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泥塑(阅读中华国粹)
13121800000019

第19章 山西泥塑艺术

山西,古称晋,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重要分布地区之一。山西出土的大量古代陶瓷制品中,有不少器物类似今日新绛县烧制的陶哨、陶人玩具的造型。万荣县古城发掘的新石器时期的陶埙等,是我们今天仍然能够看到的山西民间泥塑的雏形。虽然这些陶制品带有浓厚的信仰崇拜色彩,应该是某些宗教仪式中使用的重要器物,但与近代纯用于玩赏的各种民间玩具却有着内在的联系。“七音哨”流行于稷山、新绛、代县等地,它是在陶埙基础上的衍变。

山西是我国古代宗教造像艺术重镇,保留了大量珍贵的遗迹和遗物。晋祠、镇国寺、下华严寺、双林寺等等,都保存了许多精美的泥塑造像艺术。同时,山西民间风俗孕育和发展了民间玩具艺术,民间玩具又充实丰富了民间风俗,它与山西乡村民俗一样热烈而淳补。随着岁时节令而有不同种类和需求的玩具出现。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伴随人生仪礼的诞辰、三天、满月、百天、周岁等生育礼俗,玲琅满目的玩具美不胜收,既寄托了人们朴素和美好的愿望,又美化了家居和生活,还给孩子们留下了一个个快乐的童年记忆。泥塑艺术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由于地域性及各自依附的地理条件和生活习俗环境的差异,山西各地的民间艺术在共性的基础上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晋南主要为黄河、汾河沿岸,成为晋陕豫黄河三角州地带,地处河谷水道,沟壑纵横,古文化悠久,民间风俗古老,这一带民间玩具比较古朴雅拙;晋中地区处于平原地段,地理条件优越,经济文化繁荣,生活富裕,民间玩具比较秀丽雅致,精巧细腻;晋北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塞上高原,民间玩具比较雄浑豪放、粗犷质朴。各显神工,各有异趣。

泥玩具中狮、虎、犬、鸡、羊是通用的题材。忻州、代县、定襄一带的泥娃娃造型浓眉大眼、胖敦福态,多为坐像,大块色彩,夸张简洁;而晋南临猗的五彩泥玩具以民间传说中的天将、天狗、虎娃见多,以白色为底,描以黄、红、兰、绿色,显得细皮嫩肉、乖巧可亲。娘娘庙会上的求子泥娃娃,绛县、万荣县的面目姣美,小巧玲珑;怀仁、右玉的粗犷脱俗,俨然一副“泥像”。要说泥哨哨,还是新绛县的七音哨最为精致了,它实际上是烧成的陶制品,造型美观、花纹讲究,浑厚的黑底上点缀几点黄、红、白,鸟、兽的造型均夸大头部,缩小躯体,省略四肢,极有特点。

第一节泥塑鸡玩具

鸡因为与“吉”谐音,所以成为我国民间文化艺术中重要的表现内容之一,在年画、文学、玩具等等中都有不同造型和搭配的鸡的形像出现,各地更有许多关于鸡的民间传说。在山西,流传着一则关于鸡保护人间婴儿的有趣传说:

据说,很古的时候,鸡的名字就叫“吉”,它和凤凰—样,凤冠、彩羽、金尾,十分漂亮,是在天上专管降吉祥于人间之事的神鸟,是玉皇派往人间的吉祥之鸟,但它降吉祥要遵奉玉帝的旨意,不能擅自离开天庭。

有一天,“吉”在天庭巡视,忽然看见人间有一户人家房顶妖雾缭绕。仔细一看才知道,原来是一位平民家里生了小孩,妖魔前来作崇,使全家不得安宁,“吉”十分气愤,不顾天条的约束,来到人间,把妖魔驱走了,又在大门口守候了三天,保得那户人家平安躲过一难。擅离天庭的“吉”惹怒了玉皇大帝,他排遣天兵天将把它缉拿回天庭。在得知了“吉”的所作所为后,玉帝虽然同情,但天条不得违抗,于是下令罚它降到凡间。人间的百姓们十分感激“吉”的恩情,把它看作是吉祥的象征,并取了“吉”的同音,称它为“鸡”。从此,鸡就成了家家户户饲养的家禽。由于鸡对守护婴儿有功劳,年长日久,“吉”成了民间儿童生育礼俗中不可缺少的吉祥物。

在山西,鸡玩具多种多样,不但形态各异,而且材料也不相同,除了泥塑鸡玩具,还有用布缝制的、捏面的、棉塑的等等。

第二节泥塑虎玩具

老虎是百兽之王,威风凛凛,人们自古就认为它有驱邪、避祸的功能,所以也是我国民间艺术常见的题材,取其“虎虎生风”、“虎头虎脑”等含义,常用来伴随和保佑孩子的健康成长。古人曰: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因此,人们为儿童生活制做不计其数的虎形玩具,为的就是讨虎的吉利。人们为儿童生活制做不计其数的虎形玩具,为的就是讨虎的吉利。山西民间特别注重虎玩具对孩子的重要性。婴幼儿睡觉的虎枕,满月时大人给婴儿脖子上带上虎头护身符,(也是一种玩具)过节时胸前围着脚踩五毒的虎牌,挂上艾叶虎。能跑会走时脚踩虎头鞋,头戴虎帽,为防寒手上再套个虎头暖袖,还要取名叫“虎娃”、“虎妞”、“虎虎”……儿童在玩耍时,口吹泥虎哨,手拿皮老虎。

