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向毛泽东学写作:中国离不开毛泽东
13129600000020

第20章 结构篇:因文制宜多新奇(3)

写到这里,毛泽东的文章思路像江河入海一般突然横向铺开。我们似乎感觉到,世代当牛做马、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要主宰自己命运、挺起胸膛走路的强烈愿望,猛烈地撞击着毛泽东的心胸。这正是毛泽东在深入调查走访之后的感受。他不能不为这些农民的斗争精神和无所畏惧的行动所感染。于是,为了展示农民运动的丰硕成果,他在纵向论述了农民运动发生和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插进大量事实的横向叙述,使文章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他生动传神地记叙了组织起来的广大农民,在农民协会的领导下所做的14件大事,用鲜活的事实回击了党内外怀有恶意或不明真相的那些人对农民运动的指谪和攻击,热情地歌颂了农民运动。这14件大事是:将农民组织在农会里;政治上打击地主;经济上打击地主;推翻土豪劣绅的封建统治;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推翻县官老爷衙门差役的政权;推翻祠堂族长的族权和城隍土地菩萨的神权以至丈夫的男权;普及政治宣传;农民禁赌;清匪;废苛捐;文化运动;合作社运动;修道路,修塘坝。看得出,这14件大事只能采用并列展开的方式,也就是按照横向展开的方式进行叙述。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采用纵横结合的结构形式有明显的优势。仔细阅读就会感到,这种先递进后并列的结构方式,既有纵向推进,又有横向展开。不仅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密,协调有致,在写法上开合取舍,灵活自如,而且也便于作者在纵向深入和横向扩展的两个领域完成思想内容的表达,为读者提供广泛的思维空间,使其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五、时空交错,轮换推进

文章表达主题的过程,离不开对人物和事件的叙述。为了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单纯按照时间线索或按照事件发展过程叙述,难以表达比较复杂的情况或问题。为此,毛泽东采用时空交错的方式轮换推进主题内容的表达。

(一)《关于情况的通报》的主题推进技巧

毛泽东写于1948年3月20日的《关于情况的通报》一文,是为中共中央写的对党内的通报,采用时空交错的方式,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的一系列重大政策问题。

毛泽东讲了6个方面的情况。

第一,从时间的角度,叙述了党中央“最近几个月”集中全力解决的土地改革、工商业、统一战线、整党、新区建设等方面的具体政策和策略问题,以及反对党内右的和“左”的偏向的情况。通过对长期革命斗争经验的回顾,毛泽东深刻地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第二,从空间的角度,叙述了处于国共两党之间的某些民主人士,由对美蒋反动派存在某种幻想,到接受中共关于时局的主张,声明反蒋反美、联共联苏的情况。指出他们所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重要性,要邀请他们来解放区与共产党共事。

第三,从时间的角度,阐明了准备成立中央人民政府的最佳时机和中央准备迁往华北与中央工作委员会合并的有关情况。

第四,从空间的角度,通报了我南北两线各军休整练兵、作战歼敌与兵员增加情况。

第五,从时空交叉的角度,具体通报了国民党军队自1946年7月内战以来兵力分布、数量增减等变化情况。根据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变化的事实,毛泽东预见到,“五年左右(1946年7月算起)消灭国民党全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这一建立在自信基础上的判断,给解放区军民以巨大的鼓舞。

第六,从空间的角度,通报了南北两线敌军作战实力变化情况,以及我军面临的困难局面和所处的有利形势。

通报是一种应用体裁的文章。毛泽东撰写的这篇通报,开头落笔入题,结尾戛然而止,把按照时间叙述和按照空间叙述的两条线索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应用文章结构的特点。

(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的主题推进技巧

这篇文章是毛泽东于1937年5月3日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报告,也是采用时空交换的结构方式。首先以时间为经,说明了中日民族矛盾和国内矛盾的目前发展阶段。然后,从空间的角度,阐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所面临的为民主和自由而斗争的历史使命,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的领导责任。

