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八面玲珑的处世绝学
13225900000004

第4章 为人处世,方圆有道(3)

相反,私下要多说别人的好,这样的话不仅中听,而且也能表现出你为人处世的宽容与大度,以及你的感染力与亲和力,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愿意与这样的人交朋友。罗斯福的一个副官,名叫布德,他对颂扬和恭维,曾有过出色而有益的解释:背后颂扬别人的优点,比当面恭维更为有效。这是一种至高的技巧,在人背后赞扬人,在各种恭维的方法中,是最有效也是最高明的做法之一。如果有人告诉你:某某人在你背后说了许多关于你的好话,你会不高兴吗?这种赞语,如果当着你的面说给你听,或许会使你感到不适,或是有些虚假——疑心对方不是诚心的。为什么间接听来的便觉得悦耳呢?因为那更容易让人觉得是真诚的。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为了拉拢一个敌视他的属员,便有计划地对别人赞扬那个属员,他知道那些人听了以后,一定会把他说的话传给那个属员。结果事情真如他所料,那位属员从此对他刮目相看。

所以,不仅在对待别人的失误与缺点时要长一个“宰相肚”,而且要尽可能地敞开心扉去接受别人,在别人背后多一点人情味,少一点尖酸腔,凡事多替别人着想。这样,给别人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让别人过好,自己也好过。指错有方,醒人有法

正面纠正别人的错误是最不受欢迎的。任何时候都要记住:说出去的话如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的。纠正别人前,一定要知己知彼,既不要让自己碰钉子,也不要过分强调自我。也许你的初衷是好的,但真正能领你这份人情的人并不多。在人际交往中,这也是许多聪明人避免做的一件“好事”。

尤其在你的意见与他人意见对立时,不要企图从正面突破,以强调自己的正确。这样做的后果有两种:一是,对方死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只会让双方关系僵化;二是,即使对方表面上做出让步,在心里也不会服你。所以,这样做不只是面子上不好看,而且彼此关系也只会变得紧张。

王科长虽然职位不高,但在公司里也算是一位有头有脸的人物,平时习惯于被下属附和,在一些事情上不论自己说的对不对,周围的人都会赔着笑脸阿谀奉承。一次,王科长身体不舒服,还没等公司卫生站的医生做出诊断,他硬说自己喉部发炎。医生见状,又是忙着开方子,又是满脸堆笑地说:“我说科长大人啊,你老早和我打个招呼就是了,还得麻烦你跑一趟。”两天过去了,病情变得越发严重,他又来找医生,这次医生一检查才知道原来患了风寒感冒。事后,王科长非常郁闷:“这帮人也不知怎么搞的,明知我不对,还奉承着我,连医生都不例外。”

但是,当真正有人站出来指出他的错误时,他就会不高兴了。一次宴会上,由于一时兴起,有人提议让王科长随便讲几句话助兴,王科长很赏这个脸,于是唱了一回主角,没想到没说三句话,竟出了几次低级错误——不是把字念错了,就是用错词。身旁有人不停地低声提醒他,这让他觉得不舒服。第二天上班时,他还特意提起这件事:“我说咱们有些同志真是不像话,昨天宴会上发生的一些事大家都看到了……”

纠正有级别、有身份的人的错误本身就很难,更何况没有多少人有勇气去这么做。对于常人,或多或少也会在生活与工作中表现出像这位科长一样的态度,原因很简单——每个人都希望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他的优点上,而不是缺点与错误上。

在上面这个事例中,那位医生也许害怕否定王科长的判断,所以,只按王科长自己的说法开药方,结果却没有赢得对方的信赖。所以,不正面反对别人的意见,并不是说,可以默认对方的观点。如果这位医生用下面这种方法的话,想必更能赢得科长的心。比如,他可以半开玩笑地说:“看来王科长对医学也是很有研究啊,不过,为了你的健康,我还是给你好好瞧瞧。”那位在会上提醒科长的下属错就错在:纠正科长的错误不看场合与时机,也不讲究方式方法。如果他能换一种方式,说不定还会让科长大加赏识呢?比如,他可以在科长说得起劲时,带头鼓掌,这时科长一定会停下来,在这个时候,可以写个字条,或是通过更巧妙的方式提醒科长。

