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自体输血:操作规程与质量控制
13118000000006

第6章 稀释式自体输血(2)

2.采血后血液稀释

(1)血液稀释HCT通常控制在25~30之间,最大稀释限度HCT为20、HB为70G/L(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当极度稀释时,应加强氧供/氧耗、凝血功能、内环境及体温的监测。

(2)采血后需输注人工胶体溶液进行血液稀释和容量替代,稀释量与采血量相对应,等量的晶/胶组合液(1∶2)或等量胶体液或3倍晶体液进行血液稀释和容量替代,确保循环稳定。

3.自体血保存

(1)血袋:采集的自体血必须使用标准血袋,并标签注明“仅限于自体输血”。

(2)温度:室温保存(22℃左右)不超过6小时,4±2℃冰箱保存不超过24小时。

4.自体血回输

(1)回输指征:一般在手术基本止血完成或当患者出血量>;600~1000ML时开始回输。

(2)避免误输:自体血不得离开手术间,回输前应详细核对,在手术间内完成输注或患者在输注过程中回病房。

(3)监测:注意回输过程中循环的容量负荷,必要时使用利尿剂或血管扩张剂调节容量负荷。

5.注意事项

(1)血液稀释可依据病情,遵循“多出少进或等量进出”的替代原则,以氧供需平衡和血流动力学稳定为前提。

(2)自体血回输的顺序:以相反顺序将采集的自体血回输,即后采集的血液先输,先采集的血液后输。

(3)HB/HCT需即刻并动态监测,HB/HCT易受输液量、组织液转移和利尿剂等因素的干扰,应避免在输液同侧肢体监测HB/HCT。

(4)全程常规监测HR、BP、ECG、SPO2,特殊危重病例需监测CVP、内环境、凝血功能、体温、氧供/氧耗等,并记录相关监测结果。

四、血浆代用品

用于血液稀释的血浆代用品分为晶体液、人工胶体液及人工氧载体三大类。

等渗晶体液在组织和血管内的分布比例约为(3~5)∶1,血浆半衰期约20MIN。若单纯的晶体液容量替代,其输注量至少为采血量的3倍左右。胶体液可在血管内维持相对稳定的胶体渗透压,若单纯胶体液容量替代只需与采血量等量补充。而优化的血液稀释是晶体与胶体并用,晶体液与胶体液比例以3∶1为宜,既补充功能性细胞外液,又补充血浆容量。血液稀释后继续用晶体液维持功能性细胞外液,手术中的失血仍以输注等量的胶体液替代。人工氧载体在特定条件下已被临床应用或被实验性应用,仍不能完全取代人体血液,只作为一种临床辅助手段,其具体实施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五、稀释式自体输血对机体的影响

(一)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稀释式自体输血通过血液稀释可使红细胞(RBC)和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RBC聚集倾向减弱,血液黏度下降,微循环效能提高,外周血管阻力降低,静脉回流和心排血量增加。正常情况下,当HCT降至20~25时,心输出量增加15%~50%,机体血流动力学保持稳定。

(二)对组织氧供的影响

机体氧储备是实施血液稀释的生理基础。血液稀释后机体微循环效能通过组织氧摄取率增加、RBC聚集倾向减弱、氧离曲线右移等综合代偿,可使组织有效利用血液稀释后的有限氧供。当血液稀释至HCT为25~30时,机体氧供能力几乎与HCT为30~35时相当。

(三)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稀释式自体输血使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及凝血因子有效浓度降低,且部分人工胶体液(血浆代用品)可影响凝血功能。但机体同样具备凝血功能储备,若纤维蛋白原浓度>;80G/L,凝血因子不低于正常的30%,仍能维持最基本的凝血功能。一般HCT>;20的血液稀释程度不会严重影响凝血功能。适度血液稀释有利于防止术中血栓形成。

(四)对组织间液平衡的影响

组织间液中蛋白含量梯度在一定程度上代偿了血液稀释性跨毛细血管胶体渗透压梯度的变化。适度的血液稀释仍可保持组织渗透压的自稳态。但过度血液稀释使血浆渗透压严重下降,可使组织及重要器官水肿,影响脏器功能。

(五)对重要器官的影响

1.血液稀释后微循环效能提高,组织氧摄取率增加,心肌血流和氧供可有所增加,在HCT为25~30内将有利于心功能的发挥。但高度稀释使左心室心肌内层缺血,故对冠心病患者和老年患者必须慎重。

2.血液稀释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有预防保护作用,在缺血前稀释效果更明显,可改善微循环淤滞并冲走蓄积的自由基和嵌塞的白细胞、儿茶酚胺及其他酸性代谢产物,使血管内皮细胞的微环境得以改善。

3.脑血流自动调节正常时,血液稀释不会显著增加颅内压,即使血脑屏障完全开放也没有脑细胞和组织间液增加的迹象,但可导致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一定程度上的损害。在重度颅脑外伤等脑血流自动调节机制不全时,进行血液稀释应慎重。

4.血液稀释可抵消控制性降压所造成的肾脏血流下降,这与血液稀释后血流加快和心排出量增加有关。血液稀释抑制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分泌,使肾脏的重吸收降低,尿量增加,有利于代谢产物排出。

六、稀释式自体输血安全风险评估

1.轻、中度稀释式自体输血技术成熟,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对人员资质、设备要求简单,宜常规开展。

2.重度稀释式自体输血对人员资质、设备等要求很高,效益/风险比不高;适用范围窄,患者耐受时间短,不建议推广。

七、稀释式自体输血与其他血液保护技术的联合应用

稀释式自体输血采血量有限,需与其他血液保护技术联合应用方能达到最佳效果。

(一)与控制性降压联合应用控制性降压时血流速度减慢,有增加微血管栓塞和重要脏器灌注不足的风险,血液稀释通过降低血液黏度和加速血流,从而改善循环。血液稀释使血浆渗透压降低,部分缓冲了控制性降压所致的毛细血管内静水压下降,改善单纯血液稀释时组织间液的增多。稀释式自体输血结合控制性降压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选择降压药和血液稀释程度,MAP维持在60~70mmHG之间,并持续高浓度氧(FIO2≥40%)吸入。血液稀释和控制性降压联合应用已大大减少了心血管手术输血率。

(二)与血液麻醉联合应用血液麻醉是指在麻醉后手术前或体外循环前选择性、预防性使用抗纤溶药、可逆性血小板抑制剂或凝血酶抑制剂,以抑制部分血液细胞及成分的早期反应、凝血反应及全身炎症反应。主要目的是抑制纤溶系统激活、保护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减少术中失血。血液稀释与血液麻醉联合应用,既保护机体凝血功能和术后止血,又使出血时血液有效成分丢失减少。

(三)与人工氧载体联合应用输注人工氧载体溶液可提高急性严重贫血、失血性休克及重度血液稀释患者血液的携氧能力。稀释式自体输血患者HB浓度降低,术中失血和血浆代用品输入使HB浓度进一步下降,输入人工氧载体溶液能够取代红细胞为机体提供氧输送并向组织释放氧,但它们的应用会因其较短半衰期而受到限制,稀释式自体输血可以增强人工氧载体的效用,降低异体输血的需求。目前人工氧载体尚处于临床实验阶段,有待进一步评估。

(四)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联合应用(详见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