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南宋御街,为南宋朝廷标志性的道路建筑,两旁房屋鳞次栉比,店铺林立,形成京都最繁荣的商业街,虽经过800年风雨,但其路基还相当完整的保存下来,是杭州最珍贵的南宋遗址之一。因南宋记载过于简略,以致后人不甚了解。为再现南宋御街原来面貌,特作考辨。
关键词:南宋御街 考辨 原貌
作者林正秋,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会长(邮政编码310018)。
御街,在隋唐之前,是专指皇宫中的道路;唐宋以后,又指京城中专供皇帝通行的道路。
南宋御街,又名天街,贯穿京城南北,长达10里,故名“十里天街”,或大街;因常常禁止百姓、官员行走,且专供皇帝通行,又名禁街。
南宋御街许多人不了解,许多记者报道中,很少有南宋内容,个别还有些错。其实这条御街,早在唐末五代吴越国及北宋就是杭州的官道,南宋时在此基础上延长、拓展、整治。南宋灭亡后,御街虽多有改变,或分段命名,或路基局部破坏,但总体说其道路走向基本没变;在民国时期,为了纪念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先生,把几段路名重新连接起来,取名中山路,因有10多里长,又分段取名为中山南路、中山中路与中山北路。
前些年,这条中山路上发现了杭州南宋御街遗址与相关文物,虽经800年风雨,但路基还相当地完整,这在全国极为罕见。南宋御街遗址是杭州历史文物最珍贵的遗产、独有的宝贝。[1]
一、《咸淳临安志》对御街的记载
南宋御街,它与皇宫、太庙,是南宋赵氏政权的三大建筑标志,是一条政治性很强的道路,是赵氏政权的象征;同时,它承继了北宋京城东京御街的一些特色,[2]两旁允许开设各种店铺,商业气氛相当繁盛,又成为京城中最繁华的商业街。关于北宋汴京御街,《东京梦华录》有记录:
御街,自宣德楼一直南去,约阔二百余步,两边乃御廊,旧许市人买卖于期间,自政和间(1111—1117年)官司禁止,各安立黑杈子,路心又安朱漆杈子两行,中心御道,不得人马行往,行人皆在廊下宋杈之外。杈子里,有砖石砌御沟水两道,宣和间(1119—1125年),尽植莲荷,近岸植桃李梨杏,杂花相间,春夏之间,望之如绣。
与北宋汴京御街相比,南宋临安(今杭州)御街有着自己的特点,它是一条集中反映南宋文化遗存、信息的古街。南宋“御街”为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官定”的一条街名。《咸淳临安志》(卷21)《行在所录》载:
御街,自和宁门外至景灵宫前,为乘舆所经之路,岁久弗治。咸淳七年安抚潜说友奉朝命缮修,内(其中)六部桥口至太庙北,遇大礼另除(授)治外,袤一万三千五百尺有奇。旧铺以石,衡从为幅。三万五千三百有奇,易其阙坏者凡二万,跸道坦平,走毂结轸若流水行地上,经涂九轨,于是为称。[3]
这节文字虽然简短,但是最早的文献记录。除阐明了当时官方定名“御街”的原委和时间之外,还表述了下列几点关于御街的情况:(1)御街,起自和宁门外六部桥路口,途经太庙,到景灵宫前为止,是皇帝驾诣景灵宫行礼的“乘舆所经之路”。因此它的终点,不在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所说的“斜桥”(又名中正桥)。(2)自六部桥路口至太庙北的一段御街,是凡遇“大礼”,就得先于五六日内差官兵,悉行拆除原铺的石板,修筑成“皆以潮沙填筑,其平如席,以便五辂之往来”的泥路。以供皇帝“自太庙登玉辂入丽正门”,驾宿明堂斋殿行桎祀礼;或“自太庙升玉辂,其金、象、革、木四辂从行,幸嘉会门外,至郊台次侧”,驾宿青城端诚殿行郊祀礼。大礼毕后,则照旧复原。由于这一段,按“大礼”的周期就得进行拆除路面石板和再行复原,因此街面情况完好,不属“岁久弗治”之列,另待“遇大礼别除(授)治”。至于御街自观桥至景灵宫前的部分,由于沿途礼部贡院、千佛阁安福院、军器所、祥符寺、杂作院、万寿观、太乙宫和景灵宫前,故街面情况亦良好。以上二段,皆是潜说友当时易损补阙缮修工程之外的路段。