当你必须纠正别人,但又不便于当面指出时,应该学会使用正确的方法。

先赞同,再提醒

一次,一位从不看足球的朋友,也凑热闹看了一回“世界杯”,当电视画面上出现罗纳尔多时,这位朋友为了表示自己也认得此人,于是很自信地说:“瞧,人家亨利这个光头,看上去真酷!”在场的人都知道他是个足球盲,也就没有人答理他。没想到他又憋不住了,一本正经地说:“我看呐,这场比赛亨利一定能为巴西队进两个球。”大家看球的兴致正高,没有人想听他在一边胡扯,于是有人告诉他:“错了,错了,那是罗纳尔多。”这位朋友显得很尴尬。

所以,一次正面的纠正——即使面对的是一位对足球一无所知的人——一只会伤及对方的自尊。如果那个人这样告诉他:“你从来不看足球,还知道亨利,真不简单!不过,像你说的那样,这个人的光头倒有点像亨利。”通过这样一番提醒,对方会感觉到你对他的尊重,以及对待他错误的宽容态度;否则,生硬地告诉他:“错了,错了。”会很伤对方的自尊心。

略微补充,稍加提问

任经理在一次年度总结会议上说:“今年大家表现都不错,我们部门超额完成了19项任务……”旁边的一位秘书很快发现任经理出了错,不应该是19,而应该是29。但他并没有当面提出,而是在经理讲完话之后,补充说:“我们明年争取……我就补充这么多。”接着他又问任经理:“我好像记得那个数字是9月份的,您看是不是需要我再重新核对一下?”过了一段时间,这位秘书告诉任经理说:“今年超额的数字是29。”这时,任经理又当着众人的面简单地认了个错。事后,他对这位秘书委婉地指出自己的错误,让自己在众人面前挽回面子表示了感激之情。

避重就轻,正确引导

如果对方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上出了错,并且接下来,他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论述,那么,这个错就有必要指出来。纠正这种错误一定要避重就轻,正确引导。有好几位远方的亲戚来探望王小姐,这让她非常高兴。见面后,王小姐非常热情,她拉住一位中年妇女的手,一口一个“二舅妈”。王小姐的丈夫从“二舅妈”有些茫然的表情可以看出,妻子一定认错了人,但又不能确定该叫什么好。于是催促着王小姐:“赶快去倒茶水,别只顾说话。”在这个空隙时间,有人开始逐一介绍一同过来的亲戚。等王小姐回来时,丈夫特意当着她的面叫“二舅妈”为“三嫂”。

王小姐这才发现自己认错人了,好在丈夫为自己救了场,要不可闹出大笑话了。

绝不正面反对别人的意见

有一句古老而真实的格言说:“一滴蜜比一加仑胆汁能捕到更多的苍蝇。”人也是如此,如果你要别人同意你的原则,就要先使他相信你是他忠实的朋友。用一滴蜜,而不是一加仑的胆汁去赢得他的心,这是一项最重要的交际原则,也是一种对待他人错误的有效方式。在面对别人的错误时,要尽可能表现出你的友善、温和、宽容,而不要过于坦诚与直白。

杰出的心理学家卡尔·罗吉斯在他的《如何做人》一书中写道:“当我尝试去了解别人的时候,我发现这真是太有价值了。我这样说,你或许会觉得奇怪。我们真的有必要这样做吗?我认为这是必要的,而不是试着了解这些话。在别人叙述某种感觉、态度或信念的时候,我们几乎会立刻倾向于判定‘说得不错’、‘真是好笑’、‘这不正常吗’、‘这不合道理’、‘这不正确’、‘这不太好’。我们很少让自己确实地去了解这些话对其他人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有一次,卡耐基请一位室内设计师为他家布置一些窗帘。当账单送来时,他大吃一惊。

过了几天,一位朋友来看他,看到了那些窗帘,在问过价钱之后,面有难色地说:“太过分了。我看他占了你的便宜。”

这位朋友说的是实话,可是没有人肯听别人羞辱自己判断力的实话。因此,身为一个凡人,卡耐基开始为自己辩护。他说,一分钱一分货,你不可能以便宜的价钱买到高品质又有艺术品位的东西。

第二天另一位朋友也来拜访,开始赞扬那些窗帘,表现得很热心,说她希望家里也能买得起那些精美的窗帘。这时卡耐基的反应完全不一样了。“说句老实话,”他说,“我自己也负担不起。我付的价钱太高了,我后悔买了它们。”