毛泽东采用的时空交错的结构安排方法,对于写人叙事的文章来说优势十分明显。首先,有利于拓展作者思路,把容易陷入沉闷状态的应用文章的内容写得生动活泼;其次,有利于交代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便于人们掌握事件的纵向线索;再次,有利于全方位地阐述事件构成的各个要素,给人们总揽事件全貌带来便利;最后,给广大读者的阅读鉴赏活动,增添了一种新角度,使文章的可读性得到增强。总之,这种结构方式很值得借鉴。

六、篇段合一,一气呵成

篇段合一,是指一篇文章只有一段文字,一段文字就是一篇文章的结构方式,主要适用于内容单纯、语言简短的文章。

在毛泽东的文章中,篇段合一的结构方式常用于评论、声明以及大量的书信、电报和新闻稿。

请看《必须强调团结和进步》一文。

这是毛泽东为纪念延安《新中华报》改版一周年所写的文章,发表于1940年2月7日。此文即采用了篇段合一的结构方式,从头至尾只有一个段落,语言精粹,现照录如下:抗战、团结、进步,这是共产党在去年“七七”纪念时提出的三大方针。这是三位一体的方针,三者不可缺一。如果单单强调抗战而不强调团结和进步,那么,所谓“抗战”是靠不住的,是不能持久的。缺乏团结和进步纲领的抗战,终久会有一天要改为投降,或者归于失败。我们共产党认为一定要三者合一。为了抗战就要反对投降,反对汪精卫的卖国协定,反对汪精卫的伪政府,反对一切暗藏在抗日阵线中的汉奸和投降派。为了团结,就要反对分裂活动,反对内部摩擦,反对从抗日阵线后面进攻八路军、新四军和一切进步势力,反对破坏敌后的抗日根据地,反对破坏八路军的后方陕甘宁边区,反对不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反对雪片一样的“限制异党活动”的文件。为了进步,就要反对倒退,反对把三民主义和《抗战建国纲领》束之高阁,反对不实行《总理遗嘱》上“唤起民众”的指示,反对把进步青年送集中营,反对把抗战初期仅有的一点言论出版自由取消干净,反对把宪政运动变为少数人包办的官僚事业,反对在山西进攻新军、摧残牺盟和残杀进步人员,反对三民主义青年团在咸榆公路、陇海铁路一带拦路劫人,反对讨九个小老婆和发一万万元国难财的无耻勾当,反对贪官污吏的横行和土豪劣绅的猖獗。不这样做,没有团结和进步,所谓抗战只能是空唤,抗日胜利是没有希望的。《新中华报》第二年的政治方向是什么?就是强调团结和进步,以反对一切危害抗战的乌烟瘴气,以期抗日事业有进一步的胜利。

这是一篇段落大于层次的文章。阅读并分析此文就会发现,在这一个段落中,实际上包含着三层含义。第一层自文章开始,至“我们共产党认为一定要三者合一”,主要强调抗战、团结、进步是共产党提出并实行的三位一体方针,三者缺一不可。第二层自“为了抗战就要反对投降”开始,至“不这样做,没有团结和进步,所谓抗战只能是空唤,抗日胜利是没有希望的”,表明为了实现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必须与各种投降、分裂、倒退的现象进行坚决的斗争。否则,要取得抗战胜利是没有希望的。自“《新中华报》第二年的政治方向是什么?”以后,是最后一个层次,规定了《新中华报》来年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强调团结和进步。

文章采用篇段合一的方式,不仅因其内容相对比较单纯,篇幅比较简短;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没有分段表达带来的段落之间语气的停顿或语义的转折,强化了篇章的整体感,于是文章从头至尾,结构紧凑,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文章给读者带来的紧迫感油然而生。

在《毛泽东选集》中,《评蒋介石发言人的谈话》《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关于时局的声明》《四分五裂的反动派为什么要空喊“全面和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为英国军舰暴行发表的声明》《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若干篇章,均采用了篇段合一的结构方式。只要我们仔细品读就会感到,这些抨击蒋介石和帝国主义反动势力的文章,蕴涵着一种强大的咄咄逼人的内在力量,显示了一种特有的紧迫感。似乎作者愿意把心中的一切一股脑儿地告知读者,并且希望读者一口气地读完全篇文章。这种气势和紧迫感的形成,与篇段合一的结构方式有直接关系。在《毛泽东书信选集》和《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等许多文献汇集中,毛泽东采用篇段合一的结构方式的情况也很普遍,读者朋友可以仔细体会其中的特殊表达效果。