御街中段,即自太庙北至观桥“袤一万三千五百尺有奇”的一段,乃是贯市井之径,旧铺有“衡从为幅”的石板,然已“岁久弗治”。经潜说友易损补阙的缮修,便恢复完好状态,从而使“乘舆所经”全线皆变得“坦平”。
由此同时,潜说友还特地在上面加涂了“九轨”[4],以示此街为“跸道”。其太庙北至景灵宫前,本“街道狭小、不堪其行”,故皇帝“若乘辂则拆民居必多”;加之“石板街道、非泥沙比、车轮难行”,因此昔皇帝诣景灵宫,只能乘辇舆,不能乘“辂”。
二、南宋御街起讫路线辨正
《咸淳临安志》(卷21)中关于御街的一节文字,是迄今已知最为详细、也是最具权威性的记实,既对御街表其起讫,又明其路面特征、标志,作为古人来说,凭此足可了如指掌。但是后人看来,则还是感其文字于事过略,因沿途标志不备,而不得其详。因此至明代嘉靖中,便产生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北至武林门内东“中正桥”之误。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20)《北山分脉城内胜迹》载:
中正桥,俗称斜桥,自此而南,至正阳门(即宋和宁门)为宋御街,长一万三千五百尺,旧铺石板,衡从三万五千三百有奇……至元时,两岸民居,稍稍侵切,然绰楔无敢跨街建者。
绰楔,古时立于正门两旁,用以表彰孝义的木柱。今将御街以观桥为界,摭拾史料记载,分段核对,以明确其御街旧径起讫路线。
(一)御街朝天门北,西边坊巷
自和宁门外六部桥路口至观桥段的御街路线。据《咸淳临安志》与《梦粱录》(卷7)《禁城九厢坊巷》等书记载:
1.吴山坊,即吴山井巷,约今大井巷。
2.清河坊,与南瓦子相对,约今河坊街西公廨口至清河坊口段。
3.融和坊,即灌肺岭,约今高银巷。
4.新街,融合坊北,约今木瓜弄。
5.太平坊,通和坊相对,约今太平坊巷。
6.市南坊,即中子巷,约今惠民街。
7.市西坊,俗呼坝头三桥街,约今羊坝头巷。
8.修义坊,俗呼菱椒巷,约今三元坊巷。
9.富乐坊,俗呼卖马巷,约今保康巷。
10.众乐坊,俗呼虎跑泉巷,约今东羊血弄。
11.教睦坊,俗呼狗儿山巷,约在今东羊血弄与积善坊巷之间。
12.积善坊,俗呼上百戏巷,约今积善坊巷。
13.秀义坊,俗呼下百戏巷,约今东平巷。
14.寿安坊,俗呼官巷,又名冠巷,约今解放路的官巷口至青年路口一段。
15.修文坊,旧名将作监巷,约今邮电路西段。
16.里仁坊,俗呼陶家巷,约今里仁坊巷。
17.保信坊,俗呼翦刀股巷。《万历杭州府志》:“保信坊,今塞。”按此,其地址当在今里仁坊巷北。
18.定民坊,俗呼中棚巷,约今中山中路市电子大楼处。
19.睦亲坊,俗呼宗学巷,约今平海街与石贯子巷之间,东出中山中路,西至原洗麸桥,即今浣沙路市一医院大门东。
20.纯礼坊,俗呼后洋街巷,约今竹竿巷。
21.保和坊,俗呼砖街巷,约今孩儿巷。
22.报恩坊,俗呼观巷。
(二)御街朝天门以北,东边坊巷
1.清平坊,俗呼沙皮巷,约今打铜巷。
2.通和坊,俗呼金波桥巷。
3.宝佑坊,俗呼福王府路,约今宝祐桥弄。
4.贤福坊,俗呼坝东巷,约今平津桥弄。
5.兰陵坊,俗呼水巷,约今老水巷桥弄。
6.羲和坊,俗呼炭桥巷,约今解放路的官巷口至炭桥一段。
7.武志坊,俗呼李博士桥巷,约今李博士桥弄。
8.戒民坊,俗呼棚桥巷,约今棚桥巷。
9.新安坊,俗呼新桥巷,约今千胜桥弄。
10.延安坊,旧呼鹅鸭桥巷,约今延定巷北出庆春路、转西合中山中路之径[5]。
11.安国坊,俗呼北桥巷,约今之仙林桥直街与军督司巷。
12.怀远坊,俗呼军头司巷。约今焦营巷南出二圣庙前街,西合中山中路之径。
以上皆在御街东首一带。
(三)御街和宁门外,至朝天门坊巷
据《梦粱录》载:“杭州大街,自和宁门权子外,一直至朝天门外清河坊”,其间坊巷:
1.孝仁坊,和宁门外西。
2.登平坊,和宁门外东。
3.寿域坊,俗呼粮料院巷,约今太庙南白马庙巷。
4.天庆坊,即天庆观巷,约今察院前巷与城隍牌楼之间。
5.保安坊,元呼庙巷,约今城隍牌楼。[6]
6.怀信坊,俗呼糍团巷,约今鼓楼湾。
7.长庆坊,入忠清庙路,约今十五奎巷。
上述坊巷,约是今中山南路段。