“皮老虎”是一种既具特色的山西传统民间玩具,构思巧妙,生动可爱,是泥塑与羊皮、苇哨相结合而制成的能动能发声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前后用胶泥烧制的虎头,与中间五至十厘米的软羊皮虎身粘合,口中置一芦苇哨,用手轻轻一拉一合,便可听到悦耳动听的皮虎歌唱。大而神奇的眼睛,密针一样的长髭;背上美观的粗壮条纹,威风凛凛的姿态,以及足以傲视百兽的头上的“王”字等等,体现了聪明智慧的山西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和想象力。

第三节山西泥哨

同河南、山东等地的民间泥塑艺术一样,山西也有一种传统的发声泥塑玩具——泥哨,当地也叫“七音哨”。这种发声的泥塑玩具源自远古时代的埙一类的乐器。陶埙从乐坛中退伍,但它柔和的音色,构造简便的形制,仍受到人们的宠爱,成为儿童玩具,成为孩子们的好玩伴。七音哨有各种造型,以动物为主,造型简练,在动物造型的头部有一吹孔,在园鼓似的哨体上有六个小孔,吹时变换不同的指法,便可吹出各种悦耳动听的音阶声响。

泥哨的制作用泥很讲究,先把土晒干磨碎,用箩筛成细粉,掺水(土水比例为8:3左右),泡制一天左右后,再掺入麻纸,用木棒锤打,直到用铁丝绷子切泥时,无渣无气眼为合适,叫熟泥。捏时不粘手,翻时不硬擞,干后不裂缝,做出的泥哨皮薄且坚硬,声音脆亮悦耳。

制做泥哨的工具较简单,几根圆、扁竹签,几个大小不等的竹筒和用来按印纹样的陶模。先用手捏成大体形状后,用竹签压出眼、口、鼻等细部,再用硬模按上花纹,最后在头部和背上用竹筒扎出吹孔。腔的大小,泥的薄厚,吹孔的位置、方向都会影响哨音的优劣。阴干后,一层麦秸,一层泥哨,用微火烧十二小时取出,撒上松香末,来回搅动,松香末受热化于表皮,乌黑发亮美观坚韧。

第四节汶家营五彩泥玩具

五彩泥玩具是山西临猗县汶家营的特产。晋南一带传有“汶家营一百家,九十九家捏泥娃;一家不捏泥娃娃,偷着去卖泥灶爷(方言读:牙)”的歌谣。这种泥玩具通常是用红、黄、白、兰、绿五色涂在表面,俗称“五彩泥玩”。

汶家营的五彩泥玩具历史悠久,最有特色的是“娃娃虎牌”、“彩泥娃”、“天狗”、“小泥猴”、“烧秦桧”等。

“娃娃虎牌”是一种浮雕式的挂片,既能戴在小孩身上玩耍,又可挂在其它地方观赏。艺人们在桃形的挂片中绘着一个天真机灵的娃娃,骑在威严的虎背上,三面用艾叶花纹环绕。这些泥玩具,最初的形式带有一定的宗教信仰色彩。民歌《抱娃娃》中唱道:“买上泥娃娃,娃儿怀里抱。紧紧走,慢慢跑,前边有个百子桥,下面有个娘娘庙。有娃的姐姐门外站,没娃的妹妹把香拈,或男或女送一个,我给娘娘挂黄袍。”庙会上,已婚未育或子女少的妇女,为了祈求生育,子孙繁盛,上山求神必选购自己满意的彩泥娃娃,装入怀中,在“送子娘娘”塑像前烧香献贡,虔诚祈求。

“烧秦桧”的风俗很讲究,人们把秦桧看做是“小人”及不吉利的化身。当孩子过周岁,过生日时,孩子的父亲就要把泥塑的背后孔打开(内为空腔)烧点干艾叶、干香草,形象地称之为“烧秦桧”。寓意把危及孩子的“不吉利”全部烧掉了。然后往空壳内放入五谷豆或石粒,用麻纸封好口,让孩子玩耍。

汶家营五彩泥玩具就地取材,成本不高,制作方法简便,工具为几个竹签和陶模子。原料是取自本地的红陆土,这种土做出来的泥细腻坚硬,晾干后响声脆亮。和泥时要掺入纸浆,然后经过反复摔打,以不起颗粒和没有气眼为好;待泥熟透,用两块范模翻制,接合处要无缝,皮薄腔大,底部留有开口;泥胎阴干后,用民间品色描绘,再涂桐油。制作完成后的五彩泥塑玩具色彩艳丽、造型概括而生动,不但是孩子们的最爱,也深受大人们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