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自体输血:操作规程与质量控制
13118000000005

第5章 稀释式自体输血(1)

一、定义、分类

(一)定义

手术失血前采集患者血液,手术期间再回输给本人的输血方法,称为稀释式自体输血。

(二)分类

按稀释式自体输血采血后的目标HCT值,分为:

1.轻度:HCT≥30;2.中度:HCT25~30;3.重度:HCT20~25。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适应证

1.术前备血≥400ML,ASAⅠ~Ⅱ级(其中HB≥110G/L,HCT≥33),择期手术。

2.PLT≥100×10/L。

3.预计出血量大于患者全身血容量20%。

4.凝血系统功能正常。

5.红细胞增多症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慢性缺氧造成的反应性红细胞增多。

6.稀有血型。

7.已产生不规则抗体,配血发生困难。

8.为了避免异体输血引起感染、免疫抑制。

9.因宗教信仰而拒绝异体输血。

10.血源困难地区的手术。对长期贫血者,其HB、HCT标准可根据氧供需平衡监测和临床表现放宽至HB≥100G/L,HCT≥30;对长期血小板减少且无任何出血倾向者,PLT可放宽至≥80×109/L,但两者都应选择轻度稀释式自体输血。

(二)禁忌证

1.贫血HCT<;30、HB<;100G/L者,或伴有造血系统疾病者。

2.凝血功能障碍。

3.血小板功能异常或PLT<;80×10/L。

4.伴有感染性发热或菌血症。

5.重要脏器(心、肝、肺、肾)功能不全者,该脏器需要手术治疗的除外。

6.未纠正的休克、低蛋白血症伴有组织水肿者。

7.颅内高压者(脑水肿、脑疝、脑缺氧性损害)。

适应证与禁忌证是相对的,并可相互转化,主要取决于患者状况、医疗条件及相关输血技术。稀释式自体输血的相对禁忌证为低血容量、贫血、凝血异常、充血性心力衰竭、近期心肌梗死、肺疾患、微血管病、小儿及老年人等。三、操作规程稀释式自体输血操作简单、适应证广泛,但仍存在操作失误、人为差错等医疗隐患,必须精心操作才可确保预期效果。

(一)人员资质

熟练掌握血液采集技术和采血反应处理的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

(二)准备工作

1.评估:复习病史,补充完善相关检查。

2.告知:遵循自愿和知情同意的原则,将稀释式自体输血适宜性评估的结论告知患者。由患者本人和/或监护人签署《自体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3.制定方案

(1)采血量:采血量和血液稀释程度与患者年龄、营养状况、手术种类、凝血功能、出血性疾病、心肺等主要脏器功能等相关。采血量宜分别根据HCT、PLT和血浆FG含量计算最大允许采血量,取其中最小值作为采血量依据。具体计算公式为:

1)根据HCT决定的最大采血量=患者估计血容量(ML)×(基础HCT-目标HCT)/(基础HCT+目标HCT)×2。

2)根据PLT决定的最大采血量=患者估计血容量(ML)×(基础PLT-目标PLT)/(基础PLT+目标PLT)×2。

3)根据FG决定的最大采血量=患者估计血容量(ML)×(基础全血FG-目标全血FG)/(基础全血FG+目标全血FG)×2。

全血FG=血浆FG×(1-HCT)。

患者估计血容量为:成年男性75ML/KG,成年女性65ML/KG,小儿80ML/KG,新生儿85ML/KG,早产儿95ML/KG,足月孕妇100ML/KG。一般拟行目标HCT为25,PLT为100×10/L,血浆FG为2G/L。

(2)采血时机:

1)常规手术采血:原则上自体血采集应在麻醉平稳后、主要出血操作前进行。此时机体应激反应及耗氧量下降,对缺氧耐受性明显提高,血流动力学可调控性强。麻醉前采血应适度镇静和控制应激反应后实施。

2)体外循环时采血:体外循环时采血属特殊情况下采血,由于低温和机控循环,对缺氧耐受性更高,对循环调控性更强。体外循环开始时,将右房或上下腔插管中最初引流500~1000ML肝素血储备于血袋中,经主动脉输入等量无血预充液。由于膜肺的使用,允许将HCT稀释至20,在主动脉拔管及肝素中和后再将自体血回输。

4.设备、耗材

(1)设备:快速HB/HCT测定仪、采血仪(秤)。

(2)耗材:血袋,动脉留置针(18~20G),静脉留置针(16~18G),肝素帽,三通。

5.监测

(1)常规监测ECG、BP、SPO2、CVP和HB/HCT。

(2)有条件时监测血气分析、体温、氧供/氧耗。

(3)特殊监测设备:TEG、SCA。

(三)操作步骤

1.自体血采集

(1)建立常规静脉输液通道:以6~8ML/KG晶体液维持内环境生理需要量。

(2)经桡动脉或中心静脉采血,一般不推荐外周静脉采血。动脉留置导管(≥20G)或中心静脉留置导管(≥16G)与带肝素帽的三通连接并接常规输液器以备采血用。穿刺点及各接点必须固定可靠。

(3)将血袋置于采血仪(秤)托盘上,选择血袋容量型号,用止血夹/止血钳夹闭采血导管(防止空气进入血袋),取下护针帽,按无菌操作要求将血袋穿刺针刺入连接动脉或静脉通道的肝素帽,松开采血导管止血夹/止血钳,并迅速进行采血仪(秤)归零,选择摇摆,采集自体血。

(4)采血速度以每3~5MIN采血200ML,每6~10MIN采血400ML为宜。可利用血袋高低来调节采血速度,既要避免导管凝血,又要防止血容量急剧下降。采血中用采血仪(秤)将血液与血袋抗凝剂充分混合。

(5)监测采血量(称重法,1ML相当于1G),当采血量达到血袋额定血容量时,迅速钳闭血袋导管,用止血钳或热封闭器封闭采血导管,保护套封闭采血针头。然后更换另一血袋,继续采血。依此重复,直至达到预期的采血量。

(6)在血袋上贴上标签,注明患者的身份,包括姓名、性别、病室、床号、采血时间、采血者。

(7)采血全程应在血流动力学监测和充分氧供条件下进行。采血前进行一次HB/HCT基础值测定,每采血200~400ML监测一次HB/HCT变化,采血量大尤其采集后半部分自体血时,应每采血200ML监测一次HB/HCT变化,以指导采血量和血液稀释程度。对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手术前数天的HB/HCT值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宜作为采血前的HB/HCT基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