据史料记载,这段大街,若遇“明禋岁”(即明堂祭祖大礼,三年一次),都人“比之寻常观瞻,幕次倍增”。皇帝先一日,诣景灵宫行朝飨礼,次日,再诣景灵宫行恭谢礼,礼成,后对宰臣以下百官侍卫吏卒等,皆依官序赐花簪戴,从驾返回大内。“都人瞻仰天表,御街远望如锦。向有朝臣吟二十八字曰:‘景灵行驾到和宁,头上宫花射彩云……’”[7]从“朝天门道中,直南一望,便是铺锦乾坤。吴山坊口,北望全如花世界”。“驾近太庙,则盖撤开,前行数步、上略抬身而过,此见尊祖敬宗之意。”[8]足见得今中山南路,是南宋“御街”的重要地段。
(四)自观桥至景灵宫前的御街路线
要明确这段御街的路线,首先要搞清南宋景灵宫的位置,再是要明了皇帝驾诣景灵宫,其乘舆过观桥后,所经的路径。搞清了这两点,则这段御街的路线,便可迎刃而解。
南宋的“景灵禁御”,实际是由景灵宫、万寿观、东太乙宫三个宫观组成的。其地址是在今武林路(原“西大街”)南段的西侧,北邻今孝丰路,南至钱塘门,西倚城,是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至二十一年(1151)间,以原先刘光世赐第、韩世忠赐第和迁徙了南渡初在钱塘门里的大理寺后,扩大营建而成的。其中景灵宫,在新庄桥(即教场桥,旧址在今武林路凤起路口)投北坐西。宫前建有车马门桥(早废,据《梦粱录》(卷7)载,其旧址在新庄桥与师姑桥即今狮虎桥之间);万寿观,在新庄桥西正对;东太乙宫,在杨四姑桥(即长寿桥,旧址在今武林路孩儿巷口)相对。皆“设内侍官提举宫事务及宫司皇城兵侍卫之”。这三个宫观前的“西大街”,与景灵宫北侧“车马门”及车桥(即今小车桥,旧址在今东坡路小车桥路口)西的“车马门”,纳入“景灵禁御”之内,故平民百姓不得擅自进入。
南宋皇帝诣景灵宫行礼,从驾仪卫“千乘万骑”循今中山南路、中山中路等,过观桥折西,依今凤起路一直过新庄桥,“驾近景灵宫前,撤去黄盖,方入宫门。”《梦粱录》卷7云:“众安(桥)与观桥皆平坦,与御街同,盖四孟车驾经由此两桥转西礼部贡院,路一直过新庄桥,诣景灵宫行孟飨礼也。”即是对此路线为昔皇帝乘舆所经之记实。
《武林旧事》记载,南宋皇帝每季首月,诣景灵宫行朝飨礼。第一天到景灵宫朝拜祖宗,庙献毕,再由御圃至万寿观诸殿行烧香礼,礼毕就还大内。第二天又到太乙宫拈香,“上乘辇,自后殿门出,教坊都官已下,于祥曦殿南迎驾起居,参军色念致语,杂剧色念口号,乐作,驾后乐东西班,则于和宁门外排立后从作乐。将至太乙宫,道士率众执威仪于万寿观前,入围子内迎起居,作法事,前导入太乙宫门降辇……”。礼毕,于西斋殿赐宴,御筵毕,自执政以下,皆依官品赐簪花从驾。“衙前乐都管已下三百人,自新桩(庄)桥西中道排立迎驾,念致语、口号如前。乐动《满路花》,至殿门起《寿同天》曲破,舞毕退。”[9]“驾出景灵宫至回龙桥,教乐所人员拦驾奏致语,杂剧色打和来,及奏《礼成回銮曲》,快行先奏报禁中,使内侍排班迎驾起居。”
由上可知:(1)昔景灵宫前的一段御街,即是“景灵禁御”,内自景灵宫北侧车马门,直南至太乙宫的宫门前的一段“西大街”;(2)皇帝诣景灵宫、万寿观、太乙宫烧香行礼后,仍是依御街返回的。
皇帝乘舆所经之路,过观桥转西,一直至新庄桥的这一直途,《咸淳临安志》(卷19)《坊巷》:“右二厢同德坊,祥符寺西,俗呼灯心巷,御街北。”由此明确表示它也是“御街”一段。《梦粱录》(卷7)《禁城九厢坊巷》所云“同德坊,旧呼灯心巷,在大街北”,可明。今《杭州市地名图册》凤起路条中,释为它在“宋时名礼部贡院路”,实误。此当是所据之今版本《梦粱录》,对本应是“其众安与观桥皆平坦,与御街同,盖四孟车驾经由此两桥转西礼部贡院,路一直过新庄桥,诣景灵宫行孟飨礼也”。此实为在路字后点错标点,又未审《咸淳临安志》(卷19)(坊巷)同德坊条所致。
《西湖游览志》(卷20):“观桥、吴越王建,题其梁日:‘吴越王宝正六年(931年)辛卯四月八日,因建钱明观,造此石桥,吴越国王记。’”这段记载反映了南宋末期才定名的御街,吴越时,为原先的杭城大街。为何自南而北过观桥后不直径去北,却转而西去的“形成原委”。考古代吴越国时的钱明观旧址,在南宋时就是“礼部贡院”之所在;袭“钱明观”之后改名的“元真观”,在南宋咸淳间,尚萎存于礼部贡院西巷中。清人毛先舒《愿圃记》所云“武林城街北斗折,稍西入曲巷,日皇亲巷”一语,可窥知“南宋御街”即杭城大街,由观桥转西的形制,至少迟至清初还清晰可辨。[10]