当我们犯错的时候,也许会对自己承认,而如果对方处理得很巧妙而且和善可亲,我们也会对别人承认,甚至为自己的坦白率直而自豪。但如果有人想把难以下咽的事实硬塞进我们的食道,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最著名的报人哈利斯·葛里莱激烈地反对林肯的政策,他相信以论战、嘲弄、辱骂就能使林肯同意他的看法。他发起了攻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在林肯遇刺的那天晚上,葛里莱还发表了一篇尖酸、粗暴地攻击林肯的文章。

那些攻击使得林肯同意葛里莱了吗?一点也没有。

嘲弄和辱骂是永远不能使人信服的。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美国历史上最能干、最和善、最圆滑的外交家。他的成功主要源于他的一种好习惯——从不正面反对别人的意见。

当富兰克林还是个毛躁的年轻人时,一天,一位教友会的老朋友把他叫到一旁,严厉地训斥了他一顿:“你真是太愚蠢了。你已经打击了每一位和你意见不同的人。你的意见变得太珍贵了,使得没有人承受得起。你的朋友发觉,如果你不在场,他们会自在得多。你知道得太多了,没有人能再教你什么;没有人打算告诉你些什么,因为那样会出力不讨好,又弄得不愉快。因此,你不可能再吸收新知识了,但你的旧知识又很有限。”

富兰克林接受了那次惨痛的教训后,为自己立下了一条规矩——决不正面反对别人的意见!

在以后与人交往的日子里,他变得不再武断,甚至不准许自己在文字或语言上措辞太肯定。他变得不喜欢说“当然”、“一定”等,而习惯用“我想”、“我认为”等。当别人陈述一件他不以为然的事时,他不会立刻反驳,或立即指出对方的错误。他会在回答的时候,表示在某些条件和情况下,对方的意见是正确的。他很快就得到改变态度的收获,凡是他参与的谈话,气氛都融洽得多了。他以谦虚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但容易被接受,更减少一些冲突。他甚至认为:“我发现自己有错时,也没有什么难堪的场面,而我碰巧是对的时候,更能使对方不固执己见而赞同我。我一开始采用这套方法时,确实觉得和我的本性相冲突,但久而久之就愈变愈容易,成为我的习惯了。”

如果你率直地指出某一个人不对,不但得不到好的效果,而且还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你指责别人只是剥夺了别人的自尊,并且使自己成为不受欢迎的人。话上留一线,以后好见面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有时口舌的危害性确实不小,一句不负责任的话轻则伤人自尊,重则会引起纠纷。最常见的“口祸”便来自玩笑。

一家公司的一位男士新婚不久,身体就开始发胖。一天,一位女同事的先生来公司时,见到了这位发胖的男士,由于他们是旧识,所以便在一起聊了很多,最后,女同事的先生说:“瞧你满脸横肉,怎么搞的,像猪一样。”大家听着都笑了起来,那位男性一声不吭,等所有人都走开后,他便大骂起来。女同事送走自己的先生后,立即赔不是,收拾残局。

好朋友彼此开玩笑,损来损去无伤大雅,但那女同事的先生的用词太过直白,难怪让人受不了。后来,那位胖子再也没有与那位女同事的先生有过来往。

一定记住:嘲笑别人,对他人的自尊心的伤害是一时难以愈合的。所以,开玩笑要适可而止,损人要有分寸,否则伤害人,甚至得罪人就得不偿失了。

还有一种最伤人的语言,那就是“得理不饶人”。这些人一般口气都很硬,嘴上功夫厉害得不得了。在生活或工作中,往往习惯性地发挥他们的辩才,直到把别人辩得哑口无言、脸红脖子粗也不放过。这种人也最容易得罪人。许多时候,不论自己有理没理,一旦用到嘴巴,就绝不会认输,而且也不会输,因为他有本事抓住你语言上的漏洞,也有灵活应变的能力,让你猝不及防,更无招架之力。在谈判桌上、在辩论会上,这种人也许是个人才,但是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这种人反而会吃亏,亏就亏在“得理不饶人”上。

有一位年轻人到报摊买报:“您好,来份报纸。”

“要什么报?”

……

交了钱之后,年轻人便拿着报离开了,刚走出不远,就听后面有人喊他说:“喂,年轻人,你给我钱了吗?”

年轻人一听,回头高声说:“我明明给了你。”

“没有啊,我确实没有看到。”卖主高声喊道。

“那不是吗!”年轻人又冲着他大叫,“自己看不见,还怨到我头上。”

听他这么一说,卖主也不甘示弱,与他对骂起来。

于是双方都准备动武,好在被周围的人劝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