七、正反对比,泾渭分明

正反对比,即利用正反两个方面相互对比的方式,安排文章的结构,能够给人是非清楚、反差强烈、泾渭分明的效果。

毛泽东的《致徐特立》一文,从总体上说是按照时空轮换的结构方式表达思想内容的。其中在这封信的主体部分,就是按照正反对比的方式来表达的。例如大革命失败时,有人离开了共产党甚至跑到敌人那边,而徐老却加入共产党;面对艰苦斗争的考验,徐老不怕困难、虚心学习,有人却畏缩不前;徐老时刻与群众打成一片,有些人却以脱离群众为快乐;徐老是服从党和革命纪律的模范,有些人却认为纪律是约束人家的,与自己无关;徐老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有些人是出风头第一,休息第一,自己第一……

经过正反对比,熟是熟非,熟优熟劣,泾渭分明;同时,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其立场与态度也已经极为鲜明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这种方法,等于增加了一个参照物,较之单方面赞扬徐老的高风亮节和高尚品德,要鲜明和生动得多。

八、条款分列,简洁明了

条款分列是指将文章内容按照条款的形式排列组合,连缀成篇。这种结构方式大多适用于各类应用文章。

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在数十年里撰写了大量公文。这些公文,在新中国成立前主要以党内指示的形式下达。在《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中,可以见到许多这样的文章。例如《三个月总结》《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等均采用条款分列的结构方式。

条款分列方式最突出的特点和优点,就是简明扼要,政策界限清晰,对于收文机关来说,便于理解和执行。这种文章结构充分地体现了毛泽东文章具有的简洁美的艺术特色。

毛泽东文章主旨的纵向推进艺术是因文而宜、丰富多彩的。无论采用哪种推进艺术,所达到的效果都是实现了最大程度的总体和谐,言之有序,并且使文章产生了一种强大的无以抵挡的内在力量,为实现文章目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精美纷呈的开篇艺术

开篇是文章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至今人们都非常重视文章的开篇。古人写文章,对开篇有“凤头”和“起句如爆竹”之说,意思是说开头要写得像凤冠一样精美漂亮,引人注目;如同燃放鞭炮一样短促响亮,悦人耳目。这是因为开篇在文章结构中占有特殊和重要的地位。开篇就是文章的“亮相”,是表现主题和围绕主题展开作者思路的起点,具有吸引和引导读者阅读的功能。从效果的角度来说,开篇决定着文章的成败。

文章都由开头做起。但是怎样把开头写成“凤头”,却没有什么固定的公式。实际上有很多作家都发愁作品的开头,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啊!

文章开头难在何处呢?难在写出新意,难在精彩引人,难在理出全文的头绪。苏联大文豪高尔基对文章开头的难处深有体会,他曾经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开头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它好像在音乐里定调子一样,往往要费很大工夫。调子定高了,唱到半截挑不上去;调子定低了,就会把嗓子压得出不来声。”看来,写文章开好头绝非容易之事,必须认真对待。不过,关于开头还有一句话也不能忘:“一个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想想看,如果掌握了文章技巧,所写成的文章开头精美,思路清楚,主题明确,就能抓住读者的心思,集中读者的注意力,从此开始按部就班,生发展开,闯过了开头的难关,不就等于获得了成功的一半吗?因此,为了成功的一半,对文章开头一定不能马虎苟且,必须细心经营。

毛泽东非常注意写好开头,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向我们展示了精彩迷人的文章开头艺术。

喜欢阅读毛泽东文章的人,大都切身感受到,毛泽东的文章开头方式因文制宜,变化繁多,精美引人,无论怎样的开头,都很“抢眼”,能够促使读者专心致志投入阅读,并立刻进入文章阐释的主题氛围之中。其总的艺术特点,一是开门见山,先声夺人,从不跟读者兜圈子。正像清代戏曲家和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卷三中所说的那样:“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二是引人入胜,卓尔不群,就是牢牢地抓住读者,令其非看下去不可。他的文章开头艺术值得为文治学者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