3)治疗方法

对这类人格障碍的治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消除自卑感。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形成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因此要消除自卑心理,须从改变认识人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认识到他人也会有不足之处。只有提高自我评价,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其次,要正确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做是一种有弊无利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观绝望,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它不仅不利于自卑心理的消除,反而会加重。心理学家认为,自卑的人不仅要正确认识自己各方面的特长,而且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往往都很谦虚,善于体谅人,不会与人争名夺利,安分随和,善于思考,做事谨慎,通常人都较相信他们,并乐于与他们相处。指出自卑者的这些优点,不是要他们保持自卑,而是要使他们明白,自卑感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不要因自卑感而绝望,认识这些优点可以增强生活的信心,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础。最后,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当面临某种情况感到自信心不足时,不妨自己给自己壮胆:“我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的”;或者不妨自问:“人人都能干,我为何不能干?我不也是人吗?”倘若怀着“豁出去了”的心理去从事自己的活动,事先不过多地体验失败后的情绪,就会产生自信心。

克服人际交往障碍。回避型人格的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交往障碍,因此必须按梯级任务作业的要求给自己定一个交朋友的计划。起始的级别比较低,任务比较简单,以后逐步加深难度。例如:

第一星期,每天与同事(或邻居、亲戚、室友等)聊天十分钟。

第二星期,每天与他人聊天二十分钟,同时与其中某一位多聊十分钟。

第三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一位朋友作不计时的随意谈心。

第四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几位朋友在周末小聚一次,随意聊天,或家宴,或郊游。

第五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积极参加各种思想交流、学术交流、技术交流等。

第六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尝试去与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交往。

通常说来,上述梯级任务看似轻松,但认真做起来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最好找一个监督员,让他来评定执行情况,并督促坚持下去。

其实,第六星期的任务已超出常人的生活习惯,但作为治疗手段,以在强度上超出常规生活是适宜的。

在开始进行梯级任务时,你可能会觉得很困难,也可能觉得毫无趣味,这些都要尽量设法克服,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9.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的自我中心特点大多表现为自我重视、夸大、缺乏同情心、对别人的评价过分敏感等等。他们一听到别人的赞美之辞,就沾沾自喜,反之,则会暴跳如雷。他们对别人的才智十分嫉妒,有一种“我不好,也不让你好”的心理。在和别人相处时,很少能设身处地理解别人的情感和需要。由于缺乏同情心,所以人际关系很糟,容易产生孤独抑郁的心情,加之他们有不切实际的高目标,往往易在各方面遭受失败。

其表现特征如下:

①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

②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③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关注。

④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⑤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份的幻想。

⑥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

⑦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

⑧缺乏同情心。

⑨有很强的嫉妒心。

只要出现其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自恋型人格。

自恋型人格在许多方面与癔症型人格的表现相似,如情感戏剧化,有时还喜欢性挑逗等。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癔症型人格的人性格外向、热情,而自恋型人格的人性格内向、冷漠。

性心理障碍的治疗

一、性心理障碍概述

1.性功能障碍的含义及成因

性功能障碍是指因为心理因素而引起的性兴趣缺乏,不能获得满意的性行为所必需的生理反应及快感。由于大多性功能障碍为心因性的,所以,它又称为性心理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的性欲偏离正常仅表现力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性欲减退或有性欲亢进。

对男性而言性功能障碍指的是:经常没有进行正常的性行为的能力。对女性而言指的是:性行为不能对性行为的体验满意(不感到快乐)。根据人类性反应的阶段性特点,性功能障碍大致分为四种:

(1)性欲的抑制,表现为持续性的蔓延性性兴趣的缺乏和性唤起抑制;

(2)性兴奋的抑制,表现以男性射精和女性生理润滑作用障碍为特征,如阳痿、性冷淡(阴冷)等;

(3)性高潮抑制,表现为男性能勃起和女性能出现正常的性兴奋期,但性高潮障碍反复发生并持续存在,或者不适当地推迟,如早泄、射精延迟、女性性高潮缺乏;

导致性功能障碍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类: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同时存在于同一病例中,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影响性功能障碍的心理因素

(1)错误的性态度。因害怕性生活的失败所引起的性忧虑,可能是导致阳痿产生的直接原因。对性能力的不适当要求或过分要求对方进行性生活也可能是导致性功能障碍的原因。这样的态度容易使对方产生不满、气愤和焦虑情绪,时间长了就会影响失妻间的性爱好和性能力。

产生性功能障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过于考虑对方的感受,即在性行为过程中,某一方焦虑而又强迫性地注意他或她的反映。性满足的实现要求双方必须全神贯注于性欲作用,很显然,这种“旁观角色”可能使精力分散,妨碍适度的性反应的建立和性高潮的达到。

(2)受过去性经历的影响。倘若这些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人的性生活,并使性功能发生障碍,这种因素就是个人内心因素;倘若这种性功能障碍是两个人之间,有较大的矛盾一方引起的,我们则将其称为人际因素。

人际矛盾是个人内心问题有时仅仅以某种特殊形式的关系出现。很明显,一方强烈的失望、缄默的敌意或公开的愤怒对于“性欲作用”是有害的。例如,丈夫只对妻子的肉体感兴趣而忽略其人,那么她将认为自己被当成了“玩具”,由此性欲水平极低下。有些女性由于不能作出性反应而把性行为看成是对她的利用、征服和贬低,从而对性行为感到厌恶。

(3)猜疑和嫉妒心理。性爱双方产生猜疑不信任心理,通常有两种原因:一是由于了解不够而产生的不信任和不放心感。这种情况常常在性爱初期、不自主婚姻和性格内向的人身上产生。二是封闭性遐想。即不了解事物的根由,也不交谈,总按着自己的思维逻辑去判断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